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診斷與防治研討會

茨城病(lbaraki   Disease)

                                      呂榮修

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

 

  由全亞洲製藥公司主辦,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技術開發協助之「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診斷與防治研討會」分別於元月12日在彰化縣福興鄉,元月13日台南縣新營市,2月9日屏東市及2月10日虎尾鎮,共舉辦四場技術研討會並聘請中興大學馮翰鵬教授及省家畜衛生試驗所呂榮修博士主持專題演講,受到全省各地區養牛業者的熱烈歡迎。

  本病於 1959 ~ 60 年在日本大流行時,才由發生地茨城縣初次分離到病毒,故取其地名命名為茨城病毒,本病毒係里奧病毒科 ( Reoviridae ) 之環狀病毒 ( Orbivirus ),其大小約 50 mm 球形之病毒 ( 圖 1 ),本病頗類似牛流行熱或藍舌病,在國外先進國家認為惡性之外來傳染而被重視。

一、發生

  茨城病發生的國家僅日本及韓國而已,在日本於 1959 ~ 60 年發生時,發生頭數有 39,000 多頭發病,發病率 1.96%,死亡率 0.2%,致死率達 10.3%。本省於 1987 ~ 1990 年,經筆者等調查本病之中和抗體陽性率分別為 25、42、48 及 90%,而在 1990 年 7 月從嘉義縣病牛大、小腦中首次分離到病毒,證明本病在臺灣已有發生。

二、症狀

  本病多發於初夏至晚秋,雨季,且地形上處於低窪多濕地區亦較易發生本病,本病的特徵乃病毒感染後 7 ~ 14 日突然引起嚥下障礙 ( 圖 2 ),在感染初期呈輕度之發熱 ( 37 ~ 40℃ ),精神及食慾減退、流淚、眼結膜的充血與腫脹、水樣或膿樣鼻汁、泡沫性之流涎,重病例於眼結膜或舌頭會腫脹、並伸出口外,鼻鏡,鼻腔內及口腔粘膜呈鬱血、充血或壞死,鼻鏡有痂皮。蹄冠部潮紅、腫大潰瘍及疼痛及跛腳。筆者所見的病例多呈流鼻汁 ( 圖 3 ),並未發現咽喉頭及舌麻痺,但在外陰部可見充血、腫脹、潰瘍 ( 圖 4 ) 及乳頭潰瘍,病媒可能是某種牛糠蚊,如 Culicoides   variipennis,  C.  brevitarsis,  C.  oxystoma,  C.   punctatus 及 C.  lungchiensis 等。

三、病理學變化

  嚥下障礙的病例,食道由漿膜至肌肉層可見出血及水腫,食道壁弛緩,第四胃粘膜呈充出血、水腫、糜爛及潰瘍,各臟器呈出血或水腫,如誤嚥食物者,其臟器出血或有壞死性病灶。

  鏡下,引起嚥下障礙牛之食道,漿膜至肌層間有出血及水腫,橫紋肌玻璃狀變性,無構造,纖維芽細胞增多,變性之橫紋肌呈融解消失,結締組織細胞增多,其他尚可見心臟內外膜出血,心肌壞死,腎出血。

四、預防及治療

  可用活毒疫苗做一次皮下接種予以免疫,效果甚佳。對發病牛以對症療法補充體液,以靜脈或腹腔內注射生理鹽水或林格氏 ( Ringer ) 等液體補給水分。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三冊合訂本

1995年一月號至1995年六月號

第 27 卷 (95) 第 3 期 ( 73 ~ 75)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有,非經本公司
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