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對豬隻行為的瞭解來增進生產

Dr.  Sandra  Edwards 蘇格蘭農業學院

 

一、專業畜牧業者的重要性

  幾年前,荷蘭進行一項研究,一位從澳洲來的訪問學者研究 12 個屬於同家公司個人的經營農場,每個農場有相同基因型的女豬、相同的飼料、相同的畜舍、相同的獸醫與相同的管理方式,但是這些農場的生產成績卻有 17.9 ~ 22.5 ( 隻仔豬/隻母豬一年 ) 的差異 ( Hemsworth  et  al., 1981 ),他的觀點是這些差異均是由管理者如何照顧豬隻所造成的差異,但是如何來區別一個好的管理者與差的管理者,或許這中間最重要的技巧是瞭解豬隻的行為,並予以適當的處理。瞭解並應用許多常見的豬隻行為,對優秀的畜牧業者來說,已成為一種例行性的工作,如藉由豬隻早期對社會族群及社會行為之姿勢及活動的改變,他們可以用來判斷疾病及在熱環境下的營養缺乏。其他行為的用途是更複雜的,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對動物行為作更詳細的研究來幫助解決豬隻生產上的問題。

二、藉由對豬隻行為的瞭解來增進仔豬的存活

  分娩舍內豬的行為研究對農民是相當有助益的地方之一,剖檢症狀顯示,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壓傷 ( eg  Bille  et  al., 1974 ),為了設法減少這類問題,分娩欄便被廣泛的使用,因為它能使母豬無法任意躺下以及避免壓傷仔豬。許多分娩欄的研究針對豬隻生產欄架與地面型式設計的比較已經展開 ( eg  Edwards  et  al., 1987;Curtis  et  al., 1989 ),然而這些研究仍然顯示,在各種不同的分娩欄中有顯著或不同程度的傷害產生,這些只能靠對行為的研究才能瞭解原因。進一步的研究指出 ( Edwards  et  al., 1986 ),仔豬壓傷發生的原因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母豬從站立的姿勢沉重的躺下,是當它站立然而又再次躺下而將仔豬壓陷在其胸部下 ( Fraser , 1995 );稍後的研究指出,母豬在躺著的狀態下滾動,也使許多仔豬被壓傷,分娩欄對這些移動沒有幫助,但可防止母豬進入小豬窩及母豬躺下前之一些行為,如此可使得小豬能由危險地帶移開 ( Smidt  &  Hirt , 1993 )。

  由於壓傷和分娩欄無法限制母豬身體的活動所引起仔豬的高死亡率,使研究朝向探討減少母豬移動可能的因子或導引仔豬停留在欄中安全區域。姿勢改變的頻率可藉由管理方式的改變做到,如任食 ( English , 1970 ) 和以稻草作為墊料 ( Edwards  and  Furniss , 1988 )。實驗證明,哺乳初期很難誘導仔豬遠離接近母豬的危險地帶,而仔豬躺的位置會受仔豬保溫設備的安排影響 ( eg  Titterington  &  Fraser , 1975;Morrison  et  al., 1983 )。有些成功的例子是藉由仔豬會避開其所厭惡的刺激而選擇入口,舉例來說,有一種裝置能在母豬站立時增加危險區域空氣流動,使小豬避開 ( Thacker , 1986 )。

  分娩後期階段的行為研究,也強調除了壓傷之外的幾個導致仔豬死亡的因素,當個別飼養的仔豬從出生開始觀察起,科學家發現壓傷往往是仔豬飼養經驗困難上的最終結果。許多仔豬未壓傷之前已經很虛弱,原因為營養的失調以及無法得到適當的奶水供應,都是仔豬不明致死的最大警訊 ( English  &  Smith , 1975 )。乳頭數不足與同窩其他仔豬的競爭都是保育後期的主要問題,而這些困難,使現代基因型選拔增加了多產生及提高瘦肉率,其他的管理技術如分段離乳 ( Kyriazakis  &  Edwards , 1986 ) 與寄養 ( English  et  al., 1982 ) 變得相當重要。

  因此為了使這些技術發揮效果,瞭解行為是值得的,雖然正確的寄養方式已經有良好的基礎證明,可以幫助提高仔豬的存活及生長成績,但也有證據顯示不正確的哺育方式會影響到整體成績 ( Horrell  &  Hodgson , 1986 )。豬有很複雜的吮乳行為模式,泌乳的時間是在 40 ~ 50 分鐘內每次間隔數秒的分泌,任何一隻仔豬在這限制時間內沒有吸吮到奶水,會導致生長緩慢及存活率低,為了增進存活率,另外發展出一種新的系統,就是讓新出生的仔豬迅速建立乳頭位序,每隻仔豬學會去確認及保衛他在乳房上所佔領的特別位置。當寄養開始時,乳頭位序會被擾亂,而在乳房位置也會發生仔豬間的打鬥,這樣會導致有些仔豬吃不到奶水,甚而使泌乳過早停止,使所有仔豬都吸不到奶水,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在時間上要注意及選擇仔豬及母豬在交叉哺育上極為重要。

三、減少緊迫,增進生產

  有時候,仔豬的死亡率是很容易算出來的,而且很快的會對豬隻生產產生衝擊,存活的仔豬如果在每日的性能表現上數值降低,將對經濟效應產生很大的影響。有關緊迫與生理的聯合作用較好的見解,現在已經被證實了,緊迫激素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合併症,如使生長繁殖性能降低,增加豬隻對疾病的敏感性及傷害免疫機能,因此利用對行為的研究去瞭解在現今的生產系統中有那些因子會造成豬隻緊迫,並從中嘗試去改善,是極為重要的。

  這其中的一個方向,已經有相當好的研究,是有關人類與動物間的交互作用,一連串的研究重覆證明,適當的處理可以降低緊迫的程度,也可增加生產,在生長豬及種畜上都有相同的現象 ( Hemsworth  et  al., 1991 )。現今較不了解的是豬隻本身的社會促進作用,可能會影響它們所經歷過的緊迫程度。豬從野生種演化而來,非常穩定地由小的家庭族群而建立社會結構,包含了大區域的土地,但在經濟生產的情況下,族群的組成及大小都有所改變,而所佔的空間也大大減少。

四、母豬的刻板行為

  在豬隻社會改變最明顯的例子來自種母豬的管理,狹欄及栓飼飼養種母豬已經成為一種優越的飼養系統,這是因為在經濟上的開銷及容易管理所得到的益處。從動物福利的觀點來看,可避免互相侵擾,而且可以根據母豬的需要而精確的餵食,這種飼養系統以農民的觀點來看是運作良好的,但在歐洲卻使一般農民漸漸不喜歡採用,因為有時候會產生一些身體上的問題,如採用這種飼養方式所合併產生的跛腳問題已經被發現 ( Edwards , 1992 )。最被農民所顧慮的是母豬這樣的飼養方式,增加不正常的刻板行為的發生如咬欄杆。

  刻板行為最初是被認為因狹欄或不良環境所造成 ( Cronin , 1985 ),但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饑餓是主要原因,同時也證實在群養的母豬也發生同樣的情形 ( Terlouw  et  al., 1991 ),但現在認為這些刻板行為的發生是因為母豬感到長期的饑餓,但沒有很好的解釋它們在不利的環境下的搜尋行為,這些行為是農民非常不喜歡的,因為這樣會消耗能量,而且這些無效的活動會很明顯的表現在飼料需求量上。不但如此,由於生長的科學證據,顯示出缺乏動物福利,這樣會損害養豬業的企業形象,也會影響未來市場需要。

  有兩種可能可以減少這些行為,第一種方法是提供一個可選擇的食物出路,狀況顯示,稻草能提供動物一些不同物質去拱及咀嚼 ( Spoolder  et  al., 1995 ),因此能有效的降低刻板行為,但這種方法在泥土地面是較行不通的,第二種可能的作法是讓母豬減少餓的感覺,給予較多的食物也許是有效的 ( Terlouw  et  al., 1991 ),但在經濟考量上卻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提供較多食物量,會使動物有過飽的現象,與傳統供給一日所需營養標準相同提供較多量的纖維在飼糧中,會產生較長的攝食時間,降低餵飼後期的刻板行為及增加躺臥時間 ( Brouns  et  al., 1994 ; Robert  et  al., 1993 ),這對母豬來講是完全有利的,它能降低活動能量的浪費,減少飲水量及排尿量,有些特定型可溶性纖維可增加產仔頭數。

五、群養母豬

  在歐洲,母豬的動物福利,強調由圈養轉為群養系統將不同的豬混養在一起,會擾亂原有穩定的社會或階層,常導致為了爭奪社會位序而打鬥造成受傷與緊迫。在生長豬階段混養,在良好計劃與設計的畜舍中可減至最少,然而現今潮流,群養乾母豬及獨立分娩欄,種豬在一個分娩週期中至少會混養一次,是不可避免的,在實際應用的層次上,實際工作已可藉辨識系統來避免混養時所造成的侵擾 ( Barnett  et  al., 1993 ; Edwards  et  al., 1994 )。未來可行的做法,是選擇在泌乳期混養,因為我們的研究指出,在這個階段打鬥最少,而仔豬在離乳緊迫前這階段與其他仔豬變得熟悉而友善 ( Wattanakul  et  al., 1995 )。

  假如混養可以避免,群養系統依然有潛在問題需要行為學上研究去解決,為了維持一個族群的社會結構,豬有複雜的訊號機制而產生不用打鬥所表現的優勢與臣服,但當空間受限時,這些訊號會變成很難去表現。而社會壓力就會增加,這些已在栓飼母豬中被證實,因為它們被強制的接近,但它們之間並沒有發生交互作用。在群養動物中,空間的要求是以它們能適當的表現出這些行為為準,但定義並不十分明確,已經知道的是飼養過多的生長豬會增加其生理上的緊迫,也會降低其性能表現,但在種畜上,我們知道的比較少,當社會交互作用型式改變且空間變小的情況發生時,觀察得知慢性緊迫也會增高 ( Weng  et  al., 1995 )。

  當有其它方面來源的豬進來競爭時,問題會變得較嚴重,最明顯的商業飼養問題是在群養母豬的互相攻擊 ( Edwards , 1992 )。在一個穩定的族群中通常是由爭食少量的日糧所引起的,群養系統所吸引農民的是低成本,很明顯的產生不同的攝食量結果,但因為個別豬隻之間的攻擊與攝食速度的不同,群養系統上增進不同乾母豬攝食的方法正被研究中,而最後由電子技術實現了群養母豬全自動個別豬隻辨認及定量配給日糧系統 ( Edwards  &  Riley , 1986 )。而行為的研究是用來提供許多實際的資訊給此系統最初需要,特別是給予群養豬隻給飼站,在不同情況下之用,於是研究餵飼流程與餵飼頻度,餵飼的型式與餵飼流程起始時間 ( Edwards  et  al., 1984 , 1988a ),接著研究給飼器的設計與不同的進出系統比較 ( Edwards  et  al., 1988b )。這些研究的產生推薦此系統,而此系統很快的便投入商業生產 ( Brade  et  al., 1986 )。然而,實際的問題開始發生了,因此使用此系統必須瞭解更詳細的社會行為資訊。尤其是在無墊料的畜舍,發生咬陰戶的問題,使研究轉往因餵飼刺激與社會族群結構所導致的攻擊結果 ( Van  Putten  &  Van  der  Burgwal , 1990 ; Bure , 1991 )。這些研究顯示,在這些情況下攻擊與爭飼槽沒有關連,但與只提供少量的粉料而破壞了餵料的刺激有關,而這種現象只要提供粗料即可顯著的減少,這似乎顯示瞭解攝食與行為之關連是更加重要,特別是在沒提供芻料的情況下 ( Spoolder  et  al., 1995b ),在可能的未來,我們將研究懷孕母豬任食系統的可行性。

六、結 論

  動物福利學上的“五項自由”現在形成大多數歐洲人對動物福利旨的基本主張,並且將其提昇至立法階段。

  1.免於饑餓與口渴

  2.免於不舒服

  3.免於疼痛、傷害、疾病

  4.免於恐懼、痛苦

  5.表現正常的行為

  前面四個自由已經被瞭解一段時間,對動物福利及性能表現都有助益的 ( English  and  Edwards , 1992 ),而第五項的重要性現在正在密切的研究中,使畜舍系統與行為模式配合的更好,這點對豬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也因如此更好的性能表現成績將會在未來出現。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五冊合訂本

1996年一月號至1996年六月號

第 28 卷 (96) 第 6 期 ( 65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