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雞瘟的入侵

                                                                                                                                    王金和

台大獸醫系教授

 

        最近在香港發生的家禽流行性感冒 ( Avian  influenza,AI ),也隔海對台灣產生震撼,隨著港台交流的密切,海洋已不再是天險,面對家禽流行性感冒可能的入侵,大家應未雨綢繆討論防疫的方法,並付諸實際的行動,確實執行。歷史上高病原性毒株皆為 H5 或 H7,但後來分離出很多 H5 或 H7 毒株的病原性不高,因此將雞瘟改名為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但一般大眾仍俗稱雞瘟,家畜傳染病防治條例所稱的雞瘟即指此病。1983–84 年發生於賓州的病例,由 H5N2 病毒引起,美國撲殺 1 千 7 百萬隻雞,損失 6 千萬美元。

一、病毒特性

        流行性感冒病毒屬正黏液病毒科 ( Orthomyxoviridae ),具 H5 或 H7 抗原且具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 (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 ),又稱雞瘟 ( Fowl   plague )。此病毒具有包膜,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在糞便中的病毒 4℃下存活 30 天,20℃下僅存活 7 天。pH7–8尚且穩定,但在酸性環境下很容易被殺滅,易為甲醛、清潔劑、氧化劑 ( 碘 )、稀酸、sodium  deoxycholate 及 ammoniumions 等多種消毒劑破壞。

        病毒含 8 段負向單股 RNA,依核蛋白 ( nucleocapsid ) 或 matrix  antigens 分為 A、B、C 等 3 型,B、C 型指在人發現,A 型廣佈於人及其他各種動物,A 型病毒又依血球凝集素抗原 ( hemagglutinin, HA ) 及神經胺酸脢抗原 ( neuraminidase,NA ) 分為許多不同亞型目前有 15 種 HA 抗原,9 種 NA 抗原,2 種抗原組合在不同的病株中,形成很多亞型。此病毒與一般 RNA 病毒不同,其基因需進入細胞核中複製 RNA,RNA 病毒複製錯誤沒有修正的機制,因此其遺傳基因很容易突變,多變異為此病毒最重要的特性,包括 antigenic  drift 及 antigenic  shift。antigenic  drift 乃由於 HA 或 NA 的點突變產生變異株,HA 與病毒進入細胞有關,NA 與病毒由細胞釋放有關,若發生點突變皆會影響病毒的特性。在人的毒株發生較多,在鳥類的病毒不若人的病毒有免疫壓力 ( immunologic  pressure ),故發生突變較少。antigenic  shift 指當有二種病毒同時感染一個細胞時,病毒的 8 段基因可能相互分配 ( ressort ) 而產生新的變種,最多可產生 256 種新的不同子代,子代具有各種不同的蛋白質,成為各種不同的亞型。

二、病原性

        變異甚大,很多因素影響大爆發,包括病毒特性、同時感染其他病原、環境壓抑、年齡、性別等;發病率及死亡率由 0% 至 100%。對家禽而言只有 H5、H7 為高病原性的,然而很多具有 H5、H7 毒株為非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大部份的病毒只引起輕微的消化道及呼吸道的感染,高病原性毒株可引起全身感染。

        傳染上評定病原性的方法為雞隻接種,接種 8 隻死亡 6 隻 ( 75% ) 以上者,為高病原性毒株。非高病原性毒株之 HA 蛋白裂解點只含一鹼性胺基酸,而高病原性毒株含多個鹼性胺基酸,此種 HA 蛋白可以被很多細胞內蛋白脢分解,因此病毒可以在全身各臟器繁殖而散佈。非高病原性毒株只能被 trypsin - like  protease 切,而此種脢只存在呼吸道及消化道上皮,因此病毒無法擴及全身,只造成呼吸道及消化道上皮的病變。人工接種雞隻無法判定非高病原性毒株,若屬 H5 或 H7 亞型,則要對 HA 基因定序,因其 HA 裂解序列若為多個鹼性胺基酸,則有因點突變而轉為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的可能,如 1983 年發生於賓州的病例,其 HA 裂解點附近發生突變失去寡糖支鏈,使 HA 蛋白更易被細胞內蛋白脢分解。

三、美國對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的定義

        1.任何亞型病毒由靜脈接種 0.2ml 之 10 倍稀釋含病毒尿囊液至 8 隻 4–6 週齡 SPF 雞,死亡 6 隻以上。

        2.含 H5 或 H7 未達上述高病原性標準,但其 HA 裂解序列歸為高病原性毒株。

        3.任何非 H5 或 H7AI 病毒,不加 trypsin 可以在細胞生長的毒株。

四、歐盟對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的定義

        1.具 H5 或 H7 型,靜脈接種病原性指數 ( intravenoys  pathogenicity  index,IVPI ) > 1.2。

        2.具 H5 或 H7 型,IVPI < 1.2,但 HA 抗原裂解點含多個鹼性胺基酸。

        以上歐美先進國家對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的定義可供我們參考,若與細胞共同感染,細胞產生的脢可使病毒 HA 抗原分解,促使病毒增殖擴散,因此野外發現病例往往比人工感染者症狀嚴重。

五、宿主

        火雞、雞發病多,對高病原性毒株的感受性高,鴨、鵝等水禽類感受性低,感染也不會發病,病毒感染野鳥一般不會發病,世界各地野鴨常可分離到病毒。

六、傳染

        感染禽由呼吸道、結膜及糞便排出病毒、直接、間接接觸,由空氣飛沫、昆蟲、器具及人員媒介而傳染,禽類可由空氣、鼻內、竇內、肌肉內、腹腔內、氣囊內、靜脈、共泄腔、腦內接種而感染,不同於哺乳動物只限於呼吸道感染,鳥禽腸道感染亦很重要,野鳥會將病毒傳播甚廣。

七、潛伏期及症狀

        潛伏期數小時至 3天。症狀變異大,因品種、年齡、性別、共同感染、環境及病毒本身的毒力而異,包括呼吸異常、腸炎、生殖道及神經症狀、活力降低、食慾減退、虛脫、產蛋下降、抱蛋時間延長、呼吸症狀、流涎、羽毛蓬鬆、頭臉水腫、充血、下痢、神經症狀。

八、病變

        (一)肉眼病變:變異大,大部分的家禽流行性感冒只引起輕微的消化道及呼吸道的感染,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則散佈全身。病變包括:竇炎、氣管炎、腸炎、氣囊炎、腹膜炎,並有各種不同的炎症滲出液。高病原性致死者因急性死亡,故無任何病變,偶有肝、脾、肺、腎出血壞死者,賓州病例病變包括:雞冠腫大、壞死、眼框水腫、足出血、內臟漿膜出血、腺胃移行部出血腫脹壞死。

        (二)組織學病變:心、肝、肺、脾、腎炎症、壞死;腦壞死、淋巴球圍管,神經膠細胞增生,各種毒株在各臟器引起不同的病變。Tern/SA、Tern/SA/61 ( H5N3 ) 人工感染雞,肺有高量病毒但無病變;台灣分離株感染雞隻,心臟有明顯病變但無病毒。一般而言,病變的發生主要為心臟血管系統,微血管內皮細胞腫大、壞死導致各臟器之充血、出血、水腫及壞死。

九、診斷

        血清學診斷有免疫擴散法及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 ( ELISA ),可偵測所有抗 A 型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體,無法分別亞型。血球凝集抑制反應 ( HI ) 及中和反應可以分別亞型。但是血清學診斷無法確診,確診要靠病毒分離。病毒多在呼吸道及消化道繁殖,故可由氣管及共泄腔分離病毒。全身感染者會造成毒血症,每一臟器都有病毒存在。打入 9–12 天齡雞胚胎尿囊中,72 小時後置冰箱中抽尿囊液測血球凝集性,以偵測病毒。具血球凝集性的尿囊液,可以特異抗血清行抑制反應,以確定病毒種類。以血球凝集抑制反應 ( HI ) 確定血球凝集 ( HA ) 抗原,以 NI 確定 NA 抗原,決定流行性感冒病毒亞型。

十、世界各地發生情形

        最早於 1878 年在義大利發生 H7N7 的雞瘟,其後世界各地都有病例發生,較出名者有 1975 及 1985 年發生於澳洲,1979 年發生於英格蘭,1983 年發生於愛爾蘭及美國賓州,1995 年發生於墨西哥。發生的國家地區包括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澳洲、比利時、蘇格蘭、意大利、前蘇聯、奧地利、香港、法國、荷蘭、英格蘭、以色列及巴基斯坦等等。

十一、世界各地控制經過

        1983 年 4 月賓州雞隻發病,死亡率 0–15%,產蛋下降,並分離出 H5N2 病毒,此病毒經人工感染雞不屬於高病原性毒株。此種不甚嚴重的病例一直零星發生至 10 月,共 6 個病例。1983 年 10 月突有一場死亡率達 50–89%,病雞亦消沈、tremor 及產蛋完全停止,病毒分離也為 H5N2,但人工感染雞的結果屬於高病原性毒株,對此美國農部採取緊急措施,包括嚴格隔離,撲殺臨床、血清學檢驗及病毒分離陽性場,加強環境清潔及生物安全教育。經過 2 年的努力,終將高病原性毒株清除,但低病原性毒株一直零星發生。1997 年又發生,其毒株為 H7N1 亞型,所幸疫情並未擴大。

        1993 年 H5N2 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墨西哥雞隻發病,產蛋下降,死亡率升高,至 1994 年 5 月才首次分離出病毒,但此分離株對 SPF 雞無病原性,且其 HA 切位胺基酸序列為弱毒株,此時此病毒已散佈至全國各地。至 1995 年初病毒 HA 切位插入 2 個鹼性胺基酸,轉變為強毒,並已擴散至各地,此時墨西哥政府只能採取環狀免疫 ( Ring  vaccination ) 控制,免疫雖可有效降低病毒的擴散,但無法進行撲滅,至今該國仍為污染區域。墨西哥鄰近美國,並未由美國賓州病例得到經驗,殊為可惜。其他較出名的有 1994 年巴基斯坦肉種雞場發生 H7 亞型,死亡率 63%。1994 年澳洲昆士蘭發生 H7N3 亞型,發病場撲殺,其周圍場則以血清抗體監測。

十二、野生鳥類的角色

        美國自從 1963 年發生之後,養在戶外的火雞一直零星發生,都與遷移的水禽有關。水禽曾經將 HINI 傳染給豬,豬再將此病毒傳染給火雞,首先證明哺乳動物病毒可以傳染給鳥類。阿拉斯加分離的毒株與美國本土分離的毒株較近,而亞洲各國所分離者則與西伯利亞冰湖所分離者較近,此種現象與候鳥遷移有關。

        有關來台的候鳥,1963 年美軍曾在台灣及東亞地區進行 8 年的候鳥遷移調查,1986 – 1991 年台灣自行進行東亞國際候鳥繫放先驅計畫和台灣鳥類繫放計畫,均證實有大批候鳥路經台灣。候鳥可分冬候鳥、夏候鳥、過境鳥 3 種。冬候鳥指秋季飛至本地過冬不再南飛,翌年春飛回原地 ( 西伯利亞、北海道 ),佔候鳥的 23%,如大白鷺、小水鴨、大杓鷸。夏候鳥指夏季前來本地繁殖,秋季遷至南方過冬者佔 10%,如黃頭鷺、筒鳥、八色鳥等。過境鳥指在南遷或北返途中在本地稍歇,未在本地繁殖者佔 17%,如燕鷗、紅尾伯勞等。冬候鳥遷移路線可分太平洋路線、中國沿岸路線。夏候鳥循中南半島經廣東、福建沿岸而抵台灣。野鳥病毒感染一般不會發病,但會將病毒散播甚廣,由野鳥分離到病毒的比率約為 11%,鴨、鵝佔 9%,其他鳥類只佔 2%,因此野生水禽為主要的散佈源。在台灣常見的燕子、麻雀、小白鷺皆為留鳥。

        有關珍禽方面,流行性感冒病毒亦曾由各國檢疫的珍禽分離到,可能與原產地的發生有關。雀科鳥類 ( Passerine  birds ) 亦可能傳播病毒。不同毒株感染珍禽引起的症狀差異很大,由小型鸚鵝 ( Parakeets ) 分離到的多為 H5、H7 亞型,病鳥羽毛逆立,綠色下痢,昏睡及神經症狀,強毒株死亡率可達 30%。

十三、鳥類的病毒會傳給哺乳動物

        由以前人類流行的經驗知鳥類的流行性感冒病毒與哺乳動物有密切的關係。1918–1919 世界有 50% 的人感染西班牙流行性感冒,2400 萬人以上死亡。最近新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出現,大約每隔十數年重複一次,最近 30 年有 1957 年的亞洲流行性感冒,1968 年的香港流行性感冒,1977 年的流行性感冒。事實上鳥類的病毒傳給哺乳動物的病例不斷的發生。1979、1980 美東海岸近 1000 頭海豹屍體被沖上岸,經過調查發現幾乎所有海豹的肺和腦都有病變,並由病變部位檢出流行性感冒病變,採到的 8 段基因都全是鳥類來源的。鳥類傳染給哺乳動物的尚有 1984 年瑞典南部的水貂死亡 3000 隻,美國東岸的圓頭鯨,1989 年鴨子病毒感染河馬等。許多人的病毒含有鳥類的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日本由禽分離出病毒製成疫苗供老年及幼童預防之用。

十四、香港首先發現禽鳥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給人的病例

        1997 年 5 月香港有一 3歲男童因感染 A 型流行性感冒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香港當局分離出病毒並鑑定為 A 型,但無法用既有的診斷液鑑定出其亞型,因此將毒株送往國外鑑定。同年 8 月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荷蘭鹿特丹的國家流行性感冒中心,英國倫敦的國家醫學研究所分別鑑定該病毒為 H5N1。香港衛生部及 CDC 又排除實驗室污染的可能性,禽鳥型流行感冒病毒感染給人的可能性於焉證實。H5 亞型病毒可散佈全身各臟器,若真能感染人,其導致的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也是大家恐慌的原因。香港衛生部表示 H5N1 感染人的症狀與感染其他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症狀相似,主要為發燒、倦怠、myalgia、喉痛及咳嗽。嚴重者可導致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進而各臟器衰竭而死亡。成人及小孩都會被感染,確定的病例中有數人死亡,多人情況危急。據日本北海道大學喜田宏教授由中國大陸採集的血清標本中,有抗 H5 抗體者,因此他推測此一 H5N1 病原體可能由中國大陸侵入香港,若要證明則需分析中國大陸的毒株與香港毒株之基因才可確定,事實上 1980 年中國韓二中等人曾由健康鴨分離出 H5 亞型病毒。H5N1 於 1959 年曾經在蘇格蘭發生,但應與此次在香港發生者無關。

        事實上禽類的 A 型病毒是不會輕易感染人類的,因為人類的細胞沒有該病毒的接受器。一般感染人類的 A 型病毒為 H1、H2 或 H3,而此種亞型病毒不會引起雞隻大量發病死亡;因此同為 A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人是人、雞是雞,分屬不同亞型。此次香港發生人感染 H5N1 亞型為原本感染禽類的病毒,這是頭一次由人體分離出此種病毒。世界衛生組織進行該病毒的基因分析,發現該病毒的全部基因皆由禽鳥而來,沒有像 1918 年、1957 年和 1968 年發生人流行的 A 型流感病毒混合了人類與鳥類的病毒基因。雖已證實此禽病毒沒有與人類流感病毒基因發生交換的現象,但是否禽病毒經由點突變而產生與人接受器接合部位改變的突變種則有待證實。為了瞭解人與人之間傳染的現象,世界衛生組織檢測該地區暴露群 502 人的血清樣本,只有 9 人呈抗 H5N1 病毒陽性抗體;陽性的 9 人皆來自暴露群的養雞場工作人員、病童家人、病患醫護人員及實驗室工作人員等,反之非暴露群的 419 人,血中全無抗 H5N1 的抗體。因此斷定暴露於感染雞群,直接接觸病毒及直接接觸病人有可能被染。然世界衛生組織的人員宣稱,現階段若有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其傳染力甚低,因血清抗體陽性比率不高之故。

十五、在台灣病毒分離及血清學監測情形

        本省 1972 年呂等由竹圍鴨隻病例分離出病毒 ( H6N1 )。1986 至 1990 調查家禽、水禽皆有 2–20% 的抗體陽性率,病毒分離方面分離到的毒株有 H1、H2、H4、N2、N3、N4、N6、N8。1991 年分離 H6N5  20 株,其他有 H1、H8、H12、N3、N4、N5、N6、N9 等。抗體調查證實本省 H 抗原亞型有 H1、H2、H4、H6、H8、H12 等 6 種,N抗原亞型有 N2、N3、N4、N5、N6、N8、N9 等 7 種。1998 年初以 ELISA 測定雞隻血清抗體,抗 AI 抗體陽性率約為 0–10%。台灣並沒有真正的「雞瘟」發生,也就是說台灣無 H5 或 H7 高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的發生,因此很怕雞瘟傳入台灣,此病毒引起雞隻死亡率可達 100%,為一種海外惡性傳染病。因台灣為非疫區,若發生此病,雞隻損失將甚為慘重。

十六、嚴防雞瘟的入侵

        因為台灣為非疫區故只核准自非疫區進口禽類且不可經疫區轉運。1992 年 SY 之 HB 雞場由 Whales ( 非疫區 ) 進雞,經 London 機場裝雞 ( England 為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疫區 ),因經過疫區的緣故無法入境,於中正機場全數燒毀,損失 400 多萬元新台幣。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應該比口蹄病好控制,因為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之飛沫傳染與口蹄疫之空氣傳染不同,前者散播距離較短,且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包膜較易被消滅,因此其傳播力比口蹄疫低。

        為了避免與撲殺政策混淆,世界各國都不鼓勵使用疫苗,又因此病毒有甚多亞型,在同一亞型中不同毒株也有變異,造成製造疫苗的困擾,此外許多毒株無法繁殖到足夠的病毒量供疫苗製作之用,預防醫學研究所由人體分離到的病毒就有許多分離毒株無法繁殖到足夠的病毒量供亞型別鑑定之用。在美國也僅在合乎經濟原則下才核准在火雞使用。人類或鳥禽可能由疫區帶來病毒造成國內雞隻的傳染。禽舍應蓋在遠離水鳥遷移的路徑。至於候鳥會不會帶來病毒,因台灣與香港野鳥相差異甚大,而且冬候鳥不會從香港飛往台灣,可能的情形為候鳥回到西伯利亞的棲息地後,相互感染,隔年再把病毒帶至台灣。人至疫區旅遊儘可能避免接觸家禽,旅遊回來短期間不要到養雞場,以降低將病毒傳染給雞的機會。由疫區走私進口鳥禽,很可能將病毒帶入,因走私鳥禽無孔不入,散佈範圍無法預期,為防疫上的一大死角。

        為避免雞瘟引起的風暴,建議常規監測雞瘟的爆發。以雙向免疫擴散或 ELISA 行抗體測定,陽性者再以 HI 測定亞型別,若為 H5 或 H7,則進行病原體分離、PCR 定序及 IVPI 測定。並定期由雞場及野鳥糞便分離病毒,常規監控高病原性的家禽流行性感冒之發生。發病陽性場則撲殺,並將局部劃入疫區,嚴密控制雞隻、車輛、人員來往,其周圍雞隻施行血清抗體監測,期能在點的病例就加以撲滅。

        ( 國際家禽市場簡訊第 13 期 )

 

中國畜牧雜誌第30卷(98)第 6 期 ( 41 ~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