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人工授精(一)

                                                                                                                    劉世賢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獸醫學系

 

一、人工授精之意義

        人工授精係以人為之方法,自公牛採取精液,經過檢驗及稀釋處理,注入母牛之生殖道內,以達到與自然交配同樣繁殖目的的一種技術。利用人工授精有下列的好處:

        1.使用之種公牛,因為經過嚴格的選拔,因此後代乳牛之產乳量、乳質及體型之改良效果較快。

        2.可以避免因自然交配引起的性病感染 ( 表 1 )。

        3.應用人工授精,必須配合完整的配種記錄,因此對牧場管理有益。

        4.因精液價格合理,酪農可視本身之條件及需要,選用最適公牛,故其經濟效益最大。

        5.可以免除飼養公牛之危險性。

二、母牛之生殖生理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工受精師,應先瞭解母牛生殖器官之位置及其功能,其生殖器官分述如下 ( 圖 1 ):

(一)外陰部

(二)陰    道

        約 20 ~ 30 公分長,為一強韌的組織。當發情時,陰道壁分泌粘液,具有滑潤功用。

(三)子宮頸

        是人工授精最重要的位置。子宮頸是一個有不規則形狀通道的厚壁管,向內銜接構造細緻脆弱的子宮,因此它具有保護子宮的作用。當牛隻發情時,子宮頸分泌粘液、鬆弛,可以讓注入器通過。在分娩時,則完全張開,可以使小牛出生。子宮頸內有 2 ~ 4 層環狀皺壁,亦具有保護子宮之作用 ( 圖 2 )。

(四)子    宮

        為胎兒發育成長的地方。子宮包括一個子宮體及二個子宮角。子宮壁柔軟富彈性,可以伸縮彎曲。

(五)輸卵管

        為卵巢與子宮角之間的管道。當授精後,精子向卵巢之方向游動,而卵巢排卵後,卵子則向子宮方向移動。受精作用即在輸卵管發生。近子宮端之輸卵管,其外徑與筆蕊一樣,近卵巢部分,外徑較大,其末端有漏斗狀開口,通稱喇叭管,靠近卵巢。

(六)卵    巢

        卵巢左右各一,是週期性排卵的性腺。在卵巢上有濾泡及黃體。濾泡是充滿液體的囊,卵即在此生成,其液體含有動情素,當濾泡破裂後,卵子即被排出,且其位置逐漸由另一組織取代,稱為黃體。黃體生長迅速,如果母牛懷孕則黃體繼續維持,直到分娩。

        卵巢大約每三週定期產生一個卵。卵巢內之濾泡生長迅速,幾天內可由針頭大小長到 1 公分,通常一次只有一個濾泡成熟。

        濾泡內所分泌之動情素,經由血液循環統流經全身。當濾泡長到最大,而且卵成熟時動情素之產生達到最高峰。動情素會使母牛身體組織發生變化而產生發情之徵候。包括:

        (一)駕乘其他母牛。

        (二)願意被其他母牛駕乘。

        (三)願意接受公牛之交配。

        (四)母牛外陰部腫脹,潮紅。

        (五)陰部排出潤滑性之粘液,其粘液常會粘到尾根。

        (六)表現神經質,而且不安靜。常沿著圍籬走動或咆叫。

        (七)產乳量可能減少。

        另外一種內泌素,稱為助孕素,它是由黃體分泌。助孕素之功能為停止濾泡和卵之發育,使子宮準備接受受精卵,並維持其生長。助孕素可以降低子宮肌肉的收縮,並促進子宮內膜的增殖,以適合受精卵或胚胎發育時的需要。

        如果母牛未受精,則在發情後約 16 天,黃體停止分泌助孕素。由於助孕素的減少,刺激另外一個濾泡或卵的發育。於是在約以 21 天為週期的時間中再度發情。

wpe22.jpg (22001 bytes)

        因此,濾泡產生的動情素和由黃體產生的助孕素兩者交互作用,完成了母牛的動情週期。

三、發情觀察的問題

        在人工授精技術的開始,應先有良好的發情觀察,才易獲致良好的受胎率。發情觀察的仔細與否,對於人工授精的成敗佔有相當大的關鍵地位。母牛發情之可見到機率在一天中以午夜 12:00 至清晨 6:00 最多,其次為傍晚 6:00 至午夜 12:00,故在發情觀察,應選擇此二時段較為主要 ( 圖 4 )。其次觀察之次數若愈多次,則觀察到發情之比率愈高 ( 圖 5 )。就配種而言,因母牛本身之發情常持續 16 ~ 21 小時左右,而於發情停止後排卵,故人工授精之時機掌握甚為重要,一般規則是以早上看到發情,則在當天傍晚配種,而晚上看到發情時,則於次日上午前配種,此為適則,但仍應以觀察發情中,母牛之穩定駕乘為指標。在目前為了觀察發情方便,可利用一些補助材料來補助觀察之不足,例如發情臘筆、發情貼布、計步器等,使發情觀察能更完善。

wpe1A.jpg (27985 bytes)

wpe1D.jpg (14170 bytes)

 

中國畜牧雜誌第30卷(98)第 7 期 ( 129 ~ 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