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席爾:換取生肉及外銷蝦的本地飼料

        在十多年前,塞席爾共同國可供消費的配合動物飼料全是進口的。它們以袋裝型態抵達瑪黑(Mahe),這個擁有分佈在赤道以南幾度的西印度洋上115個島嶼熱帶國家的主要島嶼。這些島嶼涵蓋了一片廣大的區域,計有一百三十四萬平方公里,形成塞席爾的專屬經濟海域。其具有種族特色及種族融合的七萬七千人口絕大多數居住在群島最北端的數個大島上。

        傳統上塞席爾人都是依賴漁業,且魚仍是當地食物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然而由於1980年代間旅遊的增加及經濟的發展,食性也開始改變,更多的畜肉及禽肉被消費。塞席爾的動物養殖業逐漸成長,但無法得到新鮮飼料的持續供應。

        塞席爾的行銷局(SMB)是該國主要半官方或國營公司開始著手籌設當地的飼料廠。設備購自印度的Spectoms,而由比利時飼料公司VDS裝設。該計畫的工程始於1987年而飼料生產開始於1988年初,很快地就取代了所有進口貨。

主要原料進口並以本地副產品補充

        農業僱用了約35%塞席爾人口,但主要是在蔬菜、椰子與辛香料的生產。塞席爾的本地產品只有7%是農業產品,因此SMB的飼料廠需要進口其主要的原料,諸如黃玉米、豆粉及麥麩和礦物質包括石灰,然而也運用了一些當地原料:來自製罐工廠的鮪魚粉、來自酒廠的殘渣及酵母、經機器榨油的椰子粕。

        逐漸地,本地原料的種類也增加了包含珊瑚粉(當做鈣來源)、肉粉(來自當地屠宰場)及禽類孵化場廢棄物。這些原料的運用,尤其是來自其他行業的副產品,在過去的幾年已節省了可觀的外匯。因為主要島嶼都是花崗岩,且多山可供農業用的平地非常稀少。因此塞席爾需要經常進口穀類及大豆,用來生產飼料產品。

        原有的工廠完成於1987年,擁有每小時五公噸的產能。在1988年又安裝了一條Buhler造粒生產線,主要用來生產粒狀禽料。在1994年,飼料廠的設備再一次升級加裝了20個散裝圓倉及輸送設備供原料儲存。增加的儲存容量使得工廠得以直接從工廠批發成品飼料降低了運輸及倉儲成本。生產量從1987年的6,853公噸穩定增加到高峰的1994年的11,959公噸,產能達到約每年11,000公噸。

本地動物養殖業者需求增加

        雖然塞席爾的蛋生產可以自足,而雞肉也大致足夠,半數的豬肉和幾乎全數的牛肉仍靠進口。當地有一家大型蛋雞場養有兩萬隻蛋雞,另有四家有二千至五千隻蛋雞的中型雞場,及數家規模較小業者。蛋雞總數估計約為七萬隻,在1997年生產了一千八百萬枚雞蛋消費了534公噸的小雞飼料及3,955公噸的蛋雞飼料。據估計有10%產量供應給旅館業,主要是供應遊客交易及船舶供應商。

        在1997年孵化場生產了八十五萬隻肉雞雛,而達成了瑪黑島上唯一公營的屠宰場,生產宰殺雞肉成品1,188公噸。普拉斯林(Praslin)島上的小屠宰場生產了約35公噸,所以當地雞肉總產量大於1,220公噸,用掉3,774公噸飼料。

        豬飼料的生產從1987年到1992年緩慢增加,然後在1993與1994年間激增主因是豬料的降價。在1995年基於豬糞汙染的考量,導致政府透過執照的計畫實行,對肥育豬生產執行更嚴格的管制。許多只養一或兩頭豬的人都停養了。塞席爾的豬肉市場在1996年又更加的自由化導致產量下降,生產可望在1997年恢復,因為數個業者已計畫設立更大的有100頭母豬的豬場。

        除了供應主要的動物養殖業外,SMB也生產少量供其他品種用的飼料,包括乳牛及小牛、馬、兔及寵物。到了1993年國有農場生產的一些鴨及火雞也以SMB生產的飼料餵飼。火雞蓄養被終止了,但鴨的養殖於1997年在拉迪貴(La Digue)島重新開始。

開發適當養蝦場所

        由於塞席爾的人口集中在該國三個內部的花崗岩島,大多數的外圍島嶼都無人居住,離瑪黑島最近的珊瑚礁島是可意堤維(Coetivy)島,距離250公里以外,SMB認定蝦類養殖是開發該島的方法之一,便用一個四個池塘的實驗性計畫開始。在得到一些支持性的成果後,又增建74個池子。養成區現在包含有78個每個面積0.5公頃的蝦池,以四個到十二個一組,池底鋪以塑膠布。

        可意堤維島的隔離位置確保其不受到其他開發所引起之汙染,或疾病之影響,這是一項世界性養蝦的主要問題。未經處理的海水以每日10~30%的速率,依放養密度被泵入池中,而池水經由重力方式自然排放至島的另外一邊。瘦長的島形得以自島的一邊引進新鮮海水,而將用過的水排放到另一邊。

        因為塞席爾沒有本地野生草蝦族群,所以它們是少數需要進口的海產項目之一。

        然而,現在可意堤維自己擁有年產五千萬尾後期蝦苗的蝦苗場及育苗池。池中放養十五日齡的後期蝦苗密度每平方米20~60尾,每日依體重2.5~10%的比率投餌六至八餐。

        該島也有一間完備的加工廠,蝦在收成後數小時之內就被加工並冷凍。一艘冷凍登陸艇特別建造用來運送飼料,燃料及其他貨物到可意堤維島並載回冷凍蝦。該島所生產的高品質養殖蝦只有10%是在塞席爾消費,其餘的蝦以極佳的價錢被外銷到法國、英國與日本。

        SMB整合的最後一步是該公司又與經營夥伴VDS合作,在瑪黑島上原有飼料廠旁再蓋一間蝦飼料廠。於1995年8月開始投產,產能為每小時2公噸,在1995年生產218公噸,在1996年生產了870公噸,在1997年則生產了1,900公噸。新的水產飼料廠生產更新鮮且更好品質的飼料,改善了可意堤維島上蝦的成長率及飼料轉換率。新蝦料的品質亦使得在池中維持高密度(大於每平方米65尾),直到在收成目標下約33克體重變成可能。其中一項收成記錄是一池多於8.5公噸或17公噸/公頃/季。然而,以2.0的飼料轉換率,較保守的平均收成量是5公噸/池或10公噸/公頃/季。池塘的表現大多取決於放養密度。1997年的總產量估計將近600公噸。

        時下養蝦業面臨眾多問題的情況下,SMB的計畫支持蝦是可以用可承受的方式養殖的。蝦場的排放水由海流帶走,且所有的固態物被魚吃掉,對環境沒有負面影響也不用在循環回蝦場。可意堤維島的水質與蝦加工速度造就了的品質絕佳,即可外銷的產品。

        SMB所擁有的蝦飼料廠的作業在最進成功的計畫有相當可觀的貢獻。第一、飼料在投餵時比以前進口者更新鮮;第二、職員較能依蝦所需營養調配配方,不用在品質上妥協。這會導致飼料稍貴,整體上會給公司帶來利益,這也促使SMB開始尋求從塞席爾外銷蝦飼料的市場。

        塞席爾是一個擁有小規模經濟的小島國。它仍維持高度依賴食物進口,尤其是源自穀類與油籽的主要產品。然而,自1988年起就不需再進口畜產或家禽飼料,且自1995年起也不需要再進口蝦飼料。擁有兩座本地飼料廠,塞席爾行銷局有能力供應該國所有動物飼養業及其自有外銷導向,養蝦事業新鮮且優質飼料。同時,也為再利用各種農業及食品工業副產品提供了一條出路。

        塞席爾共和國由一百多個熱帶島嶼組成,擁有很強的觀光貿易,肉類消費量增加革新的發展計畫興起包含了因本地製造的水產飼料,而成為可行的高品質蝦外銷。

原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皆曾參與塞席爾共和國的飼料開發及生產計畫,包含了比利時Deerlijk的飼料及預拌劑製造商VDS公司,與設於該國首都維多利亞的國營公司SMB間的合作計畫。

        迪謬德(De Muylder)先生是由VDS僱用的農業工程師於1991至1996年間擔任SMB飼料廠廠長。

        馬亞達斯(Mayadas)先生是SMB工業部門經理負責該公司飼料生產事務。

        凡厚德(Van Houdt)先生是VDS的執行董事。

        瓦拉布吉(Valabhji)先生是SMB的執行董事,以上四位著手推動此一計畫。

養魚世界(p.62∼65)─呂伯瑜譯、九九年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