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看山中傳奇的成長與蛻變

從養鱒場走向休閒漁業

        在1980年代它只是一個專業的虹鱒養殖場,當時,虹鱒在民眾的心目中還是一個陌生的魚種 由於休閒的風氣漸漸吹起,尋求舒筋活骨的渡假人潮逐漸往山上聚集,最適合在高山冷泉生長的虹鱒就這樣打響了知名度,山中傳奇的虹鱒不得不增加飼養,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也在養殖場內設置餐廳,讓休憩的民眾看得到虹鱒,也吃得到虹鱒。山中傳奇從養鱒場走向休閒漁場,跨出了蛻變的第一步。

        唸電子工程的徐正宏在朋友的牽引下,因緣際會的成為山中傳奇的主人,養鱒場及附設餐廳都順利的成長,腦筋動的快的正宏卻並不滿足於現狀,他總覺得光讓好不容易來到位於三峽滿月圓的山中傳奇養鱒場看看養鱒,飽餐一頓拍拍屁股就回去,似乎缺少了些什麼!於是乎,徐正宏開始按照他的理念設計山中傳奇,讓它成為一個吸引力的地方,而且讓來賓有知識上的飽足感。

        徐正宏設法收集了許多特殊的魚種,包括等臺灣產的各種溪魚,大陸特殊魚種如鱘魚、姻脂魚,還有鱷魚、烏龜等等水產兩棲及爬蟲類動物,安排在養殖場內的參觀路程中,每個魚種都有詳細說明,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各種魚類生態,園內安排的教育活動還有國寶魚台灣鱒影片介紹、本土性動植物介紹、魚梯介紹、蜜蜂生態參觀介紹以及戶外教學解說等。養鱒場魚池的配置也經過設計讓鱒魚養殖過程一一呈現在參觀者眼前。

小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

        在將近14年的經營裡,山中傳奇又陸陸續續的設置釣鱒池,讓民眾買飼料餵食的錦鯉池、全國唯一的飆鱒場、渡假休閒小木屋、大型會議中心、泡茶涼亭等等,使山中傳奇由小毛蟲蛻變成長為美麗的蝴蝶,由單純專業養鱒場轉型為極富教育氣息的農漁休閒園區。

        近年,徐正宏還進一步結合三峽有木里沿線的養蜂場、觀光果園、土雞場及遊樂場,規劃成為一連串的旅遊動線,共同推廣該地區旅遊內容,以吸引更多的觀光人潮,這個構想也獲得中央及地方的主管單位的認同,加強了三峽有木里的公共建設及政策上的宣導,農漁牧休閒旅遊區的觀念也引發了各縣市的跟進,為國內農漁牧業注射一劑強心劑。

把危機變成轉機

        在十多年的經營過程中,山中傳奇並非一帆風順,無往不利,由於鱒魚養殖必須引用溪水做流水養殖,幾年前曾有人在更上游的地方以氰化鉀毒魚,毒水順勢流進了山中傳奇,造成養殖虹鱒大量死亡,損失嚴重。三番二次的毒魚事件並沒有擊倒徐正宏,但是1996年的賀伯颱風挾帶豐沛雨量狂掃台灣北部,暴漲的洪水不但把鱒魚完全沖走,留下的魚因溪水混濁而缺氧死亡,強大的風力更造成園區設備相當程度的損毀,看到賀伯留下的滿目瘡痍,徐正宏幾乎要放棄山中傳奇。在耗盡千辛萬苦恢復原狀後 開始思考未來經營的方向。山中傳奇又進行一個重大的蛻變,徐正宏決定向超集約養殖系統發展,擺脫完全靠天吃飯的宿命。

開發本土超集約養殖系統

        歐洲鰻超集約養殖系統在數年前經業者引進臺灣後,曾折起一陣熱潮,但整套進口設備投資金額龐大,並非一般業者所能負擔。為了發展本土化超集約養殖系統,徐正宏在1997年開始先在鱒魚池試養了數千尾的歐洲鰻,以了解鰻魚習性,期間並參觀國內所有的超集約養殖系統,以了解系統操作及流程。

        本身有電子工程底子,加上養鱒魚及鰻魚的經驗,徐正宏很快的就建立了一套的超集約養殖系統,並且把這套系統用在鱒魚幼苗養殖上,根據第一套系統的操作實務經驗,改正一些缺點,山中傳奇的超集約養殖系統很快的發展到已經很成熟的第4代。

        徐正宏表示第4代超集約養殖系統已經有97%的自製率,從超微粒過濾機、生化濾槽、氧氣椎、紫外線UV殺菌設備、自動給飼機、控制面板到吸魚機、分級機,整廠設備一應俱全,全部自動化,而且採用共構管槽設計,所有電路及水管都設在共構管槽內,維修及保養都非常方便。

        山中傳奇這套本土化的超集約養殖系統,不但可以飼養歐洲鰻,也可以適用在各種淡海水魚類上,只需要細部略加更改即可。

        徐正宏表示,不論在操作管理或監控系統上,這套本土化系統都不輸國外先進設備,而且擁有價格合理、維修容易、適合臺灣本土操作等優點,歡迎業者參觀比較。        

養魚世界(p.51∼54)-本社鄭石勤、八十八年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