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綜合報導

巨無霸泥鰍培育成功

苗栗縣通宵鎮吳姓農友從大陸、泰國引進泥鰍,與台灣土種泥鰍交配,經過兩年研究,已育成新品種,每條平均比土種重五倍。正大量育種,並朝縮短養殖期努力。預料不久的將來,這種「巨無霸」泥鰍可能成為新興養殖魚類。

有養殖牛蛙、草蝦經驗的吳姓農友,兩年前透過別人幫忙,從香港引進大陸及泰國泥鰍,和台灣土種泥鰍配種。他說,大陸、泰國種的泥鰍,體型雖大,肉質鬆軟,國內消費市場不易接受,台灣的土種泥鰍肉質較佳,但是體型太小。

住坪頂里的他說,他是以優生學原理,自引進的品種挑選最優秀的種魚,以藥物刺激其發情、交配。生下第二代的泥鰍,再挑肉質結實、體型肥大的繁殖。目前育成的新品種已趨於穩定。

他說,台灣土種泥鰍長約7、8公分,市場上有30尾1斤及50尾1斤的規格;育種改良的泥鰍,可達15公分長,5、6尾1斤,可說是泥鰍中的「巨無霸」了。

他說,目前國內養殖泥鰍,生長期需5、6個月,期間嫌太長了,有改良縮短的必要。他正在著手研究。

吳姓農友目前育成的「改良泥鰍」約60餘萬尾,但他並不急著推銷出去。他認為,過去水產養殖如牛蛙、草蝦,都因病變問題,一蹶不振,沒幾年就被淘汰了。他希望找出最優秀的養殖魚類,及最經濟的飼養方法,才推廣出去。他有信心讓新品種的泥鰍,不久即可在國內養殖業界佔一席之地。

由於新種泥鰍未上市,價格未定。不過,按目前泥鰍價格推算,吳姓農友預估,「巨無霸」泥鰍1台斤約有4、5百元的身價。

紅蟳龍蝦大量進口國內業者權益受損

省議員林明正,於10月8日指出,貿易商從泰國進口紅蟳與龍蝦,數量很多,已影響到國產貨在國內的銷售,他將要求農委會、漁業局等單位禁止,以維護國內養殖業者權益。

林明正說,宜蘭縣礁溪鄉養殖的紅蟳,最近已大量上市,但是銷路不好,據業者林燦樟等表示,是因泰國的紅蟳和龍蝦向我國傾銷的綠故。目前,泰國龍蝦1台斤5百元,國產貨7百元以上,泰國紅蟳每台斤約290元,國產貨280元。

林省議員表示,泰國紅蟳是以海水養殖,我們是用海水和淡水混合養殖,因此,國產紅蟳肉質細嫩甜美。但是現在許多廚師「外燴」(宴席),都採用泰國紅蟳,因為,泰國蟳體形較小,請客時數量多,擺在盤子上比較好看。泰國紅蟳大多是貿易商空運進口來台的。政府有關單位應及時防止,以免嚴重打擊國內業者的權益。

大陸貨搶市場口湖文蛤嚴重滯銷

口湖鄉的養殖業呈現重挫,除了養鰻尚稱穩定外,其他草蝦災變連連,文蛤受到大陸貨的打擊,養殖業者李明輝希望水產單位協助業者突破黑暗期。

口湖鄉第二期草蝦養殖,呈現蕭條的場面,實際在放養的蝦池已屈指可數,有的乾脆改為放養文蛤或鰻魚。也有的改為放養紅尾蝦。

紅尾蝦目前的行情不錯,而且養殖業者也認為較易飼養,但是李明輝業者指出,不久前的一場豪雨,使紅尾蝦的死亡不少,但原因不明。

口湖鄉今年文蛤的放養量增加,由於往年的水質曾經發生有毒的萵邊毛藻,東港水產試驗所曾會同台西水產試驗所採取北港溪出海口及文蛤養殖池的水質回去檢驗,結果則尚未接到通知。

今年的文蛤雖然沒有傳出災害,但是因大量走私進口大陸文蛤,使本地生產的文蛤行情下跌,且呈現滯銷。

李明輝業者指出,目前較為穩定的只有養鰻,所以有些養殖草蝦失敗的業者也投入養鰻的行列。

此外,據說鱸魚的行情也不錯,1斤有1百出頭的價格,業者也躍躍欲試。

今年由於養殖的災病,挫折接二連三的來,養殖業者形容這是一段黑暗時期,使業者不知所措。

一位業者指出,養殖業虧本,加上六合彩摃龜,這個情況如果延續下去,不知有多少悲劇發生,希望有關單位對適合放養的魚類,能給予協協輔導,以恢復正常的生產,突破現有的困境。

蝦農揠苗助長四種病原併發草蝦面臨空前浩劫

養殖漁業發展最成功的草蝦,遭遇四種病原及八種非病原因素聯手打擊,大量死亡之外,染病草蝦苟活者僅能長到以往的三分之二大小,病情無法用藥控制,目前正面臨空前浩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官員10月5日說,我國草蝦出口,今年1至8月比去年同期銳減三分之一。而我國草蝦1年的外銷值達4億美元。個別養蝦戶損失之大,如果一甲蝦池發病,來回損失達1百多萬元。

台灣省農林廳針對草蝦浩劫組成的「魚病防治專案小組」,花了3個月,查出這場草蝦大病的病原因素多達四種,而且目前「無藥可醫」。

農委會說,這四種病原是細菌性肝胰臟之感染、細菌及鐘形蟲體表附著、細菌性肝胰臟及鐘形蟲體表附著混合感染、以及草蝦桿狀病毒及細菌性肝胰臟混合感染。

農委會主管官員說,蝦病去年9月開始明顯,蝦苗放入蝦池,存活率幾等於零,1個月要放三次蝦苗才能見蝦,損失之慘可以想見。而蝦子即使成長,以前1尾可以長到30公克,現在長到20公克即停止成長,甚或死掉。

我國早已是養蝦王國,養蝦技術一流,甚至還輸出技術,何以會遇此浩劫?

農委會官員令人驚愕的指出,主因就在我國蝦農仗恃技術太好,結果「違反自然」,造成四種病原併發,目前無藥可救的結果。

農業官員指出蝦農「違反自然」的實例包括:一甲蝦池只應放養30萬尾蝦,我國農民卻憑技術好,養到60萬尾甚至1百萬尾;同時,採用「高溫蝦苗」,使冷血性的蝦加速新陳代謝,快速成長;另外蝦的自然生長存活率只有百分之卅,我國蝦農卻用藥物提升存活率達百分之七十,把一些想淘汰的蝦苗又「捉回來」,以致危及整體。

農委會專家說,更糟糕的,有些蝦農為了搶養,忙完一期蝦子(約4個月),常不清理消毒池底,立刻養第二期,嚴重時池水不輸臭水溝。總之,技術太好,違反自然,是蝦子遇到浩劫的病因,農業單位並據此歸納出四大病原外的八大非病原因素,其中即包括濫用藥物、養殖密度過高及使用不正常方法培育蝦苗等。

農委會專家指出,養殖草蝦業要免於整個滅亡而從頭再來的危機,現在無藥物可依靠,一切要靠蝦農自已放棄過去「惡習」。

六處水產檢驗服務中心屏東農專深獲業者信賴

農委會漁業處針對水產檢驗服務中心之設立,所做的評估認為水檢中心對水產物衛生品質管制及輔導業者改善養殖生產環境上均已獲得正面功效。從委託檢驗服務資料顯示水產加工及飼料業者已漸能了解到品管重要性,主動採樣送檢,此為可喜現象。惟目前養殖業者卻未能主動採樣送檢,此點仍有待加強宣導。

漁業處分析六處水產檢驗服務中心 成立迄今,工作成效看來以屏東農專最優,已成為南部地區衛生品管的重要工作站,不僅經常協助政府處理偶發事件,且其效率及準確性均高,已深獲水產業者信任。而部分中心或由於本身宣傳不夠,或因學校行政措施上未能充分配合致一直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從各檢驗中心所採樣分析資料顯示,台灣養殖環境普遍不佳,時有污染情形發生,探究原因除了沿海水域廣受工業、家庭等廢水污染外,養殖池、進、排水系統無法分離實為最主要原因之一,相鄰養殖池相互污染情形相當普遍。因應之道除加強進、排水工程整建全面改善養殖生產環境外,且重新調整養殖生產結構,以廣大海埔地為發展重心,集中處理養殖排放水,以兼顧生產與環境維護。

水產檢驗服務中心設立原意係以輔導業者,提供可供諮詢單位,與衛生單位略有不同,目前衛生單位檢疫係以維護國人健康為著眼點,因此一經查獲有不符衛生標準的農、漁產品,一律採取銷燬措施原本無可厚非,惟有些案例係屬區域性或局部性問題如綠牡蠣、西施舌事件等。唯一經傳播媒體報導,卻對整體養殖漁業形成重大打擊。農會為求兼顧消費大眾安全及維護農漁民利益,是以當檢驗服務中心查出有帶菌樣品時,該會立即連絡各檢驗中心進行全面調查,如判斷係屬偶發個案,則針對發病池子進行監視,並輔導業者進行消毒及環境衛生改善至病源消除為止。

農委會在評估中指出;檢驗服務中心執行績效優劣,人為因素往往佔相當大的比重,今後應研商制定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使購買設備及人力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飼料營養雜誌(108~111)

88年.第十一期─本 社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