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財路路發

王碧暉

 

  養蛤蜊是雲林沿海的特產,也是本省的盛產地,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動物性蛋白質普遍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致使銷路及漁民的利益也大為提高,且因幼苗的繁殖成功,種苗在不虞缺乏下使沿海養蛤事業蒸蒸日上,對改善漁村生活問題,將有極大的裨益。

  放養蛤蜊在氣溫適中期容易快大,漁民都選擇在立夏後開始下種苗,放養六個月就可撈獲出售,目前又逢收成期,漁民全家每日在水中推著竹筏撈獲成蛤,家家戶戶莫不滿載而歸。

  養殖蛤蜊選擇地點與土壤最為重要,土壤以砂質為佳,水流不要湍急,最好是溪水出口處,且水質不受工業廢水污染,這樣所放養的蛤蜊才會成功,也會每期大豐收。

  其次是放養密度也很重要,如放養密度過高不僅會影響其成長及品質,甚至也容易窒息暴斃,口湖沿海一帶於三年前就發生過一次因密度過高,死亡的損失約為數百萬元以上,漁民在這次的教訓下,才改為減少密度放養。

  這幾年來的放養蛤蜊事業,所受到的威脅是因工業發達,工廠到處林立,每日排出的廢氣或廢水,在未能有效的處理下將水源污染,如養殖業稍不注意防範,便會造成蛤蜊大量死亡,所以養殖業對污染問題,都莫不提心吊膽。

  養殖蛤蜊雖是免投餌,但是一種冒險性的投資,除了時常受不明疾病造成的損失外,也常被溪流的洪流沖散流失,所以漁民都在養殖區內用尼龍網圍起來,以防蛤蜊逃亡。

  一般而言,放養順利可在六個月後即可撈獲出售,由於近年來國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消費者都喜歡吃海鮮,目前已有供不應求之勢,因而價格也水漲船高節節上升,養殖業也發了一筆蛤財。

  目前養殖業所遭遇到的困難與威脅,是水源污染及養殖技術兩大問題,其中以海水被污染較不易徹底解決,因為目前已大力發展工業,工業愈發達,廢物的排洩勢必大量增加,結果會使陸地河流與海中之水質污染程度更加惡化,經濟當局不會認真的要求各工廠裝置完善的防污染設備,如此推論近海的水族將更為減少,靠近海捕魚或養殖業維生的人必更感到困難。

  至於養殖技術問題,目前養蛤大部分利用原始方式,不僅對蛤蜊病變時無法防治,且在技術欠缺下收獲產量減少,漁民希望漁業當局應不定期派專家傳授養殖新技術,以增加收入。

  另外漁民祈盼的是有關當局將養蛤事業,劃為養殖區,保護水源,同時協助養殖業解決生產資金,來擴建養殖設備及改善品質等,以促進沿海養蛤事業的發展。

 

飼料營養雜誌第七冊合訂本

1990年第1期至1990年第6期

九○年.第二期 ( 100 ~ 101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