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穀物、飼料和穀物粗粉

的菌類控制之實用觀點

學恆 譯

 

  在許多世紀以前,當人類第一次種植穀物時,我們可以這麼假設,就是除了要使穀物的保存時間足夠應付供作食用的需求外,當時的人類並不特別關心其他任何的事項。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的假設,他們的穀物貯藏可能是屬於短期性而不是長期性的。對於人類最初開始種植穀物,是為了供作本身食用的問題,是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假如人們會留下來是為了一件事,那麼,每一個農民的責任,就是要養活本身家庭的成員。假如本身不在場,要準確地預測農產品的產量是有點困難的。不過,若說他們對於生產食物以供應別人所需的問題,特別關懷,那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目前,我們所要對付的昆蟲,早在很多世紀以前就已存在,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同時,昆蟲容易被人看到,所以,人們必定知道牠們是具有破壞穀物的能力的。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當時的人類是沒有任何燻煙劑 ( Fumigants ) 可供應用的。可以想像得到的,那是昆蟲和人類之間的一種單純的競賽,看看誰能夠先吃到穀物。

  通過同樣的推論,我們假設人類都能夠常常把穀物作短期性的貯藏,而不致於受到昆蟲的侵襲。我們亦可相當肯定的說,在沒有昆蟲活動的情況下,一些穀物繼續的變質、敗壞,同時,在別的方面損失掉。雖然,我們沒法知道當時的情形,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就是在沒有昆蟲的情形下的穀物損失,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有點神秘性的。他們大概能夠看到穀物在變質,可是,毫無疑問的,就是他們並不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肯定地會把這種穀物的損失,歸罪於某些神秘的原因。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許多世紀以前的這種穀物的損失,是由於真菌和黴菌的作用所造成。

  穀物和子實是非常的耐久的,同時,也很容易變壞的。假如在收成時的品質良好,接下來又能在低濕度和低溫的情況下保存,其原有的發芽能力可能會保持數年或數十年。

  許多基本的和實用性的研究,一路來都是針對貯藏產品的昆蟲控制。能夠用來控制這些昆蟲的有效辦法,全世界的人們都非常熟悉的。有關貯藏產品的菌類控制,雖然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已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情況卻並不一樣。就是到了今天,許多處理穀物的人員並未注意到,貯藏倉庫的菌類在他們的貯藏穀物的作業上所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還有一些人,雖然曾經聽到過有關貯藏穀物的菌類,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亦曾研究過這類微生物所能產生的破壞力。很明顯的,假如一種微生物,就像這類貯藏倉庫的菌類,並未為人們所熟悉時,那麼,人們將不會特別努力去發展控制的方法。在美國,對於貯藏期間穀物的菌類控制,在過去,許多人卻未真正地知道,其目的是在於控制菌類。因此,控制菌類的機會是很少的,因為人們當時根本就不知道這種菌類的存在。在 1950 年的年代裡,在發展貯藏穀物的有效通風系統方面,曾花費許多的時間和大筆的金錢。當時的通風系統,主要而且是繼續地用來降低穀物倉庫的氣溫。隨著日常與有效地降低穀物溫度的結果,使到穀物貯藏得更好或更長的時間。在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想過用這種方法去控制穀物倉庫的菌類,其實,人們卻是在做著這種工作。這並不是說,貯藏穀物的菌類不是決定穀物、穀物粗粉和麵粉的貯藏因素,在美國,菌類確是決定這類產品的貯藏因素,不過,由於美國廣泛地採用通風的辦法,這些問題可能並不像在其他一些沒法或不可能執行通風作業的國家那麼嚴重。

  大家都很清楚,除非認清楚了問題的本質,否則,就沒法加以解決。在貯藏穀物的菌類方面,由於在初期的發生期間,沒法以肉眼去觀察到貯藏穀物的菌類的存在,所以控制工作變得十分困難。在一般上來說,當貯藏穀物的菌類成為事實後,才會被人發現,在那個時候,要控制菌類,可能已經太遲了。在我們的腦海中必定會有一種想法,就是假如這類叛逆性的病害容易被肉眼發現,相信在很多年以前就會有良好的控制方法了。菌類控制方法的毫無進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於這類菌類在大部份的時間內沒法被人發現所致。

  我們已談論過貯藏穀物的菌類的破壞力性質,但是,還未真正鑒定這種破壞的本質。菌類在貯藏穀物中的增殖所造成的損失,主要的有下列幾種:

  一、發芽的能力降低。

  二、子實或穀粒的部份或整粒的褪色。

  三、穀物的受熱或具有腐濕氣味。

  四、穀物發生多種生物化學上的變化。

  五、產生有害的毒素,這類毒素若被人畜吃到,可能會產生毒害。

  六、穀物的重量減輕。

  所有上述的變化,包括毒素的產生,都可能在有關的菌類未被人發現的情況下發生。我們已經說過,這類菌類的不顯明的特性,是廷遲認清這類菌類是造成穀物損失主要因素的原因。

  雖然,人類多年來對於造成穀物損失的原因,一無所知,這已經是一種事實,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在控制菌類方面,毫無進展。在過去二、三十年中所做的研究工作,已清楚地證明,一些侵襲貯藏子實的菌類,對於子實的保存品質具有很大的影響。與這類菌類的接觸,並瞭解其怎樣,在什麼地方以及為什麼會增殖,這是非常重要的。已經從穀物子實中分離出來的菌類,超過 150 種,所有這些菌類都有能力侵襲各種穀物。不過,在潮濕的收割季節或地區裡,穀類受到菌類侵襲的程度是可能會很大,而在乾燥的收割季節或地區裡,穀物受襲的程度就可能會相對地減少。同樣的,穀物作物上曝露於空氣中的子實,受害的情形,比起豆類、豌豆或黃豆包在豆莢內的子實,可能較為嚴重。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侵襲穀物和子實的菌類,可分為兩組:即田間菌類 ( Field  Fungi ) 和倉庫菌類 ( Storage  Fungi )。在開始時,我們曾討論過菌類的控制,現在將不會為菌類進行嚴密的檢驗,至少不會作深入的檢驗,因為這樣將會耗費很多時間,坦白的說,這種檢驗工作的本身是屬於一種專門的學問。

  

田間菌類 ( Field  Fungi ):

 

  這些菌類是在收割或打穀時,侵入穀物的穀粒或子實,但是,也有一些是例外的,特別是收藏在桶內附著於穗軸上的玉米,同時,又曝露於氣候的改變的情況下,可能會受到田間菌類的侵襲,或者這些田間菌類早已存在,因此,可能會在玉米上繼續增殖。根據作物的種類、區域或地理上的位置以及氣候的不同,主要的田間菌類在某些程度上都有點不同,可是,生長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小麥、稻米、大麥和燕麥,侵害穀粒和麥粒的主要菌類的種類,計有互生子菌屬 ( Altemaria )、分裂胞子菌屬 ( Cladosporium )、蠕胞黴菌屬 ( Helmin   thosporiun ) 和新月菌屬 ( Fusarium )。

 

倉庫菌類 ( Storage  Fungi ):

 

  倉庫菌類包括麴菌屬 ( Aspergillus ) 的大約十二種,青黴屬 ( Penicillium ) 的多種,以及 Sporendonema 的一種。在田間裡,倉庫菌類不會嚴重地侵害任何一種穀實類顆粒、小麥、大麥、燕麥、稻米、玉米、高梁或黃豆。只有在收割和打穀後和在貯藏期間,或者加工後,這些菌類才成為重要。

  就算完全不把田間菌類當作是決定穀物貯藏能力的因素,可能有一點危險,我們還是要這樣做,以便集中精力於大家所相信是比較重要的倉庫菌類的問題上。

  由於上述倉庫菌類的複雜特性,在處理上,是很容易受到牽制的。就算有多種菌屬牽連在內,我們的意見認為,為了所有在實用上的目的,重要和易於瞭解的倉庫菌類,是屬於麴菌屬的各種麴菌。這並不是說,屬於青黴菌屬的各種黴菌並未牽連在內,因為這些黴菌本來就已牽連在內的。不過,從實際的觀點上看來,你所面對的是各種麴菌的控制問題。假如你能夠成功地控制麴菌,可能在同時,就變成你正在控制其他的倉庫菌類。在提出控制方法之前,也許比較適當的辦法,就是先行討論一下倉庫菌類的來源及其侵襲穀物的方式。黃麴菌 ( Aspergillus  flavus ) 可作為一個例子,這種麴菌在全世界的土壤和各種腐敗的植物性物質中的分佈,幾乎和任何一種生物一樣廣泛。黃麴菌通常在昆蟲包括那些侵害穀物的昆蟲在內的體表出現,有時也會在昆蟲的體內出現。在世界的某些地區,特別是東方的地區,很久以來,黃麴菌一直是用來促進由米和其他澱粉質植物原料製造的植物性乳酪的成熟。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利用濕潤的小麥來繁殖黃麴菌,以生產一種澱粉酵素 ( Diastase ),用於各種食品上。不需要我們多說,黃麴菌就像其他的倉庫菌類,在我們周圍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

  毫無疑問的,隨著穀物的收割,一些潛伏期的菌類芽胞將會附在穀顆的表面,或甚至潛伏期的菌絲也可能會出現在果皮的下方。在良好的條件下,這些少量的芽胞會在數目內大大地增多。( 這種壓倒性的增殖能力,是菌類的特性之一,這種性能使得菌類能夠成功地和其他生物進行競爭,並在有利於它們的環境下,迅速地取代其他生物的地位 )。

  雖然,收割後的穀物能夠在進入倉庫時,將潛伏期的芽胞帶入,一般上的意見都認為,貯藏的設備本身是構成這類接種物的主要來源。各個不同的研究者已經提出報告指出,從貯藏設備那裡所採集的微塵樣本,只要採用到少至 1 克的微塵進行培養,都已一致地產生數百萬個倉庫菌類的菌落,這一點可以很簡單地說明,這種接種物是沒有神秘性的。在收割時,穀物的表面或裡面含有大量的這種物質。在貨倉本身所含有的這種,更是異常的多。相當實在的說法,就是我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潛伏期的菌類芽胞所包圍。假如給予機會,這些芽胞將會嚴重的造成貯藏穀物的損失。

  就算這些倉庫菌類到處都有,除非貯藏條件允許其進行快速的增殖,否則,將不會成為問題的。影響倉庫菌類在貯藏穀物上發育的主要條件如下:

  一、貯藏穀物的水分食量。

  二、溫度。

  三、穀物貯藏期間的長短。

  四、在運到特定的貯藏地點前,穀物所受到倉庫菌類侵襲的程度。

  五、在穀物中的異物 ( 外來物質 ) 的含量。

  六、昆蟲的活動情況。

 

  很明顯的,這些條件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是互相作用,而且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不能夠單單把水分的因素當作一個例子,而不考慮溫度和所說過的其他因素。不過,可以這麼說而不會發生差錯的,就是在所有提及的因素之中,溫度和水分在比較上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鑑定最適合菌類增殖的溫度和水分的條件時,假如過度的加以歸納,是有點危險的,因為在每一輪之中,總會有些極端和例外的情況出現。無論怎樣,從實用的觀點上看來,假如你能夠控制溫度和水分,在大體上說,你就能夠控制貯藏穀物的損失。若要誇張地說明其原因,並把它當作一種最簡單的一件事來看待的話,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涼快和乾燥的穀物中,倉庫菌類的存在其實並不是一種問題。只有在穀物的水分含量超過一個限度,例如 13 到 14%,同時,與攝氏 30 至 35度範圍的溫度保持平衡時,才會發生問題。可以肯定的一件事,就是假如你要試圖貯藏含有 16 至 17%水分的玉米,同時,這種玉米的溫度超過攝氏 30 度,那麼,你將會由於倉庫菌類的關係而蒙受慘重的損失。

  控制倉庫菌類的關鍵,只不過是控制溫度和水分,同時,保持兩者在適當的水平,不致允許菌類發育和增殖。很明顯的,在某些國家和氣候的條件下,要達到這個控制目的,比起其他的事情來得更容易。肯薩斯州 ( Kansas  State ),倉庫菌類並不是一項大問題。在那裡所收到的小麥,從田間運到貯藏的倉庫,通常其水分的含量是 12 至 13%。這些小麥在進入最初的貯藏地點時,其溫度大約是華氏 70 至 80 度。在整個夏季的月份裡,這些小麥都受到嚴密的監督,在一般上,都會在秋季時,利用當時低溫的空氣進行通風,將小麥的溫度降低到安全的貯藏水平,對於適當的貯藏溫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不過,多數的小麥是在華氏 45 至 55 度的溫度下貯藏。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的基本要素,就是小麥在收割時的水分含量。許多倉庫和機械吊送的穀物倉庫,都拒絕接受來自農民而含有超過 12.5 至 13.0%水分的小麥。

  在另一方面,美國的玉米是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時候收割的。其中的理由,就是除非玉米的水分含量高,否則,玉米的採摘暨脫粒機將沒法有效地在田間採摘玉米。因此,在大體上說,所有採摘到的玉米粒,在運到收集中心時就加以乾燥。作為一般性的說明,這種玉米粒是弄乾到某種水分的含量,以確保在貯藏期間的安全。就如小麥一樣,在冬季的月份裡,玉米通常是以通風的辦法,以降低其溫度至前述小麥溫度的水平。

  在美國收割稻米時,亦採用同樣的程序。無疑的,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其本身的環境因素,只將乾燥的穀物貯藏,並將其冷卻至可接受的水平,說起來可能非常容易,但是做起來卻不簡單。就算是這樣,其道理是相同的,控制倉庫菌類,就等於是控制溫度和水分。根據技巧的情況,現有的工藝技術、成本以及可能的十多種其他因素的不同,這種辦法可能是行不通的,不實用的,或甚至不可能去做的。若是從田間運來的穀物的水分含量很高,同時,全部在高溫下貯藏起來,結果,不可避免的事情就會發生,即穀物將受到倉庫菌類的侵襲。在這種情形下,能夠做些什麼呢?根據我所知道的,目前還沒有一種安全、實用、可能與經濟的辦法,可用來消毒穀類,不論是採用化學藥品或其他的方法,而不致於廣泛地損壞或破壞到穀物本身的品質。事實上,我所知道的,目前,除了乾燥和冷卻穀物是可行的方法外,沒有其他可用的方法。隨著世界各地的研究工作的繼續進行,也許會有人發現到一種既安全又行得通的穀類消毒辦法,我們只等著去看吧!

  除了人工乾燥穀物和人工冷卻穀物外,惟一的可能辦法,就是採用短期清貨的管理,並且儘可能提早將穀物加工至最後的形態。無疑的,這也不一定是常常可能做得到的,不過,這也許是惟一可採取的步驟,不然的話,大量的穀物損失將會繼續地發生。

  有關倉庫菌類增殖的另一個重要的事項,就是在某些條件下,一些菌類能夠產生黴菌毒素 ( mycotoxins )。我今天的目的並不是要指導、教導或講解有關黴菌毒素的化學原理,這是屬於一種專門的科目,只有終身專門研究這個科目的科學家與其他的專家,才能適當地發表這類文章。今天,我的主要職務,就是談談如何才能夠控制或清除這些毒素。要控制黴菌毒素的產生,是非常簡單的,只要在一些足以防止有關倉庫菌類增殖的條件下,才貯藏穀物、麵粉、飼料原料和穀物粗粉即可。當黴菌毒素已經形成後,要將其清除,那是另一回事了,事實上,是沒有實用的方法可供應用。毒素一旦形成,或多或少的將成為有關的穀物與產品的持久部份。黃麴菌毒素 ( Aflatoxin ) 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種毒素是沒法以簡單的烹煮來加以破壞的,這一點和世界上一部份地區的人們所普遍相信的,完全相反。

  既然是這樣,又能做些什麼呢?很不幸的,所能夠做的事並不多。我想,要把受到毒素污染的穀物,和比其容量更大的無毒素穀物混合,是有可能的。這種辦法很明顯的是屬於一種單純的稀釋程序,其目的是要將毒素的含量降低到安全的水平。這種辦法必定不是沒有很大的危險性的,同時,我亦不推薦加以採用。考慮了這些問題,並且從純粹的實用觀點上去看,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做的,這樣一來,倉庫的貯藏辦法經常所面對的問題,就是通過焚燒或埋藏來草草地將穀類破壞。

  到此為止,我們所討論的,大部份是關於倉庫菌類和穀物與子實間關係的問題,不過,卻不能犯上錯誤,因為同樣的這些倉庫菌類,對於利用穀物來加工製成的食品來說,是一種問題,同時是可能成為一種問題的。可是,在一般上來說,菌類的問題並不如穀物粗粉、麵粉的問題那麼嚴重,因為加工的程序在降低菌類接種的數方面,效果很好。不過,就如我們曾經說過菌類到處都是,這樣一來,假如穀物粗粉、麵粉和其他的飼料原料是貯藏在適合菌類增殖的溫度和濕度下,將會發生問題,因此,不論是穀物或由穀物所製成的粗粉和麵粉,同樣都會如此,所以,必須以乾涼的狀態來將其加以貯藏。很明顯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比較困難,尤其是在熱帶的地區,更是如此。

  我們已經說過,這些菌類在大多數的情形下,都是屬於叛逆性和看不見的病害。我們亦曾經說過,我們是受到這些菌類所包圍。雖然,有了這兩項事實,相當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各批不同的穀物的菌類接種物的含量,各不相同,所以,不應該假定你所收到的穀物,是含有大量的菌種的。因此,為了你的利益,最好能夠找出一種辦法,使你能夠檢查出倉庫菌類的存在。在美國的一些穀物公司,通常所採用的辦法,就是經常的進行穀物抽樣培養,以觀察菌類的活動情形。要檢查出子實以及其他大多數穀物物質的菌類是否存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其置放在瓊脂培養基上培養菌類將會在上面長出來,這樣一來,實在是一門科學,在這裡我們不打算討論各種可用的培養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大多數的瓊脂培養基是具有選擇性的,就是只讓某些菌類生長,而不是讓所有的菌類都在其上生長,或者讓一些菌類在其上面生長得比其他的菌類更快,結果,掩蓋了一些生長緩慢的菌類。有關這個科目的文獻,非常的廣泛,而且很容易獲得。今天,我們所要說明的,菌類的培養是屬於在性質上一種檢查菌類是否存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缺少了這種菌類的培養,或者顯微鏡的檢查,你將會受到菌類的擺佈。就算你進行菌類的培養,你亦有可能受到菌類的擺佈,不過,至少對於你所面對的特殊情況的性質,會有一個概念。對於你來說,事情是很清楚的,即假如以培養去檢查菌類的存在是常用的辦法,那麼,你將能夠進行定性的確定,你所貯藏的穀物或商品是否嚴重地受到菌類的感染。假如是的話,你將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制止黴菌毒素的產生,與或由於變壞所造成的商品損失。

  在總結有關菌控制的問題時,必須指出的一點,就是菌類的控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世界上的熱帶地區。就算在一些經常採用通風與乾燥的國家,有時,亦會發生差錯,以下是一個例子。

  在美國或者許多的其他國家裡,在生產與加工的期間,穀物會經過多次的轉手。在大多數的期間裡,一個特定數量的穀物是屬於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穀物的混合,這些混合性的穀物對於未獲得通知的購買者來說,有時會發生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混合穀物中水分含量高的部份穀物,將保持高含量的水分達數週或數月,同時,可能已經受到倉庫菌類的侵入,足以引起高度的貯藏危險。不過由於這一部份的穀物是與很乾的其他穀物混合,使得貨倉管理人員沒法認識到共存在,因為他所做的水分檢查,只告訴他一個樣本的平均水分含量而已。假設接受檢驗的樣本含有 13.7%的水分,這可能表示一部份的穀物含有 12.0%的水分,而另一部份的穀物含有 16.0%的水分。很不幸的,貨倉的管理人員是沒有辦法去查出來的。這樣一來,你可以看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貨倉管理人員會認為他所收到的穀物,是屬於水分含量低的,可是在事實上,他可能收到的,是一批實質上屬於正在增殖的菌類,這樣一來,在過了幾個星期後,貨倉管理人員將會驚愕地發現到穀物的變質,甚至可能變壞。

  有關上述的問題,是沒有一種絕對的解決辦法的,大概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在貯藏期間,經常且透切地進行穀物的抽樣檢查,以確定其溫度和水分的變化,並進行菌類的培養。換句話說,就是制定並繼續執行一項簡明的督察計劃,若有跡象顯示倉庫菌類正在迅速增殖時,假如共所食的黴菌毒素未達到嚴重的水平,那麼,就宜儘速將穀物送到加工廠去加工。很肯定的,你會注意到一種最重要的黴菌毒素,那就是黃麴菌毒素 ( 黃麴菌毒素其實是一個通用的名詞,用以代表十種或十種以上由黃麴菌和其他很接近的菌類所產生的化合物 )。已經被注意到的一件事,就是一旦黃麴菌毒素形成後,在所有實際的目的上說,將成為永久性的殘留物質,因此,要能夠確定其存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現在舉個例子說,單單因為有黃麴菌的存在,並不意味著黃麴菌毒素已經產生,過去可能會被認為如此,不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說明黃麴菌毒素已經產生。黃麴菌需要一些特殊的條件,才能產生多量可測定的黃麴菌毒素,最需要的,就是足夠的水分和高溫,可以讓其連續數日地進行旺盛的生長。根據終身研究這個科目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報告指出,黃麴菌毒素的產生,以澱粉質穀物的濕度計算,至少要含有 18.3 至 18.5%的水分。水分含量超過這個百分率時,其含量愈高,黃麴菌的生長愈快,所產生的黃麴菌毒素就愈多。在另一方面,根據報告,最適當的溫度是攝氏 40 度,最低的溫度大約是攝氏 12 度。令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就是一種強有力的跡象顯示,黃麴菌必須單獨的存在,才能產生黃麴菌毒素。若與其他絲狀菌類、酵母菌和細菌在生長上進行競爭,不是沒法產生毒素,就是所產生的毒素都被和它競爭的微生物所代謝掉。

  雖然有多種被認為是可靠與準確的方法,要進行黃麴菌毒素的定量檢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另一方面,卻有一種通過在黑光的情況下的簡易定性檢查法,可供應用。當曝露長波紫外線的照明下時,黃麴菌毒素具有濃厚的螢光性,十分容易觀察到,對於貨倉管理人員來說,這是應該做的第一步工作。一旦發現到這種螢光時,就意味著有需要利用較精密的方法作進一步的檢查,以確定穀物污染黃麴菌毒素的程度。

  有關的文獻告訴我們,黃麴菌毒素肯定的是一種有毒的化學物,可是,對於人類相對的毒害危險性,卻未真正的被人瞭解。以我所知,沒有多大的直接跡象顯示,人類對黃麴毒素的感受性,不過,一些在加強中的跡象顯示,包括黃麴菌毒素在內的一些毒素,可能已和多種人類的疾病在很大的程度上發生牽連,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黃麴菌毒素當作是對人有害的物質。

  黃麴菌毒素對家畜所產生的毒性影響,比較為人所知和瞭解,雖然,黃麴菌毒素的急性中毒的病例非常的少。這種瞭解雖然比較清楚,但是實在的情形並不像水晶體那樣的透澈,因為所得的結果證明,要正確地診斷黃麴菌毒素中毒症 ( Aflatoxicosis ) 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的研究者將會告訴你,典型的症狀是生長的不完全和外觀上的不健康。他們亦報告能夠在某些家畜產生毒素中毒症 ( Toxicosis ) 的毒素劑量,而這些中毒症的特徵,是肝臟的受到損壞,或癌症的形成:

 

動  物 50% 致死劑量

小  鴨

綿  羊

  體重每公斤 0.62 毫克

  體重每公斤 0.35 至 0.56 毫克

  體重每公斤 1 毫克

 

  有關黃麴菌毒素的毒性的一切問題,是屬於一種十分單純的情況,尚有許多東西需要去學習的。在目前的情況下,是有需要採用一種可以控制菌類的方法,以貯藏穀物、食物和飼料。若菌類受到控制,那麼,菌類毒素就受到控制了。

 

飼料營養雜誌第七冊合訂本

1990年第1期至1990年第6期

九○年.第三期 ( 16 ~ 24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