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魚類飼料營養之現狀

易治雄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所

一、漁業生產概狀

(一)養殖產量提高

  近年來大陸漁業生產有較大進步。1978 年全大陸海淡水養殖面積為 4235 萬畝,產量為 121 萬多噸;1986 年海淡水養殖面積為 6169 萬畝,產量為 380.8 萬噸。養殖面積增加了 45%,產量增加了 2.14 倍。年平均遞增率 15.4%。其中淡水養殖產量從 76.2 萬噸增加到 295.1 萬噸,增長 2.87 倍,年平均遞增率為 18.8。海水養殖產量從 44.9 萬噸增加到 85.7 萬噸,增長 90.9%,年平均遞增率為 8.4%。1986 年養殖產量比 1985 年增加 71.8 萬噸,占總增產量的 61%,其中 48%來自淡水養殖。池塘是淡水養殖的主體,占淡水養殖產量的 74%,在所增產量中占 78%。1987 年海水養殖產量為 110 多萬噸,比 1986 年增加 24 萬噸,上升 28.3%;1987 年淡水養殖產量為 345 萬噸,比 1986 年增加約 50 萬噸,上升 16.9%。

(二)精養水平提高

  在淡水養魚老區,即廣東南中順、浙江杭嘉湖、江蘇蘇州、無錫地區的 110 萬畝池塘,平均畝產達到或接近 500 公斤。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東等省新建了一片商品魚基地。江西省建起示範片 17.5 萬畝,平均畝產達 300 公斤。湖南省 10 萬畝豐產片畝產超 350 公斤。養魚基礎差的東北、西北、華北、西南和黃淮流域的一些地區的養殖產量也有了一些進步。北京近年共建商品魚基地 9.3 萬畝,平均畝產達 240 多公斤。其中畝產超 500 公斤的高產池塘已有約 1.5 萬畝。

  此外,對湖澤、水庫等大中型水面的網圍、網欄養魚的面積已達 78.5 萬畝。網箱養魚面積達 5700 多畝。湖北、安徽、山東、吉林、北京等地的網箱養魚畝產達 40–70 噸,每畝盈利 5–10 萬元人民幣,有的畝產達百噸。四川省的流水養魚平均畝產近 30 噸,高產塘達 50– 60 噸。

(三)魚類品種增加

  傳統養魚一直是花白鰱占的比例大。近年來,由於配合飼料的推廣應用,靠投飼料養殖的吃食性魚類的比例在有些地區已超過了 50%。南方消費者喜食的青魚、草魚、魴魚,北方消費者喜食的鯉魚等都顯著增加。鰻魚養殖面積增大,成鰻產量增加。1987 年河蟹人工育苗 2130 公斤,人工養殖 21.5 萬畝,其中池塘精養 2.5 萬畝。羅氏沼蝦養殖僅廣東省就達 2300 畝,平均畝產 125 公斤。此外,甲魚、鱖魚、泥鰍、黃鱔等都有較大發展。淡水白鱮、加州鱸魚等引進魚種也正在迅速推廣。遼寧、川東正在興起扇貝、鮑魚的養殖熱潮,人工養殖石斑魚、真鯛、黑鯛、尖吻鱸等優質海水魚有了新的突破。海水池塘養魚約 3 萬多畝,網箱養魚 7000 多個箱,100 多畝。

  漁業生產的成長,水產品產量的增長,養殖是大頭。養殖魚類的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魚類營養的研究,促進了漁用飼料和魚類飼養技術的開發利用。

 

二、魚類營養需要研究現狀

  我國池塘養魚約有三仟多年歷史,產量居世界首位。而有關營養需要的研究卻長期處於空白狀態,直到本世紀 70 年代初期,大陸才開始這一領域的工作。由於起步晚,基礎薄弱,目前尚處於初期階段。在大陸,開展魚類營養研究的單位主要有中山大學魚類研究室,長江水產研究所,上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水產大學等。較早的研究報告發表於的年代初期,主要報導的是有關草魚、青魚的蛋白質需要量。隨後開始了團頭魴、鯪魚等魚種的營養需要研究。此外,對其他養殖魚類,如鯉魚、羅非魚、鰻鱺和對蝦的營養需要也作了一些研究。

(一)養殖魚類的蛋白質需要

  蛋白質是維持魚類生命和生長的重要營養素,為魚類營養研究之首。在大陸進行的蛋白質需要量研究中,多數採用的是單因子試驗設計的飼料蛋白質梯度法,以精製的酪蛋白等為蛋白源,用糊精等來調整飼料蛋白質的梯度,以被試魚的增重來評定飼糧的最適蛋白質水平。少數試驗用多因子設計的正交設計法,把各營養素按不同水平組合起來,以獲取各營養素交互作用下的最適蛋白質水平。

  表 1 列舉了大陸養殖魚類蛋白質需要量的研究結果。可見這些需要量結果不盡一致,這與魚的種類、大小、試驗飼料、水溫和環境條件以及日投餵率等因素有關。如石文雷等 ( 1988 ) 的試驗結果為:當試驗水溫為 20℃時,團頭魴的蛋白質需要量為 27.0 ~ 30.0%;當水溫在 25–30℃時,其蛋白質需要量為 26.0–41.0%。魚類對飼料蛋白質的利用率隨飼料蛋白質含量的增多而降低。鄒志清等 ( 1988 ) 以團頭魴試驗得到的飼料蛋白質利用率與蛋白質含量的負相關回歸方程為 Y=54.6613–0.8914 X。隨飼料蛋白質含量的增加,魚體肌肉中蛋白質含量提高,脂肪含量減少。魚體相對增重率隨魚體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而提升。鄒志清等 ( 1988 ) 得到的正相關回歸方程為 Y=40.5725+18.2527 X。林育敏等 ( 1988 ) 還研究了團頭魴單位體重對蛋白質的日需要量。試驗飼料主要為蠶蛹、三等麵粉、豆餅、菜籽餅、粗蛋白質水平為 22.77%。團頭魴的平均體重為 16.5–24.5克,試驗水溫為 21–28℃,日投餵量占體重的 2 ~ 5%。以體增重、體蛋白質沈積量和蛋白質利用率為指標,得到團頭魴每 100 克體重日需蛋白質 0.64–0.81 克。

 

表 1:養殖魚類的蛋白質需要量 ( % )

魚種類 試驗蛋白質 粗蛋白質水平,% 文      獻
草   魚

草   魚

草   魚

草   魚

青   魚

青   魚

鯪   魚

團 頭 魴

團 頭 魴

團 頭 魴

酪 蛋 白

酪蛋白、魚肉粉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酪 蛋 白

41.0

22.8–27.7

36.7

28.0–32.0

41.0

29.0–40.0

36.0–38.0

33.9

21.1–30.8

27.0–41.4

 陳茂松等,1976

 林    鼎等,1980

 毛永慶等,1985

 廖朝和黃忠志,1987

 楊國華等,1981

 王道尊等,1984

 毛永慶等,1985

 鄒志清等,1986

 鄒志清等,1988

 石文雷等,1988

 

  魚類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實質上是對胺基酸的需要量。目前,大陸池塘養殖魚類的胺基酸需要量還沒有很好研究。林鼎,毛永慶等 ( 1986 ) 在採用電腦對魚類飼料進行優化配方中,模擬草魚魚卵、肌肉等的胺基酸組成的相對量,初步建立了草魚的必需胺基酸需要量的模式,在生產上驗證使用已初見成效。侯永清、馬承融 ( 1988 ) 以鯉魚魚種為材料,以糞分析法測定了飼料蛋白質胺基酸的真消化率。其中鯉魚對酪蛋白和豆餅的蛋白質胺基酸的真消化率高於秘魯魚粉的。他們還通過腸道取糞法 ( 切取法 ) 測定了蛋白質胺基酸的表現消化率。試驗表明,鯉魚整個腸道對胺基酸均有吸收,切取法採取腸道糞樣應在後腸後段。人工合成的胺基酸,甲硫氨酸和離氨酸已在魚類配合飼料中使用,但有關試驗研究進行得較少。陳光明 ( 1984 ) 對池塘養殖的草魚、羅非魚胺基酸消化吸收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兩種魚均能利用 L 型的各種胺基酸。

 

(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1.脂肪和脂肪酸的需要量

  飼料脂肪是魚類獲取能量的來源之一,同時脂肪也提供魚類的必需脂肪酸,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雍文岳等 ( 1985 ) 對草魚的研究表明,飼料脂肪含量的最適水平為 3.6%,若超過 7%以上,草魚即不能正常生長。他們認為草魚對飼料脂肪的利用能力較差。毛永慶等 ( 1985 ) 研究青魚的結果表明,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不同水平交互作用下,青魚對脂肪的日需要量為 0.4克/100克體重。脂肪在飼糧中的含量約為 8%。對底層雜食性的鯪魚的研究 ( 毛永慶等,1985 ) 結果表明,鯪魚對脂肪的日需要量為 0.1克/100克體重,脂肪占飼料的含量為 4–5%。

  王道尊 ( 1985 ) 研究了必需脂肪酸對青魚生長發育的影響。單個添加 1%的亞油酸或 1%的亞麻油酸,青魚生長較好,將亞油酸和亞麻油酸兩者混合使用,生長效果反而差。添加 1%花生四烯酸,青魚生長不佳,而添加 6%的魚油,青魚生長較好。

2.碳水化合物和粗纖維的用量

  飼料的碳水化合物是魚類的主要能源,但由於粗纖維等的存在,造成碳水化合物的成分相當複雜,不同魚類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具有明顯的差異。表 2 列舉了大陸近年來以最佳生長反應估測的魚類對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

 

表 2:養殖魚類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量

魚種類 碳水化合物 日需要量

( 克/100 克體重 )

占飼糧的 % 文      獻
幼 草 魚

草  魚

青  魚

青  魚

鯪   魚

團 頭 魴

糊    精

馬鈴薯澱粉

糊    精

糊    精

糊    精

糊    精

1.12

 

 

 

0.4–0.5

 

37–56 a

50

10–19 b

25–35 c

24–26

25–30

毛永慶等,1985

黃忠志等,1985

王道尊,1984

楊國華,1985

毛永慶等,1985

楊國華等,1985

a 投餵率為 2–3%;b 蛋白質水平為 37–38%;c 以 30%最佳。

 

  一般魚類不能消化吸收纖維素,只有草魚可以利用少部份粗纖維。林浩然 ( 1978 ) 研究草魚對粗纖維的消化率約為 3–6%,草魚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以不高於 15%為宜。

(三)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的需要量

1.維生素的需要量

  大陸對魚類維生素的需要量研究甚少,目前尚不能以試驗基礎提供具體的缺乏維生素 C、B1、B2、B6、B12、生物素和葉酸時,青魚的生長也受到了影響,對團頭魴的生長、飼料係數均有較大的影響。

2.礦物元素的需要量

  大陸有關魚類對礦物元素需要量的研究僅僅剛剛開始。黃躍桐等 ( 1985 ) 對草魚的研究表明,草魚對飼糧鈣和磷的需要量分別為 0.49 和 0.73%,鈣:磷為 1:1.4。魚類能從水中通過鰓、皮膚吸收鈣,但不能吸收磷。飼糧中必須供給足夠的磷。據徐昌義 ( 1988 ) 報導,當飼糧磷不足時,魚的增重減緩。依生化指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葡萄糖酵解作用減弱,脂肪酸氧化受到抑制葡萄糖異性作用增加。當飼糧磷過量時,魚的血鈣下降,誘發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能量消耗增加,也不得不靠葡萄糖異生作用來彌補其能量的損失。

 

三、魚類飼料現狀

(一)飼料產量不足

  隨著水產養殖的迅速發展,漁用飼料問題日趨嚴重,其中魚類的飼料,尤其是蛋白質飼料更為突出。據報導,目前漁用飼料的比例祗占全大陸配、混合飼料產量的 2.5%。以 1986 年水產養殖產量中投食性魚占 40%的比例算,需配合飼料 180 多萬噸,而現有生產能力祗有 100 萬噸,實際祗生產了 50 多萬噸,僅提供需要的 27%。政府訂定的水產品計劃是 1990 年產量 900 萬噸,養殖產量占 53%,需要漁用配合飼料 500 多萬噸。到 2000 年,水產品產量要達到 1800 萬噸,其中養殖產量占 1280 萬噸,占總產量的 71%,其中淡水養殖 1000 萬噸,對配合飼料的需要近 2000 萬噸。因此,有人把飼料當作大陸水產養殖業進一步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二)飼料質量不高

  據調查,現生產的魚蝦配合飼料,飼料轉化率較低。大陸飼養的鯉魚,其飼料係數一般為 2.5–3.0,遠高於蘇聯 ( 1.5–1.9 ) 和日本 ( 1.4 ) 的。祗有少數引進的加工設備和配方所生產的配合飼料的飼料係數好些。如福建馬尾引進設備生產的對蝦配合飼料其飼料係數為 2,其他則為 3–4。有些魚類的配合飼料尚靠進口,如鰻魚的配合飼料多數靠進口。魚用飼料添加劑也祗剛剛開發,許多技術問題沒有過關。如鰻魚飼料用的粘合劑,α–澱粉,一些飼料公司仍從日本進口,因為國產的粘度指標祗有 Bu–400,而日本的為 Bu–900。

  目前,政府正在組織有關科研單位解決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天津農學院,黃海所等單位研製的魚蝦用飼料配方因經濟效果顯著,獲國家技術進步獎。北京水產所的鰻魚飼料配方已在大面積推廣應用,飼料係數在 2 以下。黑龍江水產所研製的紅鱒成魚飼糧配方,係數為 1.6。此外,上海水產所、東海所、遼寧海洋所、南開大學、廈門水產學院浙江海洋所在鰻魚的飼料研究,對蝦飼料研究,飼料粘合劑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良好的進展。

(三)蛋白質飼料短缺

  蛋白質飼料短缺在養殖業中正成為重要的限制因素。與禽畜相比,魚類對飼料蛋白質的要求高得多。禽畜對蛋白折的需要一般占飼料的 20%以下,而魚類對蛋白質的需要一般占飼料的 40%以上。由於近年把魚粉當作魚類飼料的主要蛋白源,加上禽畜養殖也競相使用魚粉,使魚粉已成為大陸配合飼料生產中的難題。進口魚粉由於受外匯緊張的約束,不可能再增加。國產魚粉絕大多數是馬面魨的下腳料製成,由於馬面魨資源有限,加之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一些魚皮、魚骨也加工成了食品,因此魚粉產量不可能大幅度增產。這樣就使解決蛋白質飼料資源問題成為發展魚類養殖的當務之急。然而,既要發展養殖業,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又要結合國情實際,目前,有關單位正在採取的措施是:

1.以業養業。有計劃地加快貽貝、蛤等灘涂貝類生產基地的建設,開發沙蠶,鹵蟲和淡水福壽螺等天然動物餌料的增殖養殖。

2.開發利用石油、煤炭和微生物工程生產甲醇蛋白。利用農林、輕工、食品工業的廢渣廢液生產飼料酵母等單細胞蛋白。

3.開發利用動物屠宰或水產品的下腳料和廢棄物。

4.多方面利用植物性蛋白質資源。除了保證豆餅、花生餅用作魚飼料外,逐步加速推廣棉、菜籽餅在魚用飼料中的利用。

5.開發利用螺旋藻,微囊藻等水生藻類以及苜蓿、三葉草等漁用蛋白質資源,繼續應用青綠飼料養魚。

此外,蠶蛹粉、蠅蛆粉、蚯蚓粉、蟑螂粕、雞糞、牛糞、豬糞的開發利用也在小規模進行。

 

飼料營養雜誌第七冊合訂本

1990年第1期至1990年第6期

九○年.第四期 ( 95 ~ 101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