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營養和飼養─短期間生產更多仔豬的關鍵所在

 

台灣的豬隻生產者漸感受到來自國內外之壓力,例如土地、人工、環保、豬肉(進口或走私)以及自由貿易等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將是減少壓力的主要方法之一。生產效率之提高應考慮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豬隻的生產源頭─母豬的繁殖性能最為重要。

母豬的繁殖性能決定於其出生活仔豬數,離乳時仔豬數和離乳至再配種間距長短,目標為每單位時間的生產量(一般以每頭母豬每年達最高的仔豬離乳頭數)。期望母豬能達到此目標,適當的營養策略和高水準的飼養管理對母豬繁殖性能之影響至為重要。

一、每頭母豬每年生產離乳仔豬數

影響每頭母豬每年仔豬之離乳頭數,為母豬年產胎數和離乳時之仔豬數。

1.母豬年產胎數

首先改變仔豬離乳日齡可以提高母豬的繁殖潛能,另外是確保母豬有最短的離乳至再配種間距。目前本省一般仔豬離乳日齡為28天,離乳至再配種間距如為10天,和懷孕天數114天,則可計算母豬年產胎數為365÷(1142810)2.4。但事實上,本省之母豬的生產胎數遠低於2.4,如仔豬離乳日齡和母豬懷孕天數固定的話,則問題出在母豬再配種間距的拉長,也就是天數的增加。

(1)離乳至再配種間距

實際上,飼養管理技術為再配種母豬之必備條件,關係到整個豬場繁殖性能的成敗。技術包括有發情的刺激和觀察,成功的配種並有最高的胚存活。如何縮短離乳至再配種間距就是飼養管理技術中的第一步。

通常,正常的母豬在仔豬離乳後(吮乳刺激消除後)再恢復發情約5天,發情期間維持約23天,或有時4天。但有些正常的母豬,如初產母豬,或早期離乳之母豬,如早於三週齡即行離乳;則由離乳至再配種的間距可能延長。當然遺傳亦可能影響到間距之長短,如雜交母豬較純種母豬為短。

大家也都瞭解,飼料營養和飼養管理也深深地影響到母豬離乳至再配種的間距。例如初產母豬在仔豬離乳給予較高水準的營養會有縮短間距之反應(1),但對經產母豬的反應可能較不明顯,主要在於泌乳期的營養用量和身體狀況對初產母豬的影響較大。Reese et al. (1982)即指出,泌乳期母豬失重增加會延遲發情,且再發情的比例提高(2)

表一 初產母豬由離乳至再配種期間之飼料採食量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飼料採食量(kg/日)

1.8

2.7

3.6

離乳至發情(天數)

()

21.6

9.4

58.3

12.0

10.1

75.0

9.3

11.6

100.0

C - 2 (Brooks and Cole1972)

表二 泌乳期能量攝取對初產和二產母豬之下產次發情比例之影響

母豬和能量攝取(1)

()

7

14

21

70

68.4

79.0

79.0

79.0

84.0

92.0

92.0

96.0

52.4

71.4

71.4

76.2

100

100

100

100

 

(2)母豬泌乳期28天之平均每日代謝能量低(8Mcal)和高(16Mcal)之攝取。

在本省的飼養環境下,28天泌乳期間母豬飼料餵量每日3.5kg雖不影響離乳至再發情之間距,但明顯地延遲離乳至再配種之間距;如果哺育8頭仔豬,母豬的飼料餵量在4.0kg以上則可維持較正常的繁殖性能

(3)離乳母豬

離乳日齡固定,如本省一般採用28天離乳,則離乳日齡對母豬年產胎數的影響變成毫無意。縮短仔豬離乳日齡,即縮短母豬泌乳期以增加母豬年產胎數時應考慮很多因素,例如母豬方面的子宮和卵巢回復狀態,體狀況和營養攝取等條件是否適合再配種。至於仔豬方面的考慮其消化吸收的機能,抗病的能力和體重的增加等條件是否適合於離乳。綜合一般的報告顯示母豬方面可將離乳日齡提早到3週齡而後發情再配種,仔豬方面為顧及免疫系統的發展是4週齡,但要有較健全的消化系統則是5週齡。故仔豬在其出生即離乳是不合實際的,但仔豬早於3週齡離乳在經營上可能沒有任何價值。利用較早期離乳的潛力以提高母豬年產胎次,不但要考慮高層次的管理技術和昂貴的飼料和設備,同時要考慮仔豬一般都較虛弱的問題。

事實上,早於3週齡離乳,Varley and Cole (1978)也證明非常早期離乳之母豬會降低產仔數,這可能與胚之產生和埋植較少有關,且會降低受胎率。換言之,縮短泌乳期間所節省天數的利益仍然無法由減少離乳至再配種間距而獲得補償且損失產仔數和受孕率。

2.離乳仔豬數

每頭母豬每年產仔豬之離乳頭數的計算,除要在縮短母豬離乳至再配種間距和仔豬離乳日齡下功夫外,就是離乳豬頭數之提高。離乳仔豬數簡單的算法是出生活仔豬數×育成率。本省之母豬平均每頭生產肉豬之頭數為1516(離乳仔豬數×母豬年產胎數)。如果低於15頭表示豬場經營發生問題,即是飼料營養和飼養管理有待改進。如果技術改進應該很容易達到18頭,在達到18頭之豬場若能再改善飼養環境和控制疾病對策應可達21頭,若要超過21頭之目標,營養和遺傳就得徹底的再加以檢討和改進。

二、母豬的營養需要

由上述有關提高每頭母豬年產離乳仔豬影響因素中,已清楚瞭解到母豬營養和飼養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但母豬的營養和飼養對其繁殖性能的反應不容易掌握,其易受到繁殖週期的不同、環境溫度的高低、母豬個體的差異(體重、品種、外觀等)和哺乳仔豬數的多寡等因素之影響。但能充分瞭解一般懷孕和泌乳期能量和蛋白質(胺基酸)之需要並充分的供應維生素和礦物質之需要,將可維持母豬長期的繁殖性能且能生產最多的離乳仔豬數。

1.懷孕母豬

(1)能量需要

懷孕母豬的可消化能(DE)需要量為維持、體增重和胚等部分之總和。為長期母豬繁殖性能之維持,飼養方法應使初產母豬體重增加30kg而漸減至34胎次母豬的20kg;包括胚等部分之胎盤、子宮和羊水重約20kg。懷孕階段母豬能量蓄積相當固定,故瞭解飼料中DE蓄積效率即可計算母豬懷孕階段的DE需要量。

根據母豬本身在懷孕階段體重增加平均為30kg,增重的組成25%為脂脂,15%為蛋白質,且每kg母豬增重所需DE量為5.0Mcal,如懷孕之淨增重30kg,則每日DE需要量為150Mcal除以114天的懷孕期而為1.30Mcal。維持需要DE110Kcalkg乘以代謝體重45kg(體重為160kg)而成DE 4.95 McalVerstegen et al. (1987)測定胚生長每日需要DE 0.19 Mcal。故體重160 kg懷孕母豬之每日總需要量是6.44 Mcal

懷孕早期飼料能量(採食量)供應低而後期(分娩前一個月)增加飼料能量供應以提高仔豬出生頭數、體重和存活率(3)Cromwell et al.(1989)指出,母豬懷孕最後34週內額外添加31Kg飼料(1.36kg/日×23)之結果,和離乳仔豬多0.3頭/胎(出生為10.059.71頭,而離乳為8.358.06),出生體重增重0.04kg(1.481.44kg)和三週齡離乳體重增加0.17kg(5.375.20kg),故懷孕階段平均每日飼料2.02.2DE6.26.8Mcal應可維持母豬有適當的增重和出生仔豬頭數,以及較低的淘汰率。

表三 懷孕後期增加飼料量對母豬繁殖性能(13)之影響 (Cromwell et al., 1989)

(kg)

2.0

3.4

出生仔數

平均出生體重,kg

出生仔數

21日齡

仔豬體重(kg)

()

10.42

9.71

1.39

1.44

8.06

5.20

83.9

10.77 *

10.05 *

1.43 **

1.48 **

8.35 *

5.37 **

84.0

* P0.10** P0.01

 

(2)蛋白質和胺基酸需要

懷孕階段母豬每日的蛋白質與胺基酸需要量和能量相同,為維持、增重和胚胎生長之總和。母豬增重和胚胎生長部分依蛋白質蓄積量和蓄積效率為基準來探討,但實際上目前仍無法獲得合理的計算方式。因此,首先要滿足飼料中胺基酸需要量。根據NRC (1988)收集有關離胺酸需要量的報告以由0.420.44%為多,僅有二篇報告的結果較高分別為0.490.55%;故母豬懷孕的離胺酸需要量為0.45%應是可以被採納的數據。配合飼料採食量為2.09.9g。在一般常用飼料原料所配製的母豬飼料,如離胺酸達到其需要量,則蛋白質和其他必需胺基酸亦能滿足母豬的需要。

2.泌乳母豬

(1)能量需要

泌乳階段每日的DE需要量包括母豬的維持和產乳量。

母豬維持的DE需要量如同生長和懷孕階段豬隻,每kg代謝體重為110kcal/日。近亦有報告稱,母豬在泌乳階段的維持能量應高於懷孕階段510%。

乳產量在初產母豬為6.0kg/日,而經產母豬為7.0kg/日,泌乳期間之母豬失重為0.40/日,乳產量之DE需要量為2Mcalkg,失重之體組成假為30%脂肪和13%蛋白質,故每kg體損失含4.5Mcal DE

故一頭體重200kg(代謝體重53.2kg)經產母豬哺育仔豬28天之失重為11.2kg,則每日DE需要量為0.110×53.22×74.5×0.4018.05Mcal,如飼料中DE3.3Mcalkg,則該母豬每日平均應給料5.5kg

(2)蛋白質和胺基酸需要

如同懷孕母豬,泌乳母豬之胺基酸需要目前亦祇能依飼養試驗的結果確定其離胺酸需要量。

在泌乳階段母豬每日蛋白質與胺基酸需要量和能量相同,為維持、失重和乳量量三部分計算而得。泌乳階段母豬離胺酸需要量根據NRC (1988)收集之報告,其範圍在0.450.69%之間為多,僅二篇以代謝試驗獲得的結果較高(0.850.921.2)。為考慮台灣泌乳階段母豬飼料採食量不高(Yen and Cheng1989),故0.70%為離胺酸的建議用量以滿足泌乳母豬的每日離胺酸需要。如果,台灣之泌乳母豬飼料採食量每年均為4.69kg,則每日所得之離胺酸量為33.8g,才接近NRC (1988)之標準。

三、母豬的飼料採食量

傳統上,豬隻飼養者不認為母豬的飼料採食量有任何問題,但隨著飼養管理的改變,如泌乳期縮短、仔豬早期離乳和提高每頭母豬年產仔豬頭數的結果,母豬飼料採食量應再考慮很多其他因素。

1.遺傳背景

豬隻經長期的選拔後其食慾逐漸減退,即飼料採食量逐漸降低。整合近十年來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公豬檢定站的資料可清楚顯示這種趨勢,由民國71年至77年,每年平均減少22.5g飼料攝取。在英國,Cole and Chadd (1989)亦在生長豬方面獲得相同的結果,即現代豬較20年前的豬之飼料採食量減少甚多。由國內外之結果推測此種遺傳之影響存在於母豬中是相當合理的。

2.環境溫度

環境溫度和泌乳期母豬的飼料採食量間的相互關係相當明顯,台灣地區所飼養的泌乳母豬飼料採食量不高,根據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研究的結果顯示,台灣地區510(平均溫度26.1)之每日飼料採食量為3.75kg,而11月至4(平均溫度17.4)時可提高到5.49kg,二者相差30%以上;溫度由15提高至28℃,每升高1℃之飼料採食量降低0.182kg(Yen and Cheng1989)

3.營養策略

懷孕期母豬飼料餵量高,可能在泌乳期有較低的飼料採食量(Salmon Legagneur and Rerat1962)。飼料品質,如能量和蛋白質高低亦會影響到母豬飼料採食量,例如,Mahan and Mangan (1975)指出,泌乳期母豬採食低蛋白質飼料,會降低其飼料採食量,而懷孕期也採食低蛋白質飼料,則情況更嚴重(4)

表四 泌乳期母豬飼料採食量(kg/日)與懷孕泌乳期飼料蛋白質量間之關係(Mahan and Mangan1975) 

懷孕期蛋白質量()

()

12

18

9

13

17

4.2

4.8

5.9

6.2

6.5

6.2

 

四、結

由期望每頭母豬每年生產較多的離乳仔豬,到母豬的營養和飼料採食量之探討,吾人可清楚地瞭解到懷孕期和泌乳期是不能分開處理,故母豬懷孕期正確地餵飼才是緊接著泌乳期母豬能有良好繁殖性能的基礎。

提供足量且品質良好的飼料,解除有關母豬飼料採食量的限制因素,特別是泌乳母豬,而能減輕母豬之傷害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作法。如再配合以懷孕後期、分娩時、泌乳期和離乳後適當的飼養管理可以改善母豬繁殖性能,縮短分娩至再配種間距和提高離乳仔豬數。如此,營養和飼養才能達到以最少的營養資源投入以獲得最多的肉豬生產之最高經濟原則。

(參考資料略資料來源:氰胺公司七十九年度春季飼料技術研討大會發表作,本杜已取得該公司同意轉載刊出)

 

飼料營養雜誌(24~32)

90年.第九期─顏宏達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