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對於羥丁胺酸需要量的探討

()

羥丁胺酸(Threonine)是在1935年被美國伊利諾斯州(Illinois)Rose’s qroup (M- cCoy et al., 1935)從血纖維蛋白中分離而出,而且被證實是老鼠生長上不可缺少的胺基酸。

羥丁胺酸是屬於脂肪族胺基酸,化學名稱為α–amino-β-hydroxybutyric acid,在構造上近似絲胺酸(Serine)。兩者皆具有一個氫氧基(Hydroxyl qroup),使得在酸解過程中容易遭受局部的破壞,故在鹼性溶液中很不穩定。羥丁胺酸具有兩個偏位碳原子,因而能夠呈四種立體異構物形式存在(L-D-L-allo and D-allo)。但只有L-羥丁胺酸對老鼠具有生物學上的有效性(West and Carter, 1938),而且也只有這種異構物存在於天然的植物性與動物性蛋白質中。

羥丁胺酸並未參與動物體內的氨基轉移作用(Transamination reactions)過程,因此動物體內蛋白質中的羥丁胺酸的氮來源必須從飼料中羥丁胺酸處獲得(Elliott and Neuberqer, 1950)。羥丁胺酸的分解受三種酵素所催化:

1.羥丁胺酸脫水酵素─Threonine dehydratase yields 2-oxobutyrate and ammonium ion.

2.羥丁胺酸丁醛醇酵素─Threonine aldolase yields qlycine and acetaldehyde.

3.羥丁胺酸脫氫酵素─Threonine dehydrogenase yields 2-amino-3-oxobutyrate (B-ird and Nunn, 1983).

 

在老鼠的肝臟中羥丁胺酸與絲胺酸的脫水酵素不但具有共同性(Goldstein et al., 1962),同時還具有高度的誘發性(Inoue et al., 1971)Bird and Nunn (1983)已經證實,通常在餵飼過後的階段裡,動物體內過多的羥丁胺酸大部份是由羥丁胺酸脫氫酵素所分解,而當處於糖質新生的階段中,則是由羥丁胺酸脫水酵素扮演主要的角色。

對普通的豬飼料而言,一般上常用的原料裡羥丁胺酸並非第一限制胺基酸,所以不會造成缺乏。但是在需要添加合成離胺酸的低蛋白飼料中,羥丁胺酸的缺乏就會產生。主要是因為一般穀類並非優良的羥丁胺酸來源,其生物可利用性往往不完全。表一列出了一些飼料原料蛋白質中的羥丁胺酸含量,這些數據是以蛋白質百分比來表示。然後運用這些數據與羥丁胺酸的需求量作個比較。表中的羥丁胺酸需求量有三種推薦量,即美國NRC(1988),英國ARC(1981)以及Dean R. Zimmerman (Iowa State University)較後在表八所估計的量。這些比較是以比例方式進行,當比較數值少過1.0時表示若完全以這種原料供應豬隻蛋白質的需要,其羥丁胺酸含量必定不足。從表中顯示出,在穀類中小麥和高梁最缺乏羥丁胺酸,而在蛋白質補充料裡則是肉骨粉和棉仔粕最缺乏。在眾多原料中,玉米的蛋白質裡羥丁胺酸含量可謂相當豐富。

()羥丁胺酸與離胺酸之間的適當比例

表一 各原料蛋白質羥丁胺酸含量以及其對豬隻羥丁胺酸需求量之比較

蛋白來源

(註一)

蛋白質中的羥丁胺酸含量()

NRC (註二)

ARC (註二)

DRZ (註二)

棉籽粕

肉骨粉

大豆粕

小麥粒

乳清粉

3.1

4.2

4.2

3.2

4.2

3.1

3.2

3.0

3.9

2.9

6.7

1.0

1.3

1.3

1.0

1.3

1.0

1.0

0.9

1.2

0.9

2.1

0.7

1.0

1.0

0.8

1.0

0.7

0.8

0.7

0.9

0.7

1.6

1.0

1.3

1.3

1.0

1.3

1.0

1.0

0.9

1.2

0.9

2.1

註一:資料得自NRC(1988)

註二:羥丁胺酸需要量以占粗蛋白需求量百分比來表示:

NRC3.2ARC4.2以及DRZ3.25

 

一般上的豬飼料都是以穀類為主,因此羥丁胺酸是第二限制胺基酸。隨著理想蛋白質觀念之進展,近代的營養學者已接受了胺基酸平衡比率的概念,認為各胺基酸的需求量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存在,任何一種胺基酸的不足皆會影響動物內蛋白質的合成。故當論及羥丁胺酸的需求量時,不可忽略了它與穀類第一限制胺基酸,即離胺酸之間的比例關係。Schutte and Van Weerden (1985)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實驗,證明豬飼料中不僅是要考慮離胺酸的含量,其他必需胺基酸與離胺酸之間的比例亦會影響豬隻的生長。而因羥丁胺酸是第二限制胺基酸,如其含量不足,即使提高了飼料中離胺酸濃度,豬隻生長仍然會受到限制。他們以低蛋白的穀類飼料飼予豬隻,發現同時添加離胺酸與羥丁胺酸對豬隻發育成長有很大的改進。圖一是不同的離胺酸與羥丁胺酸比例對1030kg體重豬隻生長上的影響。

圖一 日糧中離胺酸與羥丁胺酸比例對1030kg體重豬隻

日增重的影響 (Schutte and Van Weerden, ILOB, Holland, 1985)

The effect of the dietary balance of threonine and lysine on the dailyliveweight gain

of piglets between 10 and 30 kg (in relative values).(Schutte and Van Weerden. ILOB, Holland, 1985).

 

LYSINE % of diet

1.1

1.26

1.26

Thr:lys Ratio (%)

65

57

56

 

基於胺基酸平衡比率對禽畜之營養上與飼養上的重要性,許多研究機構都致力於尋求出最適當的比率標準。越來越多有關於離胺酸與羥丁胺酸之間的比例對豬隻生長表現之影響的研究報告公佈,其中以荷蘭I.V.V.O.Lenis以及四德Gottingen UniversityGunther1987年所發表的兩個實驗結果較為顯著。

(1)荷蘭I.V.V.O.所進行的實驗

荷蘭所進行的實驗是探討飼料中不同羥丁胺酸含量3565kg體重豬隻生長上的影響,其基礎飼糧中的其他必需胺基酸含量為離胺酸(Lysine)0.87%,甲硫胺酸與胱胺酸(MethionineCystine) 0.55%,異白胺酸(Isoleucine) 0.60%以及色胺酸(Tr-yptophan) 0.20%。至於飼料中總羥丁胺酸含量則分別有四種不同的處理如下:

 

 

占飼料百分比()

羥丁胺酸/離胺酸()

0.47

54

0.52

60

0.57

66

0.62

71

 

實驗結果顯示當羥丁胺酸與離胺酸比率增加至66%時,日增重和飼料換肉率都有明顯的改進,尤其是公豬的表現更佳。但女豬在羥丁胺酸與離胺酸比率從66%提高至71%時,雖然飼料換肉率維持不變,在日增重方面卻仍然有良好的反應(圖二)

 

圖二 飼料中羥丁胺酸含量對肥育期公豬和女豬(35105kg)日增重與飼料換肉率的影響 (Lenis1987)

The effect of dietary threonine on the daily liveweight gain and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over the fattening period in boars and gilts (35~105kg).

 

 

 

THR % of diet

0.47

0.52

0.57

0.62

THR:LYS Ratio (%)

54

60

66

71

 

(2)四德Gottingen University所進行的實驗

這個實驗所要探討的是胺基酸平衡比率對豬隻生長方面之影響。研究人員利用不同的羥丁胺酸與甲硫胺酸含量組成不同的胺基酸比率組合飼予仔豬和成長豬,觀察豬隻的生長反應以尋求出理想蛋白質的模式,即胺基酸平衡比率標準。

在仔豬的實驗,所要測定生長表現的階段是從9kg開始至體重達到35kg為止。所給予的飼料粗蛋白含量約15%,總離胺酸含量在0.9%左右。

羥丁胺酸的含量是以其對離胺酸的比例來表示,在仔豬料方面的變化是57%與67%;在成長豬料方面則是61%與72%。各個不同羥丁胺酸含量的處理當中再分成四組,分別配以四種不同的甲硫胺酸與胱胺酸含量(圖三,四)。實驗結果證明當羥丁胺酸與離胺酸比率在67%,以及甲硫胺酸+胱胺酸與離胺酸比率在55%時,仔豬可得最佳的生長效果。

圖三:不同胺酸比率對仔豬(體重935kg)生長表現的影響(Gunther & Badewien1987)

The performance of piglets (9~35kg)fed diets with varying amino acid profile. (Gunther & Badewien, 1987)

 

 

 

AMINO ACID BALANCE

LYS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THR

57

57

57

57

67

67

67

67

M+C

43

50

55

61

43

50

55

61

TRP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圖四:不同的胺基酸比率對成長豬(體重3565kg)生長表現的影響 (Gunther & Badewien1987)

The performance of growing pigs (35~65kg)fed diets with varying amino acid profile. (Gunther & Badewien, 1987)

 

 

 

 

AMINO ACID BALANCE

LYS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THR

61

61

61

61

72

72

72

72

M+C

49

55

62

69

49

55

62

69

TRP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對成長豬而言,給予高羥丁胺酸含量的飼料可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最適當的羥丁胺酸與離胺酸平衡比率是72%,至於甲硫胺酸+胱胺酸的平衡比率則是55%。

(3)

一些其他研究機構所推薦的離胺酸和羥丁胺酸平衡標準列於下表;其中法國E- urolysine所推薦的是根據歐洲國家普遍上的實際飼養經驗,以及一些重要研究機構如蘇格蘭Rowett Research Institude、荷蘭ILOBIVVO、法國INRAITCF和西德Gottingen University的實驗結果報告而得。

()影響羥丁胺酸需求量估計之因素

豬對羥丁胺酸的需求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成長階段、飼料中熱能濃度、遺傳潛能、蛋白質每日攝取量、屠體品質要求以及體內功能對羥丁胺酸的需要。

1.成長階段的因素

在快速生長期裡,所有不可或缺的胺基酸之需要量,主要是為了供瘦肉蓄積所需,維持方面的需要量較低。雖然多半是如此,但維持方面之因素在豬隻對每一種胺基酸的總需求量上,其重要性有所差異。對羥丁胺酸而言,維持方面與生長方面對比之下的重要性,或許比離胺酸更為顯著。這是因為動物體內的羥丁胺酸自腸道內源物中的流失較大(Sauer et al.,1977Taverner et al.,1981)。這種差異正好說明了為什麼在羥丁胺酸需要量的估計上與離胺酸的比例是0.61 (NRC,1979ARC,1981),而根據Williams et al. (1954)以及Aumaitre and Duee (1974)在豬屠體組織上的分析則比例只有0.440.54而已。

當豬隻處於離乳階段或體重超過60 kg的成長後期階段時,在營養份的需求量上,維持所需的較生長所需的更高(表三)。這時期的羥丁胺酸需要量若與其他胺基酸的需要量相比較,會相對的提會高。

表二

 

ARC 1981

INRA 1984

ROWETT 1987

EUROLYSINE 1987

離胺酸

羥丁胺酸

100

60

100

60

100

72

100

>65

 

表三 離胺酸與羥丁胺酸在維持方面和生長方面的適當比率 (Wang and Fuller 1987)

 

Maintenance

Growth

離胺酸

羥丁胺酸

100

144

100

67

 

2.蛋白質攝取量的因素

羥丁胺酸的需求量或許會受蛋白質與特定胺基酸的攝取所影響。肝臟的羥丁胺酸脫水酵素是一種適應性強的酵素,其活性往往隨著蛋白質攝取量的增加而提高(C- hu and Hegsted,1976)。不過,這種酵素的活性對日糧中多餘的羥丁妥酸並沒有什麼反應(Rosell and Zimmerman,1984)。過量的甲硫胺酸亦不會使豬隻增加對羥丁胺酸的需求量(Rosell and Zimmerman,1985)。同樣的,對過量離胺酸而言也是如此(Rosell and Zimmerman, unpublished)

為了進一步探討羥丁胺酸與其他胺基酸之間的交互抑制作用,許多研究人員進行一些非活體的實驗;其結果報告指出在許多不同的部位,例如腦部組織和腸道刷狀緣膜等,羥丁胺酸與中性胺基酸之間有運輸競爭的情形出現。證實了某些過多的非必需胺基酸會影響羥丁胺酸的反應。因此在飼料配方裡,粗蛋白的含量必須加以考慮。

3.屠體品質要求的因素

豬隻達到最佳的瘦肉組織蓄積所需的羥丁胺酸,比達到最快生長速率所需要的還多。在Lewis (1985)以及Rosell and Zimmerman (1985)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達到最快生長速率的羥丁胺酸需求量較低,而達最佳的飼料換肉率和最低的血漿尿素中氮濃度的羥丁胺酸需求量則較高。

Fuller1979年觀察到若將飼料中離胺酸與羥丁胺酸的濃度加以提高,超過達到最快、最有效生長所需的含量,屠體脂肪厚度有減低的現象。

4.體內功能的因素

羥丁胺酸在動物的免疫能力裡顯得特別的重要,Smith and Green (1947)指出在抗體蛋白質裡含有豐富的羥丁胺酸。從Lotan et al. (1980)對老鼠以及Cuaron et al. (1984)對懷孕女豬所作的探討中證明達到最高免疫能力的羥丁胺酸需求量比生長及氮蓄積所需的還高。懷孕後期的母豬若缺乏羥丁胺酸,分娩後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數目將會降低。表四是美國NRC與英國ARC所推薦的懷孕母豬離胺酸與羥丁胺酸比率。此外,Duee亦早在1977年進行一些實驗,測定母豬在懷孕前期與後期當中,日糧羥丁胺酸含量對血液中羥丁胺酸與離胺酸濃度的影響(圖五)

圖五:不同懷孕階段和日糧中不同羥丁胺酸含量對懷孕母豬

血液中羥丁胺酸與離胺酸濃度的影響(Duee1977)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free threonine and lysine in the sow’s blood as affected by the stage of pregnancy and the level of threonine in the diet (Duee, 1977).

 

 

 

在母豬泌乳期中,蛋白質的合成主要是為了供應乳汁所需,羥丁胺酸與離胺酸在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忽略。NRCARC所推薦的泌乳母豬羥丁胺酸與離胺酸平衡比率都不低於70(表五),因此在穀類飼料中不易達到。

5.羥丁胺酸來源的因素

羥丁胺酸在定量分析的酸解過程中會遭受局部的破壞,所以在需要量的估計上必須考慮這個因素以免過份的低估了它的需要量。

表四 懷孕母豬的離胺酸與羥丁胺酸平衡比率

 

NRC (1988)

ARC (1981)

離胺酸

羥丁胺酸

100

70

100

84

 

表五 泌乳母豬的離胺酸與羥丁胺酸平衡比率

 

NRC (1988)

ARC (1981)

離胺酸

羥丁胺酸

100

72

100

70

 

在一般的飼料原料中,羥丁胺酸的生物有效性並不完全,而且各原料之間的差距很大(表六)。對於合成羥丁胺酸而言,通常生物有效性都設為100%。在羥丁胺酸需要量的研討上,飼料中的羥丁胺酸來源一般上同時以天然的蛋白質和合成羥丁胺酸來供應。在這種情形下,天然蛋白質的來源以及其與合成羥丁胺酸分別在羥丁胺酸總量上所占的比率都會影響需求量的估計。

表六

樣品數 羥丁胺酸消化率()

(註一)

與玉米-大豆粕料之比較

穀類和副產品

大麥

黃玉米

去殼燕麥

高梁(低單寧)

麥粒

小麥()

小麥()

小麥粉

小麥粗粉

小麥碎屑

15

4

1

5

1

12

1

1

1

1

77±4

86±3

88

85±4

87

87±2

84

95

74

64

91

101

104

100

102

102

99

112

87

75

7,10,12,14

2,7,14,15

7

2,7,8,15

15

4,7,12,13,14,15

4

13

7

13

 

表六 ()

樣品數 羥丁胺酸消化率()

(註一)

與玉米-大豆粕料之比較

蛋白質補充料

血粉

乾酪素

魚粉

肉骨粉

棉籽粕

棉籽粕(去腺)

花生粕

菜籽粕

大豆粕

大豆(經壓擠)

生大豆片

向日葵粕

合成羥丁胺酸

1

1

1

3

2

2

1

4

12

1

1

1

92

96

84

65±6

74±2

87±1

71

73±2

84±3

77

42

77

100

108

113

99

76

87

102

84

86

99

91

49

91

118

19

18

5

5,18,19

15

6,15

19

3,11

1,3,5,6,9,11,15,17,18,19

9

17

5

註一:1-Chang et al. (1984), 2-Cousins et al. (1981), 3-Holmes et al. (1984), 4-Ivan and

Farrell (1976), 5-Jorgensen et al. (1981), 9-Rudolph et al. (1983), 10-Sauer et al.

(1982), 11-Sauer et al. (1982a), 12-Sauer et al. (1981), 13-Sauer et al. (1977),14-

Sarer et al. (1977a), 15-Tanksley et al. (1981), 16-Taverner et al. (1981a), 17-

Vandergrift et al. (1983), 18-Zebrowska (1978), 19-Zebrowska et al. (1979).

 

()原料蛋白質中的羥丁胺酸含量

對豬飼料而言,許多國家大都以玉米和大豆粕為主。玉米的蛋白質中較缺乏離胺酸與色胺酸,會限制豬隻的生長(Gallo and Pond,1968)Lewis et al.(1982)在老鼠的實驗中發現羥丁胺酸是玉米蛋白質的第三限制胺基酸,較後,這組研究人員又發現在生長豬的情況也是一樣(Grosbach et al.,1985)Berry et al.(1962,1966)以分離出來的黃豆蛋白質和大豆粕餵飼豬隻,發現黃豆蛋白質中第一限制胺基酸是甲硫胺酸,第二限制胺基酸是羥丁胺酸。Kroening et al.(1965)也曾完全以大豆的蛋白質作為離乳仔豬的蛋白質來源,其結果是相同的。

為了了解胺基酸在玉米-大豆粕混合而成的低蛋白飼料中的限制順序,近期有許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展開。Corley et al.(1983)14%粗蛋白的飼料給予8kg體重的豬隻,發覺羥丁胺酸是隨著離胺酸與色胺酸之後的第三限制胺基酸。Russell et al. (1983)發現利用添加合成離胺酸的12%蛋白質飼料餵飼18kg體重的豬隻,色胺酸與羥丁胺酸都同樣受到限制。Gomez-Rojas et al.(1982)也指出當20kg體重的豬隻飼以添加合成離胺酸的12%蛋白質飼料時,因色胺酸與羥丁胺酸的不足而影響了豬隻的生長。Cromwell et al.(1983)利用較大的豬進行實驗(60kg),以10%蛋白質,添加合成離胺酸的飼糧餵飼,結果顯示色胺酸、羥丁胺酸及甲硫胺酸都有缺乏的現象,限制豬隻生長。

與玉米比較起來,大麥、小麥和高梁的蛋白質中羥丁胺酸含量較低。故如果以大麥(Chung and Beames,1974Aw-Yong and Beames,1975)、小麥(Ivan and Farrell, 19- 75)、小麥糠(Patience et al.,1977)以及高梁(Eckert and Alley,1974)飼予生長豬隻,即使添加合成離胺酸以彌補離胺酸的不足,羥丁胺酸的缺乏仍然會阻延豬隻的生長。

Wahlstrom et al.(1985)的實驗結果中,離乳仔豬若飼以添加合成離胺酸,蛋白質12%的玉米-向日葵粕混合料時,添加羥丁胺酸與色胺酸可得良好的生長反應。Stockland et al.(1970)根據血中胺基酸濃度,預測異白胺酸、含硫胺基酸、羥丁胺酸、色胺酸和離胺酸在肉骨粉中會缺乏。

()羥丁胺酸的生物有效性

豬的胺基酸生物有效性素來是以生長實驗和消化率實驗來進行測定。近來許多的研究人員利用外科手法將套管置於豬隻迴腸末端以測定各胺基酸的消化率。這種測定方式是假定迴腸末端所收集到的消化殘餘物中的胺基酸,是動物體內未被消化的蛋白質以及內源分泌物混合而成。如果通過迴腸而進入大腸,消化殘餘物裡的胺基酸組成份在大腸的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大的變化(Holmes et al.,1974Ivan and Farrell,1976)

從這些實驗中所得到的羥丁胺酸消化率資料,稱為表面羥丁胺酸消化率,在此將之總結起來並調高10%以變換成消化率(Sauer et al.,1977Taverner,1981),列於表六。至於合成羥丁胺酸的消化率,通常都考慮為100(即完全可被消化吸收)

從表六中我們亦可看到各原料的羥丁胺酸消化率與一般的玉米-大豆粕料(消化率85)之間的比較。例如合成羥丁胺酸的消化率是100%與玉米-大豆粕料的羥丁胺酸消化率相比之下是118(1000.85),因此在利用方面,合成羥丁胺酸比玉米-大豆粕料的羥丁胺酸更為有效。

()羥丁胺酸需求量的估計

如前所述,在生長階段之外,還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羥丁胺酸需求量的估計。因此在各已發佈的羥丁胺酸需求量的估計數據上,差異在所難免。

Shelton et al.(1950)最先證實羥丁胺酸是豬隻生長上所必需的。而後Sewell et al. (1952)也公佈了羥丁胺酸的每日需要量。在他們的估計當中,乳豬給予25%蛋白質的飼糧需要0.9%的羥丁胺酸含量(以乾物質為基礎)。羥丁胺酸的來源是分離出的大豆蛋白質以及合成羥丁胺酸,在Beeson et al.(1953)的實驗中,11kg體重的豬隻餵予羥丁胺酸0.4%、蛋白質13.2%的飼料可獲得最佳的增重速率。根據他們對玉米的化驗分析,玉米中的羥丁胺酸含量只有0.29%;此外,由此蛋白質的消化並不完全,他們亦針對此做了一些調整。對於17kg體重的豬隻而言,Evans(1963)所推薦的羥丁胺酸需求量是0.45%。他所用的飼糧是以玉米、粗麥粉和大豆粕為主,蛋白質12.8%。Mitchell et al.(1968)則是利用10kg體重豬隻氮蓄積(Nitrogen retention)的測定來探討羥丁胺酸需求量,他們以乾酪素(Casein)與合成羥丁胺酸作為羥丁胺酸的來源,從而估計豬隻的需要量大約在0.60%左右。

1970年,Henry and Rerat給予20kg體重女豬10%蛋白質、3,350kcalkg可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的日糧,發現當羥丁胺酸含量達到0.48%時豬隻的生長速率最快。Lougnon and Brette(1971)14%蛋白質3,350kcal/kg可消化能的玉米-大豆粕料飼予17kg體重的豬隻,結果發現去勢公豬和女豬對羥丁胺酸含量的增高有良好的反應,當飼料中羥丁胺酸含量達到0.52%時,豬隻可得最好的日增重以及飼料轉換率。

Sower and Meade(1972)探討日糧中蛋白質濃度對20kg體重豬隻的羥丁胺酸需要量之影響。他們以Opaque-2玉米 (離胺酸含量較高的玉米品種)和合成胺基酸作為飼料,指出當蛋白質濃度從10.4%增加到15%時,羥丁胺酸的需求量亦會從0.35%提高到0.47%。對於豬隻成長後期這個階段中的需要量,Cohen and Tanksley(1974)採用高梁與大豆粕混合而成的蛋白質14%飼料給予,所估計到的羥丁胺酸需求量是在0.38%左右。其基礎飼料中的羥丁胺酸含量約0.29%,較推算出來的預期含量低。

Aw-Yong and Beames (1975)發現對於體重21kg的豬隻,需要0.47%的羥丁胺酸以達到最快的增重和最佳的飼料轉換率;體重39kg的豬隻,達到最高氮蓄積所需的羥丁胺酸約在0.52%左右。他們所用的飼料是以大麥為主,含有0.75%的離胺酸,在離胺酸的含量上稍嫌不足,對豬隻的生長有些許的影響。Fuller et al. (1979)以大麥為主的低蛋白飼料(9.5)飼予體重10 kg的豬隻,測出0.49%的羥丁胺酸需要量可得最好的生長表現。但在屠體方面的比重上,羥丁胺酸需要量必須提高至0.60%,亦就是最高的含量,才可有效改進屠體品質。

Taylor et al.(1982)以大麥、大豆粕和魚粉為主的12.9%蛋白質飼料餵予體重25 kg的女豬,達到最佳增重速度和效率的羥丁胺酸需求量是0.56%。Kim et al.(1983)利用苯丙胺酸第十四個碳原子([14C] Phenylalanine)的分解代謝速率作為指示劑,來測定體重1.5kg仔豬的羥丁胺酸需求量。其結果顯示在以脫脂乳粉和合成胺基酸為主的飼料中,需要量是在0.60%左右。Borg et al.(1985)所做的實驗是在於研究以低蛋白玉米-向日葵粕料(13)飼予體重10kg仔豬時,羥丁胺酸補充的需要性。其結果顯示當添加羥丁胺酸至總量達到0.63%時,飼料轉換率有很大的改善。

Rosell and Zimmerman(1985)使用玉米、大豆粕和玉米麩作為飼料原料,其飼料經分析後測得羥丁胺酸含量0.57%,蛋白質含量16.2%,以之飼予體重5kg仔豬來探討羥丁胺酸的需要量。他們發現當羥丁胺酸含量逐漸增加至0.70%時,飼料轉換率顯著改進,血中尿素氮含量亦隨著減低。Lewis et al.(1985)也做了類似的實驗,但原料採用高梁、去穀燕麥和大豆粕,飼料中蛋白質含量16%。其結果顯示仔豬當需要量達到0.68%時,生長速率、飼料轉換率最佳,同時,血中尿素氮濃度亦最低。

以上都是一些為探討羥丁胺酸需求量而設計的實驗,此外,我們還必需了解羥丁胺酸在低蛋白飼料中的限制情況以便較準確的測定出最低的需要量。Kreoning et al.(1965)利用蛋白質13.1%的飼料飼予體重5kg仔豬,以乾酪素充當蛋白質來源,當羥丁胺酸從0.56增加至0.63%時,仔豬有很明顯的生長反應。Gomez-Rojas et al. (1982)的實驗對象是20kg體重豬隻,所配製的飼料是12%蛋白質的玉米-大豆粕料,計算求得羥丁胺酸含量是0.52%。實驗證實添加0.04%的色胺酸與0.10%的羥丁胺酸可改善生長表現。Russell et al.(1983)所做的實驗亦很接近,當補充羥丁胺酸於12%蛋白質、0.55%羥丁胺酸的玉米-大豆粕料中,20kg體重豬隻有顯著的生長反應。Corley and Easter(1983)所用的飼料由玉米、大豆粕以及合成離胺酸與色胺酸混合而成,分析後測得蛋白質14%,羥丁胺酸0.59%,補充羥丁胺酸後對8kg體重仔豬的生長有所增進。至於豬隻成長後期方面,Cromwell et al.(1983)也做了一些實驗,利用10%蛋白質的玉米大豆粕料,另外補充合成離胺酸,飼予56kg體重的豬隻,飼料經化驗後測得羥丁胺酸含量為0.44%;飼養時添加色胺酸有效增進豬隻生長速率,而再添加羥丁胺酸可更進一步的改善飼料效率。

Dean R. Zimmerman將各實驗中所獲得的羥丁胺酸需求量列於表中以作參考(表七)。除了各研究人員所估計的需求量之外,並且將這些估計值加以調整至以玉米-大豆粕料需求量的估計值除了幾個較特殊的之外,大多數的變化範圍很小。一般而言,這些需求量的估計都高於NRC(1988)的推薦量,但低於ARC(1981)所提出的。

表七

(註一)

(kg)

()

調整後的需求量

Sewell et al. (1952)

Kim et al. (1983)

Lewis et al. (1985)

Rosell & Zimmerman (1985)

Beeson et al. (1953)

Mitchell et al. (1968)

Borg et al. (1985)

Evans (1963)

Henry & Rerat (1970)

Lougnon & Brette (1971)

Sower & Meade (1972)

Aw-Yong & Beames (1975)

Fuller et al. (1979)

Taylor et al. (1982)

Cohen & Thankstey (1974)

1.5

1.5

5

5

10

10

10

20

20

20

20

20

20

20

60

1.00

0.60

0.68

0.72

0.46(註二)

0.60

0.63

0.45

0.48

0.52

0.47

0.52

0.49

0.56

0.38

0.89

0.60

0.71

0.68

0.58

0.68

0.64

0.49

0.51

0.54

0.51

0.52

0.56

0.63

0.40

 

表七 ()

(註一)

(kg)

()

調整後的需求量

生長需要上的羥丁胺酸含量必須超過:

Kroening et al. (1965)

Cortey & Easter (1983)

Gomez-Rojas et al. (1982)

Russell et al. (1983)

Cromwell et al. (1983)

5

5

20

20

60

0.56

0.59

0.52

0.55

0.44

0.62

0.59

0.52

0.55

0.44

註一:各需求量調整至以玉米-大豆粕料為基礎的需求量上,已知玉米-大豆粕料的

可消化能濃度是3,380kcalkg,根據這個數據,再以表六的資料調整羥丁胺酸

的可利用率,就可計算出以玉米-大豆粕料為基礎的需求量。

註二:玉米中的羥丁胺酸總量亦包括在內。

 

()

在表八裡,Dean R. Zimmerman列出了各階段豬隻的羥丁胺酸需求量。表中尚附有粗蛋白以及離胺酸的需求量,因為這三者之間有著相互存在的關係。蛋白質與羥丁胺酸需求量之間的關係是恆常的,可推演成公式如下:

蛋白質()×0.0325=羥丁胺酸()

同樣的,羥丁胺酸與離胺酸的需求量亦有一定的關係存在如下;

羥丁胺酸/離胺酸=0.65

表八

(kg)

(註一)

()

()

羥丁胺酸()

1 5

5 10

10 20

20 35

35 60

60100

27

22

19

16

14

13

1.35

1.10

0.95

0.80

0.70

0.65

0.88

0.72

0.62

0.52

0.46

0.42

註一:這是以玉米-大豆粕料為主時的需要量,離胺酸需求量=

蛋白質需求量之5.0%;羥丁胺酸需求量=蛋白質需求量

3.25%;羥丁胺酸與離胺酸的比例是0.651.00

 

(參考文獻略,丞泰公司技術服務部提供)

飼料營養雜誌(70~87)

90年.第九期─丞泰公司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