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1992年宜蘭區斑節蝦大量死亡初步調查

一、前言

        於1992年(民國81年)6月中旬陸續接獲宜蘭地區多位斑節蝦養殖業者反應,該地區今年所放養的斑節蝦發生不明原因的大量死亡。於是本公司技術部門在取得台大研究單位的協助下,迅速組隊前往調查。到現場調查後發現其疫情非常嚴重且廣泛。

二、疫情調查

        A.臨床症狀:

        發病之蝦隻浮游於池中或直接倒斃於池中,於肝胰腺處呈現白濁腫脹的現象,其他器官未見有異常現象。發病急速,死亡率高。

        B.疫情狀況:

        1.宜蘭區以頭城、礁溪最早發生,於6月上、中旬即發生。爾後,壯圍、清水、五結,直到南澳等地,也都迅速且廣泛的發生,可說全宜蘭縣的斑節蝦養殖業者及相關業者都籠罩在此可怕的陰影之中。

        2.此病通常於放苗(pL7左右)後3~6天發生,發病後約1~2天即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能達80~90%甚或更高。但也有的是在放苗後30~50天後才發生的。

        3.現在(1992年7月30日),宜蘭區的斑節蝦池約有80~90%皆發生過此病,有些蝦池已經連續放養2~3次蝦苗了,但仍在發生中。而於彰化縣的王功地區及屏東縣的枋寮地區的狀況亦差不多,只是該二地區的養殖業者於一、兩次的放養失敗後即改養其他魚蝦種類,所以感覺上好像沒有這麼嚴重。

三、檢驗結果

        A.細菌項:

        共作了10個檢體,發覺其並無一致的感染菌種,其中有6個檢體分離到弧菌(Vibrio Spp);2個檢體分離到單胞菌(Aeromonas Spp);1個檢體分離到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p);1個檢體分離到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 Spp)。

        B.藥理:

        取其中的三株菌以四種水產常用的藥物來作敏感性試驗,發現該等細菌對這些藥物的感受性皆很強,即很容易被這些藥物所抑制。以最小抑菌濃度(MIC)表示如下:

        歐索林酸(Oxolinic acid)………0.39ppm

        羥四環素(Oxytetracycline)………1.56ppm

        氯黴素(Chloramphenicol)………1.56ppm

        富來頓(Furazolidone)………0.39~1.56ppm

        C.病理:

        1.肝胰腺壓片檢查見有細胞核增生現象,當病毒感染會有此現象。

        2.病理切片檢查肝腺胰有細胞壞死現象,未見包涵體(Inclusion body)。

        3.電子顯微鏡─正在進一步的確診中。

四、綜論

        由上述各項結果的歸納,此病應為病毒感染所致。作此推論之理由是:

        A、臨床病狀一發病急速,死亡率高,此乃病毒性疾病之特徵。而肝胰腺白濁又是「病毒性中腸腺壞死症(Baculo 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Disease BMND)」的特徵之一。

        B、病理─由肝胰腺壓片見其有細胞核增生的現象並於切片中見有細胞壞死的現象,皆是病毒感染的特徵。

        C、細菌項─未分離得典型的病原菌。

        D、藥理─所分離的細菌對水產常用之藥物皆有感受性,所以若為細菌感染所致,應會很容易控制,而不會如此大區域的爆發。

        E、又由對幾份日本資料的研判,及和幾位蝦病前輩的討論,此病例很像幾年前在日本曾經大流行的「病毒性中腸腺壞死症BMND」。

        F、但本病的最後確診必需待:

        (1)於電子顯微鏡中,看見BMND病毒顆粒。

        (2)將此病毒由病蝦分離後→在細胞培養中繁殖→再接種於健康蝦體後→該蝦隻仍然發生同樣的疾病且分離得同樣的病毒。

        以上兩點有待研究機構繼續的協助。

五、建議

        A.養成池:

        1.改養其他魚、蝦種類。

        2.降低發病率的幾點建議:

        a.先作好水色後再放苗,以減少緊迫的發生。

        b.放苗時以「蝦旺」一包一分地,以增強蝦苗的抵抗力。

        c.於天氣不穩時以「醫潰靈」一百公克及「蝦旺」一百公克以蛋或蚵漿拌於20公斤飼料中,每日一餐連續三天,以預防二次性的細菌感染。

        B.種苗:

        最好能先將蝦卵以高濃度碘,作短時間之消毒,建議濃度25ppm的有效碘,作5分鐘的浸泡。

六、感謝

        本報告的完成承蒙多方的協助,有台大的劉朝鑫教授,鐘虎雲教授,郭宗甫教授,龐飛教授,鐘政達研究生,嘉義農專的王建雄教授,及熱心的養殖業者:楊德財先生,黃瑞昌先生,李龍興先生,周添丁先生,林寶泉先生,林文結先生,吳水盆先生,陳清池先生,莊木順先生,陳坤壽先生,陳廷輝先生,楊火旺先生,林朝英先生,陳來福先生,許金崎先生,洪德祥先生,林坤炎先生及王國臣先生,真誠地感謝您們,並讓我們攜手共同渡過此一難關。

七、參考文獻

        1. Amend, D.F. and J.P. Pietsch. 1972. Virucidal activity of two iodophors to salmonid Viruses. J. Fish Res. Bd. Canada 29:61~65.

        2. Donald V. Lightner and Carl J. Sindermann 1988,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in North American marine aquaculture 2nd edi ELSEVIER-Amsterdam-Oxford-New York-Tokyo P6-42.

        3. Donald V. Lightner, 1985, A review of the diseases of cultured Penaeid shrimps and prawns with emphasis on recent discoveries and develop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ulture of Penaeid Prawns/Shrimps. Iloilo City Philippioes 1984, ◎ 1985 SEAFDEC Aquaculture Department P79~103.

        4. Ross, A.J. and CA Smith. 1972. Effect of two iodophors on bacterial and fungal fish pathogens. J. Fish Res Bd Canada 29:1359~1361.

        5. Tokuo Sano, T. Nishimura, K. Momoyama, and N. Takeno. 1981. Baculovirus Infection of cultured Kuruma shrimp, Penaeus japenicus in Japan. Fish Pathology 15(3/4) 185~191.

                                                                                 飼料營養雜誌(p.108~112)-龍門水產提供.九二年第九期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