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季環境下飼料中添加脂肪對泌乳母豬繁殖性能之影響

摘要

        使用24頭2~4產次藍瑞斯和約克夏二品種雜交母豬,逢機分配於對照組(其飼料含粗蛋白質16%和消化能3.36Mcal/kg)和三種脂肪組,分別為基礎飼料再額外添加6%三種脂肪(脂肪粉A、脂肪粉B和脂肪粒,粗脂肪均在88%以上),探討熱季環境下,飼料中添加脂肪對泌乳母豬和仔豬性能之影響。在28天泌乳期間,母豬的飼料和飲水任食。

        試驗結果顯示,飼料中添加6%脂肪顯著降低母豬每日飼料採食量(P<0.05),但有增加每日總能攝取量之趨勢(P<0.10)。添加不同種類之脂肪對母豬失重和背脂損失、仔豬四週齡離乳頭數、窩重和存活率均未有顯著差異。綜合三種脂肪添加組之資料顯示,飼料添加脂肪並未減輕泌乳期母豬體重和背脂的損失,但顯著地(P<0.05)提高仔豬離乳頭數,並有提高離乳時平均體重、窩重、窩增重、每日增重和存活率,以及下產次出生仔豬總頭數之趨勢。熱季環境下,28天泌乳期之母豬飼料添加6%脂肪顯著地(P<0.05)縮短離乳後發情配種間距和增加下產次活仔豬頭數。(關鍵語:脂肪添加、泌乳母豬、仔豬、性能)

緒言

        企業化養豬場的飼養管理方式與傳統副業之飼養管理方式差異甚大。企業化養豬場在於追求最大利潤,然而受種種因素如環保、土地、人工以及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等問題而增加養豬生產成本。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必須提高生產效率,特別是改善     豬的繁殖效率為最首要的工作。

        在高溫的環境下,由於豬隻無法有效地散發體內所產生的熱,而減少飼料採食量,以降低由營養分消化和代謝所產生的熱增值(heat increment)。脂肪所含能量最高(約為碳水化合物之2.25倍),添加於飼料中可增加飼料能量濃度和嗜口性,且具有較低的熱增值(Noblt et al., 1985),可以改善豬隻的生產性能,尤其在高溫環境下效果更為顯著(Seerley et al., 1978;Stahly and Cromwell, 1979;Stahly et al., 1981)。

        泌乳期母豬採食飼料作為身體維持和乳汁生產之作用。在臺灣之泌乳期母豬飼料採食量不足(顏和鄭,1988),即飼料能量攝取不夠,短期可能影響到母豬泌乳量和仔豬增重,而長期則影響繁殖性能(顏等,1991;King, 1987;Yang et al., 1989;Whittemore et al., 1988)。在國外,有關泌乳母豬飼料添加脂肪以提高飼料能量,改善母豬和仔豬性能之報告甚多(Reese et al., 1982a., b;Cox et al., 1983;Shurson et al., 1986)。在本省飼養環境下,夏季泌乳母豬飼料能量攝取與其配種性狀、仔豬生產性狀之關係並不清楚。因此,本試驗之目的,即在探討本省熱季環境下,泌乳期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以提高飼料能量濃度對泌乳母豬和仔豬性能之影響,提供豬隻飼養管理者之應用。

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動物和飼料

        採用2~4產次藍瑞斯和約克夏之二品種雜交母豬計24頭,在懷孕期間每頭每日餵飼料平均2kg,懷孕約110日移入分娩舍夾欄。母豬分娩前,完全逢機區分成四個飼料處理組,為基礎飼料處理組,和基礎飼料額外添加6%之脂肪粉A、脂肪粉B和脂肪粒。基礎飼料以玉米─大豆粕為主,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超過或相同於NRC(1988)建議用量,其配方及組成分列於表1。母豬分娩後開始飼餵試驗飼糧至仔豬28天離乳為止。

表1. 母豬試驗基礎飼料配方

原               料

百分比(%)
玉米粉 71.4
大豆粕solvent, 44% 21.2
麩皮 4.0
食鹽 0.4
磷酸鈣 1.5
石灰石粉 1.3
預混料a 0.2
                 營養成分(%) 計算值 分析值
粗蛋白質 16.00 15.63
    鈣 0.90 0.89
    磷 0.68 0.67
離胺酸 0.81
消化能(Mcal/kg) 3.36
總    能(Mcal/kg) 3.80

a每公斤飼料添加(Supplied per kilogram of diet);

    Vitamin A, 10,000 IU ; Vitamin D3, 1,000 IU ; Vitamin E, 20 IU ; Menadione, 1.5mg ; Thiamine, 1mg ; Riboflavin, 4mg ; 

    Vitamin B6, 1mg ; Vitamin B12, 0.01mg ; Calcium-Pantothenate, 14mg ; Niacin, 22mg ; Folic acid, 0.5mg ; Fe, 100mg ;

    Mn, 40mg ; Cu, 10mg ; Zn, 100mg ; I, 2mg ; Co, 0.3mg ; Se,0.15mg.

        二、飼養管理

        28天泌乳期間,母豬採用任食飼養,飲水充分供應。飼料每日加以清理、秤重和記錄。

        試驗於1990年7月至9月進行,每日記錄分娩舍之最高和最低溫度,平均最高和最低溫度分別為34.03℃和26.07℃,平均溫度為29.82℃。母豬分娩結束24小時內和泌乳第28日離乳時均個別秤體重,並利用超音波測定儀(Scanoprobe 731C, Ithaco Co., USA)測量母豬最後肋骨P2點之背脂厚度(顏等,1985)。

        在分娩後,仔豬未吃初乳前,先繫留於分娩夾欄前之保溫區,分娩後24小時以內,整窩秤重,注射豬瘟疫苗,去臍帶、剪針齒和去尾,以及打上耳號。同時調整哺乳仔豬頭數為10頭。仔豬於28日齡離乳時再整窩秤重。

        三、飼料營養成分分析

        試驗飼料配製後,以二分法採取樣品約300g,以封口塑膠袋裝置,貯藏於4℃冰櫃中,供飼料一般營養成分分析。分析採用A.O.A.C.(1980)方法和總能(gross energy)以Parr Instrument Co.(1970)絕熱式氧彈熱量計(Parr 1241 Adiabatic Oxygen Bomb)測定之。

        四、統計分析

        (一)四種飼料處理之比較

        試驗資料依統計分析系統(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簡稱SAS,1988)進行統計分析,使用一般線性模式程序(General Linear Model Procedure)進行變方分析,再以LSMEANS Statement估計並比較平均值之差異。

        統計模式為:

        Yij=μ+Ti+εij          

        Yij:第i個飼料處理,第j個試驗單位的觀察值。

        μ:平均值。

        Ti:第i個飼料處理的固定效應,i=1,2,3,4,且ΣTi=0。

        εij:為試驗單位其他未解釋之逢機效應或稱機差,且εij ─N(0,δ2ε)。

        (二)基礎飼料與添加脂肪間之比較

        試驗資料依統計分析系統分析,使用一般線性模式程序進行變方分析,再以T-Test程序比較添加脂肪與未添加脂肪間之差異(SAS,1988)。

結果與討論

        利用2~4產次二品種雜交母豬24頭,探討泌乳期母豬飼料添加脂肪對母豬和仔豬性能的影響,其結果分別列於表2和表3。

表2. 泌乳母豬飼料中添加不同脂肪對採食量、體重、背脂和性能之影響

脂肪種類

對照組 脂肪添加組(F) SE 顯著性
脂肪粉A 脂肪粉B 脂肪粒 平均值 C vs F F
母豬頭數 8 6 4 6        
平均胎次 3.5 3.3b 3.5b 2.0a 2.9 0.03 NS *
每日採食                
    飼料(kg) 3.53 3.53 3.42 3.51 3.49 0.18 * NS
    總能(Mcal) 13.41 14.55 14.02 14.34 14.34 0.72 NS
損失                
    體重(kg) 17.99 22.78 23.33 21.40 22.40 2.32 NS NS
    背脂(cm) 0.15 0.25 0.08 0.10 0.15 0.06 NS NS
母豬再發情間距(日) 14.3 6.2 5.0 4.6 5.3 2.30 ** NS
七日內發情百分率(%) 62.5 83.33 100.0 100.0 93.33 NS NS
配種間距(日) 21.5 11.2 10.5 4.7 9.3 3.19 * NS
下產次窩仔豬數                
    總仔豬 7.7 8.2 8.8 8.7 8.5 0.77 NS
    活仔豬 7.7 7.4 8.0 8.0 7.8 0.73 * NS

**:P<0.01極顯著; *=P<0.05顯著; +=P<0.10顯著; NS=No significance不顯著。

同欄平均值古角無相同英文字  (a,b)有顯著差異(P<0.05)。

表3. 泌乳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對仔豬性能之影響        

脂肪種類

對照組

(C)

脂肪添加組(F) SE 顯著性
脂肪粉A 脂肪粉B 脂肪粒 平均值 C vs F F
窩仔豬數                
    哺乳 10.0 10.0 10.0 9.0       NS
    離乳 8.4 8.8 9.0 8.7 8.80 0.32 * NS
    存活率 83.75 88.33 90.00 96.30 91.74 3.17 NS
窩體重                
    開始 15.35 16.20 14.75 13.08 14.67 0.30 NS NS
    離乳 51.78 54.95 55.03 56.48 55.54 2.23 NS NS
    增重 38.83 40.72 41.57 43.88 42.12 1.80 NS NS
仔豬體重                
    開始 1.54 1.62 1.48 1.45 1.52 0.03 NS NS
    離乳 6.29 6.29 6.09 6.53 6.33 0.20 NS NS
    每日增重 0.170 0.167 0.165 0.181 0.172 0.007 NS NS

*=P<0.05顯著; +=P<0.10顯著; NS=No significance不顯著。        

        (一)母豬飼料採食量

        試驗之基礎飼料總能分析值為3.80Mcal/kg,不同種類脂肪總能分析依脂肪粉A、脂肪粉B和脂肪粒分別為9.48、9.10和8.84Mcal/kg,粗脂肪分析值依序為95.69、97.62和88.08%。在基礎飼料分別添加6%三種不同種類之脂肪,則其飼料之總能分別為4.12、4.10和4.09Mcal/kg。28天泌乳期間之    豬採食未添加脂肪、添加脂肪粉A、脂肪粉B與脂肪粒四種飼料之每日飼料採食量統計上無顯著差異(表2)。每日總能攝取量添加脂肪之各處理組總能攝取量均較基礎飼料組為高(P<0.10),但各種脂肪添加組間差異不顯著。

        若將脂肪添加組合併與未添加脂肪組比較,母豬每頭每日飼料採食量(表2),添加脂肪組顯著較未添加脂肪組低(P<0.05),但二者總能的攝取量則以脂肪添加組較高。此結果與Kirkwood et al.(1988)和陳等(1989)以低、高能量飼料餵飼泌乳母豬,28天泌乳期每日飼料採食量以餵低能量飼料者較多,而能量攝取量則以高能量者為高之結果相似,亦與Boyd et al.(1978)利用74頭雜交母豬,在泌乳期餵給未添加脂肪之對照組及添加20%牛油之飼料,結果添加牛油組之     豬每日飼料採食量顯著較對照組為少,約減少14%,但每日總代謝能攝取量高於對照組之結果一致。

        (二)母豬體重和背脂厚度

        離乳後母豬體重和背脂厚度損失量(表2),各處理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

        綜合添加脂肪組與未添加脂肪組比較時,兩者母豬體重和背脂厚度之損失亦無顯著差異,不過添加脂肪組之體重損失較未添加脂肪組為高(表2)。此結果與Kirkwood et al(1988)使用101頭每豬歷經四個完整繁殖週期,泌乳期任食高能量和低能量飼料,每個產次泌乳期均以採食高能量組的母豬失重較低能量組者為多相符合。亦與Cox et al(1983)利用初產母豬和Shurson et al(1986)利用經產母豬,在夏季或冬季泌乳期任食飼養之母豬體重損失,均以添加脂肪即增加能量的攝取之處理組的體重損失反而增加之結果相似。飼料中添加脂肪導致母豬飼料採食量降低,但每日能量攝取增加,卻有增加泌乳期母豬體重損失的趨勢,亦可能是如後述因為乳產量較高、哺乳仔豬生長性能較佳所致。

        (三)母豬離乳後之發情配種間距

        泌乳母豬飼料中未添加或添加不同種類脂肪,脂肪粉A、B和脂肪粒及次序,其發情間距三種不同種類脂肪添加組間之發情間距並無明顯的差異,但脂肪添加有縮短發情間距的趨勢。配種間距由於母豬個體變異太大,故處理組間統計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但以脂肪添加組,尤其是脂肪粒添加組有較短的配種間距(表2)。

        綜合未添加和添加脂肪組之比較,添加脂肪組和發情間距極顯著(P<0.01)低於未添加組提早9日發情。下產次分娩的配種間距亦顯著(P<0.05)低於未添加組縮短12.2日(表2)。Cox et al.(1983)利用127頭雜交母豬在夏季泌乳期飼料中添加10%脂肪,結果發現母豬離乳後10日內發情之百分率,添加脂肪組顯著較對照組為高,而離乳後至母豬再配種之間距夏季添加脂肪組極顯著的縮短,其可能的原因為飼料添加脂肪後其代謝能含量提高,母豬攝取量增加所致。King(1987)和Brendemuhl et al.(1987)亦提出飼料中添加脂肪會縮短母豬發情配種間距,與本試驗結果相似。故脂肪的添加組提高母豬能量的攝取,因而縮短母豬離乳後再發情的間距。

        (四)下產次仔豬頭數

        泌乳母豬餵飼未添加脂肪飼料,其下產次所分娩的總仔豬頭數和存活仔豬頭數相同(表2),而添加6%脂肪粉A、B和脂肪粒者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以添加脂肪粉B及脂肪粒者有較佳之趨勢(表2)。

        綜合未添加和添加脂肪兩組之比較時,餵飼添加6%脂肪飼料之母豬,其下產次所分娩的總仔豬頭數較未添加脂肪組多出0.8頭,脂肪添加組之出生活仔豬數比未添加脂肪優(表2)。此與Kirkwood et al.(1988)報告相同。Hughes et al.(1984)與Kirkwood et al.(1987)曾指出,母豬泌乳期攝取較低營養分時會降低胚的存活率,而減少出生仔豬頭數。

        (五)仔豬生長性能

        泌乳母豬飼料中未添加脂肪組和添加脂肪粉A、B及脂肪粒組之離乳仔豬頭數和存活率在統計上各處理組間雖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母豬泌乳期飼料添加脂肪的離乳仔豬頭數和存活率有較高的趨勢(表3)。仔豬28日齡離乳時,未添加脂肪組、添加6%脂肪粉A、B和脂肪粒之離乳窩重、仔豬離乳時平均體重、離乳窩增重和仔豬在哺乳階段的每日增重,即仔豬生長性能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離乳窩重、仔豬平均體重、離乳窩增重和仔豬每日增重均以添加6%脂肪粒組有較佳的趨勢(表3)。

        綜合不同種類6%脂肪添加結果,脂肪添加組離乳時仔豬頭數顯著較未添加脂肪組多0.4頭(P<0.05),存活率亦較未添加脂肪組改善7.99%(P<0.06)。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組之四週齡仔豬窩重、平均體重、窩增重和仔豬哺乳期每日增重較未添加者分別增加3.76(P<0.12)、0.04(P<0.14)、3.29(P<0.17)和0.002kg(P<0.15),脂肪的添加有改善仔豬生長性能的趨勢。Seerley et al.(1981)認為添加脂肪顯著提高21日齡仔豬窩重和存活率,平均體重有較佳之趨勢。Cieslak et al.(1983)報告指出添加脂肪對仔豬離乳頭數、平均體重和仔豬哺乳期每日增重有顯著差異,與本試驗只有較佳之趨勢可能是脂肪添加量和添加時間的影響。Seerley(1989)和Nelssen(1986)指出添加脂肪對四週齡仔豬窩重、平均體重和存活率有較佳之趨勢,Holness and Mandisodza(1985)也認為可降低仔豬之死亡率。Schoenherr et al.(1989)報告認為以脂肪為能量來源,離乳仔豬頭數、存活率、平均體重和仔豬哺乳期每日增重皆有較佳之趨勢。故泌乳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可以改善仔豬生長性能。

        由上述結果顯示,泌乳期母豬添加不同種類之脂肪對其失重和背脂厚度損失、仔豬四週齡離乳頭數、窩重和存活率均未有顯著的差異。綜合三種脂肪添加組之資料,泌乳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並未改善泌乳期體重和背脂厚度的損失,是否因為飼料中脂肪直接利用於乳汁的合成,須要更精細的試驗才能探究;泌乳母豬飼料添加脂肪顯著的(P<0.05)提高離乳頭數和縮短離乳後發情配種間距及增加下產次活仔豬頭數,並有提高離乳時平均體重、窩重、窩增重、每日增重和存活率,以及下產次出生仔豬總頭數之趨勢,但未達顯著差異,可能因為母豬試驗頭數尚不足,或是母豬攝取之蛋白質量尚不足以提供最低的需要量,以致能量之增加尚無法表現出性能之差異,值得今後更深一層的研究。(轉載中國畜牧學會會誌)

飼料營養雜誌(p.53~60)─鄭清森、顏宏達、許振忠.九三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