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淡水魚的白點病

(Ichthvohthiriasis;White Spot Disease)

        白點病為淡水魚類常見的原蟲性疾病之一,鰻魚、鯉魚及各種淡水魚類皆會感染,尤其在秋末至初春間的低水溫期時常發生,主要寄生於體表及鰓,造成傷口後其他病原菌會侵入,引起體表潰爛及爛鰓等病症。

◎病因

        白點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又稱魚纖蟲或多子小瓜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蟲體呈球形,外被纖毛,能隨纖毛擺動而運動,運動時形體會改變形狀;成熟的蟲體大小約500~800μm,內具一個淡黃色透明的馬蹄形大核,小核位於大核附近。

        白點蟲的營養體(trophozoites)寄生於表皮與真皮間,形成囊胞狀即一般於體表所見的小白點,以寄主的組織液為生,成熟的蟲體會脫離體表組織,分泌凝膠狀的物質被覆於外,附著於池底、池壁或植物上,形成細囊體(trophont);蟲體開始分裂複製仔蟲,約可形成250~1000個小仔蟲,成熟的胞囊破裂後放出大小約30~45μm的纖毛仔蟲(tomitos),仔蟲體被纖毛可游動找尋宿主,附著於宿主的上皮後,侵入組織進行下一個週期。

        白點蟲的生活週期與溫度有密切的關係,於24~26℃時最適宜,約4天就可完成一個週期,溫度愈低生活週期愈長,10℃以下或28℃以上時則中止發育,等溫度適宜時再重新發育,故於秋春期間較容易發生。

◎症狀

        於體表、鰭、鰓、眼睛、口腔等任何表面皆可出現大小約0.5~1mm的小白點,初期魚隻身體會發癢,出現磨擦魚體、食慾減退等現象,繼而粘液分泌增多,表皮發生潰爛剝落,魚鰭破損。若鰓組織感染嚴重則出現呼吸困難、浮頭的現象,最後衰弱死亡。

◎診斷

        刮取體表組織或剪取鰓組織於顯微鏡下檢查,可觀察到寄生的白點蟲蟲體。

◎防治

        1. 藍天使(AV─70)

        2. ppm藥浴,3~5天後重覆使用。

        3. 提高水溫25℃以上,可促進體表蟲體脫落,提高治療效果。

        4. 重症感染或體表受損嚴重時,除加強打氣與水流循環外,必要時以富來頓(furazolidone)2ppm,長期藥浴防止爛尾爛鰓的發生。

飼料營養雜誌(p.113~115)─龍門水產提供.九三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