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菌•飼料•環保(上)

前言

        曾經到過圓山兒童樂園自己玩得不亦樂乎,兒子在旁邊吐吐大哭的人都知道動物園在圓山。圓山動物園後來遷移到木柵動物園時發生很多事,在此要敘述的是其中一件不甚名譽的故事。眾所週知猴子是甚具階級性的,猴王在任一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猴王對人類不具有好感,當有一天心情鬱悶、又受到母猴的悉落而正惱羞成怒,偏偏那天餵食的工人又長了一副不會發財的臉時,猴王遂帶頭給這可憐的人一陣排頭,其它的猴兵猴將為了表示對猴王的忠誠亦必群起攻之。搬園之初除了圓山猴島原有之猴群外尚自番邦引進不少外來兵團,其中不乏自立山頭的英雄豪傑,一場逐鹿之戰在所難免。表面上公平、公正、公開,私底下天真無邪(天真無,邪!)的工作人員開始暗地使壞。首先找到一隻對人類友善、胸無大志的阿斗,牠有一妻一妾。一抵木柵,所有從未謀面的猴群分別關在籠中隔離,惟有阿斗先放出來熟悉地盤、抬腿排泄作簽名。然後放出陌生的一隻公猴讓它們去爭王,如果阿斗贏了那就是「上天是公平的」;如果阿斗快要輸了那就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屢敗屢戰!」一旁的工作人員衝出以電擊棒將另一隻擊退逃跑,待阿斗恢復體力後再放一起再戰。另一隻本來會贏的猴子因幾番被工作人員正義的干預、幾番奔逃而體力大傷,終於敗下陣來。如此阿斗方得過關斬將、黃袍加身。

        這個故事有三個重點:一是阿斗是強勢的(有工作人員的電擊棒相助),二是當初新園內還沒有任何猴群,也就是惡勢力均尚未形成,使得阿斗捷足先登、佔盡便宜還賣乖。活菌的應用原理大抵相似,亦即扶植一個理想中王籍以控制整個環境。三是下次搬園時,有遠見的猴子應先購備一支電擊棒。

歷史背景

        獸醫的發展史由早期有病找獸醫治病、沒病可以強身的黃金時代退化到預防勝於治療觀念的衍生。而防治疾病的觀念也漸漸趨向於流行病學的範疇來這一句話當然是流行病學家說的。

        防疫的方法很多,包括藥物、清洗消毒、疫苗、飼料添加物等。藥物可以抑制甚至殺死入侵的病原,然而藥物施用後細菌進入細胞避難,藥物停用後細菌又出來,胡作非為,且抗生素產生的抗藥性與磺胺劑產生的殘留問題甚不可愛。高壓清洗只能減少50%菌群;消毒只能殺滅體外的病原而無法殺滅體內病原,病畜天天排菌,豬場卻無法天天消毒。疫苗注射後,至少半個月後才生效,恐無法壓制爆發之疫情,且疫苗有日齡限制(非免疫適齡者保護效果不良或保護期縮短),疾病種類多,無法均作成疫苗或每樣均打;所以還是以飼料添加物最適合現場日常需要。

        飼料添加物之目的有六:補充營養、促進增重、提高飼料換肉率、增進健康、降低成本、保持飼料品質。早期之添加物主要以抗生素為主,藉由抑制其他菌群而達到消滅病原與增重的效果。然而如今檢討兩個作用卻不得不令人心虛。以消滅病原的目的而言,由於濫用造成抗藥性之產生,使得原來很多有效的藥物因藥界的炒作而演變成糞土變黃金,又由於養豬界的隨興使用而由黃金回歸糞土;此類藥物又有停藥期(一般為0~7天,合成類藥劑為0~28天,磺胺劑為5~15天)造成使用上之不便。以增重的目的而言更令人不敢宏聲,因為增重效果已大不如昔:在1950年時評估其增重效果為10%,1979年時為4%,十四年後的今天其效果應該減至多少%?這是一個既期待又怕傷害的問題。

        所以現今趨勢即在找尋飼料添加劑中抗生素物質之其他替代品,要讓豬長得快首先要使之吸收消化佳以增重、其次要無疾病以消耗熱能。所以第一代的生菌劑應運而生,換言之就是在人為控制下之建立豬消化道之菌叢(由出生時之無菌狀態人為建立控制下之優良菌叢)。後來進一步改良成可耐高溫打粒、耐胃酸(如使用微膠囊保護)、能長駐、不會快速被排泄掉之新一代製劑。

        在胃腸的臨床使用     毒血症,如腸毒性大腸桿菌胃腸豬消化道之菌     豬在出生瞬間之胃腸是無菌的,出生後接觸母乳、母體、環境而使各種菌類開始爭霸。這些菌叢有善有惡(對豬本身而言,因為細菌本身不懂分類學,是善是惡全是你們人類自己定的),可概分為三種嘴臉:其一是有益菌,它可以促增重、促換肉率、預防感染、提高育成率,如乳酸桿菌、表飛鳴菌等。其二是有害菌,它可以抑制發育、引發疾病、菌血症、毒血症,如腸毒性大腸桿菌、芽胞梭菌。其三是較人性化的騎牆派,亦即機會菌,平時不起眼,一旦豬隻緊迫時即發病,如大腸桿菌。細菌間也有生存競爭,平常是有益菌佔多數(即所謂優勢菌叢),其原因是有益菌產生乳酸、醋酸造成腸道之酸性環境(至病性大腸桿菌、沙氏桿菌等有害菌適於在鹼性環境中生長);且乳酸菌代謝產生之過氧化物對有害菌具毒性(但對豬體無害);有益菌本身也會產生類似抗生素之物質以抑制有害菌;分泌拮抗物質,保護腸黏膜以抑制病原菌之攻擊。

        臨床上選用於胃腸道的活菌需具備一些條件:它必需是有益菌叢(非病原菌)以免引狼入室;本身即為腸道正常菌叢,以免擾亂腸道生態;菌株穩定,不會產生無法控制之變異株;強勢菌叢,繁殖時間快而抑制其他菌類繁殖;能長期存在,故需耐胃酸、膽鹽、酵素之破壞;安全,高劑量仍無毒;防止下痢、促進增重。

        符合上述標準者遂被篩選作為生菌劑。如泥土、食物中常見之桿菌屬,它可產生醋酸,且耐壓力、耐高溫;枯草桿菌可產生孢子以抵抗惡劣環境,故對(高/低)溫度、強酸(如胃酸)、膽鹽、高濃度之氨/硫化氫有耐受性;腸道、初乳中之鏈球菌,它可產生乳酸、醋酸,對熱有抵抗力;腸道、乳製品中常見之乳酸桿菌,它可產生乳酸,且對胃酸有抗力,但若乳酸菌選用之菌株不當、產品穩定性低、無最低含量之保證則易失敗;年幼動物腸道中常見之表飛鳴菌,它可產生乳酸、醋酸,對胃酸亦有抗力。酵母菌即當年台糖之健素糖,因可產生維生素、其它養分及不甚好吃而聞名。選購時只需注意成份易於檢測、標明活菌數、抵抗性佳即可。

        活菌的使用時機可分二階段:第一個時機是豬初出生時作為正常菌叢之建立,並防病原性菌叢進駐。第二個時機是接下來的飼養階段中發生下列任一情形時─ ─飼料成分間比例之改變造成腸道菌叢之改變、緊迫(斷乳、運輸……)造成正常菌叢之流失及胃腸障礙、平時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疾病時藥物之投予而破壞自然菌叢。離乳前添加可協助搶攤,其餘之狀況主要是菌叢之重建。一言以蔽之,就是每頓飯和餐餐之間。

飼料營養雜誌(p.37∼40)─李金龍.九三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