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養殖池疾病的防治(上)

養殖池疾病的發生

        無論禽畜或水產動物,於集約式的養殖下,寄生蟲或其他病害的發生,自然較天然環境下來得嚴重,此時養殖業者即需要利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來控制病害,以維護養殖物的健康,確保收益。但疾病的防治,並不能完全依賴藥物,藥物的使用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重要的還是日常的飼養管理,盲目的使用藥物,有時甚至會延誤病情或產生藥害,要做好疾病的防治,我們首先要了解疾病為什麼會發生。

        ◎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

        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主要受到環境、病原及宿主健康狀況三者的影響(圖1),且這三者的關極為密切,會相互影響,其中任何一個發生變化時,皆可能影響到其他兩個的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我們在探討疾病發生的原因時,必須將這三個因素一起考慮,不能只考慮病原的感染。

圖1. 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由環境、病原及宿主(魚蝦)三者所共同引起

wpeB5.jpg (5761 bytes)

一、環境與疾病的關係

        環境的不適宜是水產動物疾病爆發的主要原因,不適宜的環境對魚蝦是一種緊迫,會影響到魚蝦的正常生常代謝,或使食慾減退,抵抗力減弱,或使鰓,體表上皮組織受刺激而增生,粘液分泌增多,細菌或其他病原體伺機大量增生,侵害魚體造成感染。這些環境因素包括有:

        (1)水化學因素的影響:

        如酸鹼質,軟硬度,鹽度,亞硝酸及氨的濃度或其他水中各種元素的不適宜或驟變,皆會影響到魚蝦的健康,尤其在魚苗或仔魚、仔蝦期間,這些水質的不適宜或驟變,有時甚至會一夕之間造成大量死亡。

        (2)物理因素的影響:

        物理因素包括有水溫、水中氣體溶解量、光照及聲音等,其中對魚蝦影響最大的為水溫與溶氧;水溫的變化不只會影響到溶氧及水化學的變化,亦會改變魚蝦的生理代謝及池塘內藻相、細菌相等的變化。魚蝦的許多疾病發生在春秋期間,主要就是因為季節的變化,不但影響魚蝦的生理代謝,亦會使池塘的水化學及生物相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魚蝦皆是一種不利的因素。

        (3)生物性因素的影響:

        生物性因素除了養殖物的密度、種類外,藻相及微生物相變化的影響尤其重要。生物性因素與環境的化學、物理或其他因素會相互影響,水質的變化可能使藻相及微生物相發生變化,生物相的改變也會使水質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皆可能影響到魚蝦的健康;適宜的放養密度與良好的藻相、微生物相可維持水質的穩定平衡,確保魚蝦的健康。

        (4)人為因素的影響:

        放養、補撈、移池、餵飼及藥物的使用等人為因素,亦會影響到魚蝦的健康與環境的變化,這些因素皆與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有關係。

二、病原與疾病的關係

        病原體的感染是造成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但疾病的爆發往往又與環境及魚蝦的健康情形有關,在此我們可將病原分為兩大類:

        (1)條件性病原:

        條件性病原平常可與魚蝦共存,並不會有症狀出現,但於環境不適宜或魚體衰弱時,即會大量增生,侵犯魚體造成病害,這些病原包括有產氣單胞菌,假單胞菌,粘液細菌,栓狀菌,口絲蟲,車輪蟲及六鞭毛蟲等。

        (2)傳染性病原:

        具傳染性,多半由病魚、病媒或水源的污染而引入,有時會呈慢性感染,於環境不適宜時可能會使病情加速慢延或惡化,這些病原包括病毒性的IPN、IHN、VHS及魚孢黴病、孢子蟲病、白點病、卵圓蟲病等。

三、魚蝦的健康狀況與疾病的關係

        魚蝦的健康狀況除了受到生存環境與病原體如寄生蟲等潛伏性疾病的影響外,種苗的健康情形與飼料的營養衛生亦有很大的關係,健康的種苗加上良好均衡的營養才可能飼育出抗病力強的健康魚蝦。

        ◎養殖池為什麼容易發生病害

        於簡述水產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之後,我們再來探討為什麼養殖池會容易發生病害。

一、養殖池環境的限制

        養殖池在有限的空間內飼養大量的魚蝦,投飼大量的飼料,使得原本就不是平衡的環境,更容易受到天候或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威脅到魚蝦的健康。

        (1)空間的限制:

        空間的限制是養殖池疾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魚蝦在池塘狹窄的範圍內生存,當天候或人為因素影響到水質環境時,或病害發生時,魚蝦無法遷移逃避,只能呆在池塘裡去承受,此時即容易造成各種病害的爆發漫延。

        (2)天候的影響:

        養殖池的面積水深皆無法和大自然環境相比,很難維持衡定,當天候發生變化時,養殖池的水質環境立即會隨著發生變化,而影響到魚蝦的健康,故於悶熱天、颱風天、大雨天或春秋之際天候不穩定時,皆容易造成養殖池內魚蝦疾病的爆發。

        (3)底泥的老化與污染:

        養殖池底泥累積的排泄物、殘餌及死亡的藻類等使天然的菌床無法分解代謝,使底泥逐漸老化,不但無法維持氮循環的平衡,使氨亞硝酸或硫化物的濃度逐漸升高,水質酸化。累積於池底的有機廢物更成為各種病菌或寄生蟲的繁殖溫床,使魚蝦發生病害的機會更加提高。

二、病原污染的問題

        病原的污染是近幾年魚蝦疾病爆發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造成病原污染的問題有:

        (1)生態的破壞:

        單一密集的養殖使養殖環境的生態破壞,極容易造成某些病原大量滋生,而污染整個養殖環境,絡而引起疾病的爆發。

        (2)病原的污染:

        養殖池發生病害時,養殖戶往往隨手將死亡的魚蝦丟棄於岸邊或排水溝內,使病原隨著水流或其他媒介物污染整個水源。

        (3)新病原的侵入:

        有些病原可能隨著外來品種的引進而侵入本地的養殖環境而造成某些病害的流行爆發,這種情形除了海水養殖的魚蝦外,冷水魚類如鱒魚、香魚亦常發生。

        (4)抗藥性的產生:

        種苗場或養殖戶為了確保收益,使用各種藥物來控制疾病,藥物的濫用加上管理不善,產生了一些具抗藥性的病原菌或病原體,使疾病的控制更加困難。

三、魚蝦的健康與營養

        於自然界中,魚蝦需經過自然的淘汰,體弱或生病的個體多半於成長前就被天敵所捕食,能順利長成者少之又少;養殖池為提高收益,利用各種方法來確保養殖物的活存率,此時發生病害的機會自然就較高。

        (1)種苗的健康度:

        無論天然苗或人工苗,種苗的健康度會影響到養殖物的育成率;天然苗需經過捕撈、集中、蓄養、運輸等過程,易造成受傷及病原感染的情形,於放養後發生病害的機會自然較高。人工苗雖然因繁殖技術的突破,可大量提供種苗,但還是會遇到一些種苗體弱或抗病力差的問題。

        (2)飼料的營養:

        集約式養殖為方便管理提高收益,往往以人工飼料來餵飼,而飼料的營養會影響到魚蝦的健康,今日魚蝦飼料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營養不足,而是在是否均衡,許多疾病的發生,多少與飼料有關,營養的改善還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的突破,發展出更適合魚蝦養成的飼料。

四、飼養管理不善

        飼養管理不善是造成養殖池疾病發生的最主要誘因,這些飼養管理的缺陷有:

        (1)專業訓練不足:

        有很多人,見水產養殖的收益不錯,就隨便租塊地冒然投入,以為只要在池塘內放入魚蝦,每日投飼飼料,數個月之後即可收成;雖不能說一定會失敗,但於專業訓練不足的狀況下,管理的疏失一定會較多,疾病或其他問題的發生也會較多。

        (2)敬業不足:

        水產養殖是一種全天候無假日的行業,每天要細心照顧池裡的魚蝦,觀察魚蝦的食慾與動態,一有異狀即要立即處理,以免疾病爆發。但總還是會有些養殖戶,對魚池照顧的關心度不足,不是未察覺異狀就是處理太草率,而延誤病情,錯失治療時機。

        (3)藥物的濫用:

        疾病發生時,養殖戶往往心急,不了解病情,盲目的投藥,有時甚至一天內使用數種藥物,於這種狀況下極容易產生藥害,反而使病情加重。(待續)

飼料營養雜誌(p.106∼110)─龍門水產提供.九三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