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談水

        水是所有生物在生命過程中所需的必要因素。同時它也是很好的化合物,可以溶解許多物質。但是,正因為這種特性,水也可以溶解一些對生物有害的物質。所以水是很溶易被污染的。

        為了提高水產養殖業的產量,我們必須避免每一種污染來源。

        水的高溶解度,致使水中的溶解物質的各地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才有各種不同的水質。通常,水質有下列幾點特性:物理感官特性、化學特性、生物學特性。

物理感官特性

        水的物理感官特性就如同我們的五官可以直接感覺到的特性。(如:顏色、透明度、味道、氣味及溫度等等。)

化學特性

        水的化學特性關係到溶解於其中之化合物的特性和數量。(如:鹽類、氣體和有機雜質。)

生物學特性

        生物學特性的影響程度(有害)或大或小,與水中所含的細菌和微生物有關。

在水中影響生物作用的因素

        很多理化因素都會影響控制水中的生物作用。如:光、溫度、氧、化學物質。

        光在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是一種光化學反應。光合作用產生了生物食物鏈中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光合作用過程中還產生了氧氣,而氧氣正是維持生命的必要物質。光的主要來源來自太陽。太陽光滲透度因光波波長,太陽的位置(入射角),水的透光度,天候(如:陰天多雲)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溫度

    溫度對於生物有機體的生長和營養的吸收有很重要的影響。可分成以下兩種途徑來說:

        --直接的影響:各種生化反應的反應速率跟溫度都有很大的關係;

        --間接的影響:溶氧量與溫度成反比。(即溫度上升,則溶氧量就漸漸下降。)

        水有很奇特的特性,如下所示:高氣化熱(582仟卡/公斤)、高凝固熱(約88仟卡/公斤)、高熱容量(1仟卡/公斤)

        這些特性讓水有保持溫度的功能,可以調節溫度在一天之中或季節性的變化。

        在酷熱的夏天裡,水由於吸熱反應而被蒸發了,同時也帶走了大量的熱。

        在嚴寒的冬天裡,因為水的上層凍結了,所以沒有蒸發的現象。同時,在水與冰兩物之間的平衡,致使和冰接觸的水不會低於0℃。任何被外界帶走的熱,就由水凝固(一種放熱反應)所放出來的熱來補充。還有,水的高熱容量和對流效應可以避免突然發生的溫度變化。

        水的密度在4℃時最高。這暗示我們,通常在池塘或水庫裡,水的溫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下降,直到4℃為止。然而,當有了光、在水面或水底的輻射熱、氣流和蒸發等干擾因素,以上結論就不一定成立了。而其中某些因素與時間有關,甚至一天可以變化好幾次。

        在大水壩和水庫裡,太陽光的輻射只能照到表面。因為不能產生對流以達到在平衡,因此水有了分層化的現象,溫水在上層,冷水在下層。這種差異可能使溫度相差好幾度。

        另一方面,在淺水池塘中,太陽光的輻射可以達到底部,並轉化成熱能。此時底部的水溫會上升,甚至比表面的水溫高。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對流也會平衡一點點水溫的差異。

        在氣流很強的時候,蒸發就利用水的高氣化熱,熱走熱量。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有了對流,水面還是會變冷的。

        注意!對流除了有把水面和水底的水混合的功能外,還有增加水底溶氧量的功能。

        說到養殖業,我們也要注意到魚是變溫的動物,它們的體溫是隨著周遭環境而改變的。每一種魚都有適合生存的不同溫度範圍,同時也有最適合生長的溫度。

        除了生長外,繁殖和疾病抵抗力,也都與溫度(日夜溫差和季節溫差)有密切的關係。

        溫度上升的影響如下:

        --正面的影響:它會加快魚類新陳代謝的速度和提高水的自清功能。

        --負面的影響:它會降低水的溶氧量,同時也會使魚的需氧量加倍。

        所以,很顯然地,我們可以採取的最好作法是:將水溫提高到該魚種所能忍受的最高限度,同時再謹慎地輔以人工加氧。

        氧是一種易溶於水的氣體。氧佔空氣比例的21%。同時它也在大多數的水中生物作用中,扮演一個極重要的角色。總而言之,氧的濃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變數。

        溫度和壓力都會影響溶氧度。

        根據亨利定律,在一個溫度平衡不變的狀態下,水中的溶氧量,和水面所接觸的大氣中之氧氣分壓成正比。在這種狀況下,當時的濃度稱為「溶解度」,而這種溶液則稱之為「飽和溶液」。

        舉例來說,氧氣在大氣中的分壓為0.21個大氣壓力,其在25℃時的相對溶解度為8.26PPM。通常溶氧往往無法達到平衡狀態,而溶氧量也低於溶解度。

        有時溶液過飽和的話,會產生小的氧氣泡。溫度上升,會使氧氣的溶解度驟降。從0℃到30℃,氧氣的溶解度減半。

        溶解在水中的氧,主要有兩種來源:

        --直接由空氣中溶解進去。它是經由表面的接觸,將氧氣溶入水中。這個溶氧的過程和接觸的表面積很有關係。在這裡,水的流動情形也很重要,如水花、瀑布等現象。

        --藉由光合作用的光化學反應產生。在這一方面,是一定要藉由水生植物或藻類的協助,在白天將二氧化碳吸入,然後製造釋出氧氣和其它光合作用的產物。

        動物和植物的呼吸、生化氧化的反應、細菌分解廢物、水中氧的溶解度過飽和時逸散到空氣中……等許多過程,都會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消耗掉。

        強調生態平衡的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水裡一定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動、植物生存著。水中的植物和浮游生物,白天製造氧,但晚上卻吸收氧。因此,水裡的植物一定不可以太多,否則到了晚上,氧氣的標準可能會降到最低標準以下,而導致嚴重窒息的結果。

        就魚類而言,若一段時間處在高水溫的地方,那麼牠們將面臨非常大的危險。因為溫度上升後,氧的可溶解量會減少,而水中動物的需氧量卻增加。魚類處在缺氧的狀態下,將出現疲乏的現象,降低食慾,而且會很容易感染疾病和受傷。

        這個問題對水產養殖業非常重要。在水產養殖中,通常採高密度的養殖方式,因此常會有有機廢料和未吃完的飼料殘渣堆積。而這些東西非常營養,造成極多藻類聚生(優養化)的現象。在這種狀況下,需氧量將會增加。如果氧氣的供應不足,就會發生一個悲慘的下場:魚類和藻類都會大量死亡。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分解這些腐爛物的過程中會消耗多少氧氣。

        通常,所謂的「溫水魚」可以在含氧濃度2-3毫克/公升的水中生存一段很長的時間,而所謂的「冷水魚」則需要5-6毫克/公升的含氧量。很顯然地,最好的狀況是溶氧量接近飽和點。

        當然,有機物和分解後的產物會溶解散佈在水中,造成污染和消耗氧氣,因此水質就可以由下列兩種指標來顯示:BOD(生物需氧量)和COD(化學需氧量)。BOD就是中和好氧細菌在分解有機物時所需要的溶氧量,而COD則是水中該物質完全氧化所需的溶氧量。

化學組成:溶解於水中的鹽類和氣體(除氧之外)

        以下溶解於水中的離子,我們稱之為鹽類:

        --陽離子:Na+,K+,Mg++,Ca++,Sr++

        --陰離子:Cl,F,SO2-4,PO3-4,HCO-9,BO3-9

        在水中還有其他一些元素的微量或少量離子,在生物的生命現象中,扮演著基本的角色。如:銅、鐵、鋅、鎂。此外還有生命來源的要素:矽、氮和磷。

        除了氧外,空氣中的氮也溶解在水中。事實上,溶在水中的氣體,氧只占了35%,而氮卻占了65%。然而,基本上,氮的化學活性並不強,所以並不會影響到水的各種作用。

        另外一種氣體,只占空氣中很小的百分比,但卻極易溶於水(相對於它的分壓來說),這就是二氧化碳。通常,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濃度很小。然而,它也扮演著基本的角色,因為它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反應物。

        在污水中,可能會有氨、它是由胺基酸的分解而產生的。還有,也可能會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自然及人工機械式的水處理

        以上的說明都清楚地顯示:保持水的最高溶氧量,對於魚類的生長和維持水的清潔都有益處。我們可以用機械處理的方式,增加空氣的溶解量,以達到這個目的。

增氧

        增氧是以機械處理來溶處理,有海風、湖風造成的水波,有河中的急流和瀑布。人工增氧的方式,則可利用各種機械系統來處理。如:攪拌機、發泡機、空氣擴散機、和空氣幫浦等。正如以上的說明,我們知道經常會有氧氣不足的現象。養殖魚業需要以人工增氧的方式來補充氧氣,而對密集式養殖則更是不可或缺的。

        在各種不同的增氧方式中,以機械系統增氧最容易達到需氧量,也是最省錢和最經濟的方式。

        機械處理還有以下的功能:

        --避免分層現象,使氧氣的分配和溫度更平均。如此可使魚的生活空間增大。

        --除去沉澱物,並可使大部份的有機廢物氧化。

        --限制甚或停止優養化的各種現象。

        --可防止有害氣體的溶解(如:阿摩尼亞)。由於水與空氣接觸面積的增加,一方面可使水中的溶解量增加,另一方面則可促使有害氣體從水中分散到空氣中。

        強行增氧對養殖漁業而言,無論在直接或間接方面,都有很大的利益。只要經常保持高度溶氧量,就可以安心地提高養殖溫度。進而促成:

        --魚的營養吸收量加大,食物代謝加快,產量增加。

        --生產循環加速,魚的密度增加,魚類的生存爭鬥減少。

        --有減少用水量的潛能,特別是在旱季時,水可以在淨水後重複使用。

        總之,我們不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還可以得到更好的魚獲品質。

循環

        循環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持水中溫度及氧的濃度平均。

        循環間接地增加溶氧量和溶氧的速度。

        循環藉由不斷更新水面上與空氣接觸的水,使水溫一直比靜止時的水低,溶氧比也相對減少。

        氧的溶解度會隨溫度的下降而上升,溶氧的速度在溶氧量低的時候反而高。

        好的循環,可使水底減少或避免有機物的沉澱。這些沉澱物會促使消耗氧氣的「分解壓氧污泥」的形成。

        因為沉澱會隨魚的數量相對增加,所以,循環對高密度的養殖漁業十分重要。養殖漁業的強行循環,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和水平線形成一個角度。循環的速度,無論如何要剛好能將沉澱物慢慢移動,但決不能將池底的污泥揚起,以免造成混濁的現象。用這種方法分散的東西,會一直接觸含氧的水,而進行各種氧化反應。更進一步地使還沒有完全氧化的有機物和無機物被剔除分離。我們建議,循環速度最好調到6公分/秒以免造成分層現象,8公分/秒以除去有機沉澱物,15-18公分/秒以使揚起的沉澱物保持懸浮。

(資料來源:璟誼製藥)

飼料營養雜誌(p.101∼106)─資料室、九四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