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拖網知多少

        本省的水產養殖技術進步,單位面積魚產量大增,許多養殖工作都電動機械化,但拖網撈魚仍完全靠人工作業,無法用機械動力取代,這種傳統行業,在二、三十年前大家搶著做,而今人力老化,年輕人不願投入這種「冬冷夏熱」錢又賺得少的行業,因此國人在享受生鮮魚蝦時,不要忘了拖網工的辛勞。

        海上的拖網用動力魚船作業已多年,但魚塭養殖魚品仍靠人力,主要原因是魚塭的護岸上車輛難以通行;用車輛替代人力拖網,若魚網卡到水中障礙物,車輛繼續拖,會扯破價格昂貴的魚網,而用人力拖網,遇有阻礙拖不動可馬上感覺出來,下水排除,保護魚網。

        這個行業存在已久,在南部沿海水產養殖地區,都有該服務業,通常由一人出資買各種魚網當工頭,有工作時,找工人來幫忙。以嘉南地區魚塭為例,網魚時間分下午及深液兩梯次,每梯次原則上下網捕撈三次。以前人力充沛,夜間拖網捕魚較多,因為業者可即時趁鮮將魚品運送到拍賣市場,但時下夜間大都請不到拖網工,只好利用白天作業。

        冬天泡在水中是極難過的事,雖然穿上不透水雨衣,仍難隔絕冰寒,這是年輕人不願從事這項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工資低,目前每人一班次七百元,女工少一百元,網具算一人工資,歸工頭所有,就算每天都有工作,偶爾一天上兩班次,每月也不過三萬多元,與一般公司上班差不多,但在冬天深夜裡,一個躲在被窩,一個泡在水裡,「冷暖自知」,差別就大了。

        現在仍在工作的網工,都是抱著「閒著也是閒著」,出來活動筋骨打發時間的心態,也不想太累,因此在網撈旺季,養殖業者常苦於請不到網工,時常延誤網撈而讓整池魚凍死。因此,本省如要繼續發展水產養殖事業,一定要克服拖網人力不足的困境,一定要克服拖網人力不足的困境,否則魚養大了,找不到人捕撈,一切心血都白費。本省水產養殖業,從魚苗人工繁殖、飼料配方、投餌技術、魚病防治、共同運銷等,在各研究機關的研發之下,在技術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唯有捕撈技術仍完全停留在人力操作的階段。以本省目前魚塭型態,的確很難實施拖網魚機械化。

        如南部地區以虱目魚為主要養殖魚類,其特有習性使得網撈虱目魚,與其它如吳郭魚、草魚、鰱魚等多數魚類不同。由於虱目魚受到拖網干擾時易驚嚇,會跳出水面離開拖網內的區域,難以入網,因此必須用刺網,讓魚卡在網上,拖至岸邊再一隻隻的鬆開,這種工作必須有純熟的技術。所以,要判斷虱目魚為活撈或死後再撈起的方法很簡單,只要看看虱目魚靠頭部的魚鱗是否被刮掉一圈,那即是卡在網目被鬆開後的「記號」,而死後再撈,就沒有該記號;要區分虱目魚是白天或晚上捕撈,即看體型,如被變農裝簍,就是夜間,白天則沒有變曲。這種差異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只是業者便於區分而已。

        下網之前,要先想辦法讓膽小的虱目魚驚嚇,將腸內積存飼料排泄出來,體型較均勻,這樣的魚貨運到市場賣相較佳。讓虱目魚驚嚇的方法是在魚塭中開機動竹筏,虱目魚千萬條跳出水面頗為壯觀,但開竹筏者無心觀賞,因虱目魚隨時都會像砲彈似地打到人身上來,為了安全都得戴上安全帽或魚簍子保護頭部,雙腿也要靠攏,以免重要部位被瘋狂的虱目魚撞傷。

        在魚塭拖網,沒有海上與大自然搏鬥的危險性,但也曾發生拖網工被魚撞死的慘劇;一條重約十斤的草魚跳離水面甚高,衝向正在水中作業的網工心臟部位,送醫不治死亡。不過,好在這種慘事發生機率不高。

飼料營養雜誌(p.104∼105)─谷光、九四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