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養殖池疾病的防治(下)

─疾病的預防管理

        養殖池因先天條件的限制,疾病發生的機會極高,要預防疾病的發生,唯有從飼養管理著手;飼養管理不外乎水質的維護,魚蝦營養的供給及病原污染的控制,其中又以水質的維護最重要。水質維護的重點在提供給魚蝦一個穩定適宜的水質,這些包括溫度、鹽度、酸鹼度、水色、濁度、浮游生物、溶氧及含氮廢物等的控制,這些因素會相互影響,無法光靠測量數據,以藥品或其他水質調整劑來調整,而要考慮到整個物理化學及生物的平衡。

◎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 養殖計劃:

        魚蝦的生長有一定的時令,生產量的多寡又會影響到價錢,所以在放養前最好先擬定養殖計劃,計劃何時開始放苗,何時可以收獲,並收集各種有關的飼養管理資料,擬定天候變化或疾病發生時的應變策施。

       2. 整池:

        放養前池塘的整理是必要的工作,包括污泥的清除,曬坪、翻土、修補等,這些工作愈能踏實,爾後魚蝦發生問題的機會相對的會減少。

       3. 消毒:

        統充份曬坪處理後的池塘,放養前最好還要經過消毒,以撲滅潛伏的各種病原,消毒時可先在水約1公尺,再以愛得靈-200,每分地約使用1公斤,浸泡1~2天。

       4. 做水:

        消毒後的池塘,經排放水後,即可開始做水,做水時需根據池塘肥份的狀況,給於適當的施肥,蝦池每分地可使用菜粕5~10公斤,再加上「可保淨」一包,以活化土壤;施肥後注水1~2台尺,約1一週左右藻類若生長良好即可注水,等水質穩定適宜後才可放苗。

◎魚蝦苗的選購與放苗:

        魚苗、蝦苗可找信用良好的種苗場購買,選購時要注意魚蝦苗的發育是否均勻飽滿,活力是否充足;大小參差、體色變黑或活力不足的魚蝦苗,放養後的育成率較差。

        放苗時必需注意水溫水質的變化,除了將魚蝦苗連同包裝袋放入池水中適溫外,更要注意池水溫度與袋中溫度的差異,若溫差達5℃以上時,要將適溫的時間拉長,以減少溫度驟變所造成的緊迫,等袋內外的水溫一致時,再開始將池水慢慢混入袋中,使袋內的水逐漸與池水混合相同,最後才將魚蝦苗放入池中。

        放苗後不需投餌,可用大魚鰻素或蝦旺1~2ppm投於池中,以提高魚蝦苗的抵抗力,減少緊迫的傷害,約2~3天後,魚蝦苗適應後,若需要投餌時即可開始少量餵飼。

◎底泥的管理:

        池底不但是底棲魚蝦的棲息場所,更為殘餌、排泄糞便及死亡動植物屍體的分解場所,養殖池由於高密度放養,大量的排泄物與殘餌使池底自然的分解菌叢無法負荷,累積的排泄廢物及殘餌等,使底泥環境逐漸惡化,不但會造成氨、亞硝酸及硫化氫等的濃度升高,更成為各種病原菌及病原蟲滋生的溫床,魚蝦的健康自然就受到威脅。    

        大量的排泄廢物與殘餌是高密度養殖所無法避免的事實,這時候底泥的管理就在如何使這些污染物的代謝保持一種平衡,以減少不良的影響,也就是說要如何去控制污染物的進出量。

        1. 減少污染物的進入:適量投餵飼料,減少排泄物與殘餌的進入量。

        2. 強化底泥的分解作用:每2~4週每分地使用「可保淨」一包,以補充天然菌叢的不足,幫助排泄廢物與殘餌的分解。

        3. 氧氣的供給:注意水車的打氣循環,防止池底因缺氧而影響到細菌的分解作用。

        4. 適宜的藻色:藻類可利用細菌分解作用所產生的氮肥,幫助維持、氮循環的平衡。

        5. 污泥的排除:適時適量排除池底累積的污染,減少底泥菌叢的負荷,可利用排放水時,一起將污物排出,但也不要過度翻動底泥,以免反而破壞底泥的平衡,適宜的底泥可提供藻類生長所需要的一些營養鹽。

        6. 底泥的改良:老化、酸化的底土,可利用石灰或舖砂來改善,延長底泥的壽命,或於整池時挖除老化的底土。

◎水色管理:

        良好的水色藻相可維持水質 的穩定平衡,提高漁獲量,水色藻相以紅棕色的矽藻水或綠色的綠藻水最佳;水色藻相會因天候、水質及生物相等的變化而有改變,必需靠施肥、排換水或藥劑的使用來調整控制,以維持水色藻相的穩定。

        1. 底土的重要性:

        底土能提供藻類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鹽,底土的肥份會影響做水的快慢難易,老池塘底土有機質多,肥份足,溶出的營養鹽豐富,做水較快;新池或底土貧瘠的池塘,溶出的營養鹽少,較不易做水,故要維持良好穩定的水色,於整池時先要改善底土的狀況,老池塘底泥有機質多,污泥多,除曝曬翻土外,有時需要移除部份老化的底泥,重新客土施肥,以免產生褐藻、藍綠藻等不良藻相;新池或砂質底質的池塘,營養鹽少,需於整池時,給予較多的基肥,基肥以有機肥效果較持久,可用適量的豆粕,豆餅或禽畜糞便等,再和可保淨混合利用翻土時,與底土混合,再注入使其腐化發酵,以增加底土的有機質與肥份。

        2. 定期施肥與換水:

        條件適宜時藻類會不斷的分裂增生,同樣的會有藻類死亡,當水中營養鹽耗盡或水質改變時,也會影響到藻相的變化,可能使一些鞭毛藻、藍綠藻等大量滋生而改變水色或發生水色變清倒藻的情形,良好的水色管理即要注意日常的排換水與定期施肥,利用排換水排出老化的藻水,引入新水補充一些微量元素,並定期給予無機化肥、魚粉或藻旺等補充藻類生長所需的營養鹽,以維持藻類的正常代謝。

       3. 藥物的使用:

        水色過濃或有鞭毛藻、藍綠藻增生時,可利用藍天使(AV-70)或BKC0.5~1ppm來控制藻相,藥物使用後再排換水及引進新藻種,以改變控制水色。

◎換水管理:

        排換水的目的在改善水質環境,以維護魚蝦的健康,換水時首要在注意水質的穩定,尤其當疾病發生時,大量的換水可能會使水質發生驟變,對魚蝦反而是一種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因此而引起大量死亡,所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可能有不同的換水方法。

        1. 水的預處理:

        不論水源是來自河川、海洋或地下層,這些水質一定與池塘內的水不一樣,有時可能還會有氨或亞硝酸過高的情形,所以於使用前需經過預處理,以緩和水質的差異。預處理可用過濾、曝氣等方法來處理,若環境空間許可,能另準備一個池塘為畜水池,原水引入後可在該池貯備調整後再來換水,以減少水質變異的刺激,減少緊迫所引起的各種疾病。

        2. 例行換水:

        依據水質水色的變化,保持常態性的例行換水,並利用排換水時排除池底的污物,使池水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維持正常的水質水色,減少大量換水所造成的緊迫。

       3. 大量換水:

        水質惡化或投藥後,有時需要大量換水,此時最容易引起緊迫,尤其魚蝦鰓部有病變時,常造成大量死亡,此時換水要特別小心,最好能使用蓄水池的水或鄰池的池水,減少水質的變異。若只有新水可用時,則需分數次排換水,儘量減少水質的變異,以緩和緊迫的影響,換水後可於水中加入大鰻素或蝦旺1ppm,以增強魚蝦的抵抗力,減少緊迫的傷害。

◎餵飼管理:

        魚蝦的健康與發育除了與水質環境有關外,營養的供給也非常重要,優良的完全配方飼料可提供魚蝦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減少人力與時間費用,除了飼料品質外,尚有幾點注意事項。

        1. 少量多餐:

        餵飼過量,除了殘餌與排泄物的污染增加外,過飽的魚蝦也較容易引起消化道等的疾病。

        2. 定點定時:

        定點定時投餌,較方便於觀察魚蝦的攝食情形,以便調整投餌量,或早期發現疾病的病兆。

        3. 大鰻素、蝦旺的補充:

        飼料中的維生素常因製造過程或長期保存而使力價降低,若能於餵飼前額外再添加大鰻素或蝦旺,可加強魚蝦的抵抗力,尤其病中病後的魚蝦更可幫助其復原。

◎節氣與疾病:

        魚蝦成長過程中,每一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疾病危害,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也會有不同的疾病流行,疾病的預防也要注意到這些特性,如春秋特別注意白點病的危害,夏季特別注意腐鰓病的危害,冬季則注意水黴病的危害,在流行季節裡,除了加強病原污染的管理外,更要提高警覺,提早發現及早處理,以免病情擴大造成損失。

◎規模養殖:

        隨著技術的提升,市場供需的變化,水產養殖業者必需走向專業化,無論水源的供給、疾病的診斷處理,水產品的銷售等。都需要許多專業人才來配合,這些需要長期的規劃建設與大量的資金投入,不是小規模養殖戶所能負擔,或新需要如同禽蓄產,以企業化的經營,將產銷規劃完善,一方面防止水產品價格的暴起暴落,另一方面培養各種專業人才,提高養殖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飼料營養雜誌(p.106∼110)─龍門水產、九四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