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肚綿羊性能調查及飼養管理

摘要

        民國64年巴貝多共和國贈送嚴前總統家淦先生黑肚綿羊(Black belly sheep)5頭(2公3母),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飼養繁殖至今。經長期觀察結果,黑肚綿羊對本省環境、氣候之適應性良好。仔羊平均出生體重為2.55±0.63Kg,哺乳期平均日增重187.6±46.1gm,離乳至六月齡平均日增重160.3±43.3gm。黑肚綿羊具多胎性,產羔率172%。單胎率24.9%,雙胞胎率50.4%,三胞胎率21.0%,仔羊離乳時之平均存活率80.9%。母羊發情週期為16.6±2.7天(範圍12~24天)。懷孕日期149.3±3.5天(142~157天)。平均產後再發情時間為43.3±13.9天(14~76天)。產後45天內再發情率64.7%。夏季平均日增重為0.19Kg,冬季為0.21Kg。屠宰率為50.6%,精肉率為33.8%。由以上資料顯示,黑肚綿羊為一具有發展潛力之肉用品種綿羊。

緒言

        黑肝綿羊原產於西非洲,於17世紀時由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經巴西引進至加勒比海之西印度群島附近繁殖。在巴貝多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目前巴貝多羊隻飼養頭數在3萬頭以上,純種黑肚綿羊約佔1/3。巴貝多政府於民國64年(1975)贈送嚴前總統5頭─ ─2公3母,經檢疫無惡性傳染病之虞後,移至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飼養繁殖迄今。

        黑肚綿羊是以其胸、腹部下側深黑色毛之特徵而得名,屬肉用品種綿羊。除本省外,墨西哥、巴拿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均曾引進飼養。目前美國飼養的公羊大都有角,由巴貝多引進我國的黑肚綿羊則公、母均無角。本試驗的目的在於觀察黑肚綿羊在本省對氣候、環境的適應力,繁殖能力、抗病力、增重、屠宰等性能及飼養管理之效果。

材料與方法

        以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自民國64年至78年所繁殖羊群中,選拔能力測定優季後裔母羊約100頭,進行系列調查,其調查包括:

        Ⅰ、繁殖能力調查項目:

        1. 產仔能力:依母羊每次分娩產下之仔羊數,分為單胎、雙胞胎、三胞胎及四胞胎,計算其比率。

        2. 發情週期:母羊兩次發情之間隔時間。

        3. 懷孕日期:母羊自受胎至分娩之天數。

        4. 產後再發情時間:母羊產後至其首次再發情間隔時間。

       Ⅱ、性能調查項目:

        1. 體型:測量羊隻出生24小時內、離乳時、6月齡及18月齡時之體長、體高與胸圍。

        2. 增重:包括出生體重、3月齡離乳體重、6月齡體重。並計算出生至離乳、離乳至6月齡間之平均日增重。(離乳前仔羊隨母羊放牧,離乳至6月齡間仔羊圈飼,每日提供0.3~0.5公斤精料,乾草任食。)

        3. 育成率:仔羊離乳前之存活率。

        4. 肥育及屠宰測定:挑選年齡、體重相近黑肚綿羊、努比亞山羊、本地山羊和努比亞與本地山羊雜交一代羊隻各4頭做肥育試驗,於冬(1~4月)與夏(7~11月)季各進行一次。試驗後行屠體測定。

        Ⅲ、疾病調查:

        調查黑肚綿羊仔羊死亡原因及成羊病類比率。

結果

        Ⅰ、外觀特徵與體型:

        黑肚綿羊頸部細長,成羊耳翼長約10cm,寬約6cm,常豎成水平狀,鼻樑部輕微突起。毛短而粗,長約2~3cm。公羊頸部毛長可達15cm以上,具雄性性微。毛色有淺褐、紅褐或黑褐色。胸、腹下側及後肢內側毛色則為有特徵性的深黑色毛。偶而有出生時全身毛色深黑色者,長大後背部毛色再轉成黑褐色,胸、腹下側則仍維持深黑色毛。

        仔羊出生時體長約30cm,體高約38cm,胸圍約31cm,體高比體長及胸圍均較長。3月齡斷乳時,胸圍長度已較體高長,6月齡時,體長之長度又超過體高。成熟之公、母羊體長範圍為76~86cm,體高74~81cm,胸圍88~95cm(表1)。在羊品種之體型比例上,黑肚綿羊屬中等體型。

表1. 黑肚綿羊體型調查

  出生 斷乳 六月齡 成熟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體長(cm) 30.1±3.1 30.0±2.5 54.2±4.4 52.8±3.6 64.2±4.3 62.4±5.2 85.9±3.4 75.9±3.5
體高(cm) 38.7±3.6 37.9±2.9 56.3±4.3 55.3±2.8 60.9±4.2 57.3±4.4 80.8±3.0 74.3±2.1
胸圍(cm) 31.1±2.9 30.8±2.4 59.6±4.2 58.9±3.5 70.5±5.3 68.6±5.4 94.7±3.4 88.4±3.6

        Ⅱ、性能調查:

        1. 出生與發育:

        平均出生體重仔公羊2.58±0.61Kg,仔母羊2.52±0.65Kg,單胎、雙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之出生體重依次降低(表2)。

表2. 黑肚綿羊之出生體重與性別、窩數之關係

  出生體重
單胎 雙胞胎 三胞胎 四胞胎 平均
3.31±0.47(14)* 2.52±0.47(37) 2.22±0.51(19) 1.80±0.28(2) 2.58±0.61(72)
3.27±0.79(9) 2.54±0.46(29) 2.31±0.50(8) 1.96±0.45(10) 2.52±0.65(56)

*:括弧內數字為調查頭數。

        仔羊3月齡時予以斷乳,斷乳時平均體重公羊為20.5±4.4Kg,母羊為17.9±4.1Kg。哺乳期間平均日增重公羊為198.4±45.3gm,母羊為170.6±43.3gm。6月齡時平均體重公羊為36.5±6.4Kg,母羊為30.7±5.2Kg。離乳後至6月齡間平均日增重公羊為172.9±48.8gm,母羊為142.8±27.3gm,公羊之增重均較母羊為佳(表3)。

表3. 黑肚綿羊之出生、離乳與六月齡體重及其平均日增重

  體重 增重
出生 離乳 六月齡 離乳前 離乳至六月齡

平均

2.58±0.61(72)*

2.52±0.65(56)

2.55±0.63(128)

20.5±4.4(59)

17.9±4.1(42)

19.4±4.4(101)

36.5±6.4(54)

30.7±5.2(40)

34.0±6.5(94)

198.4±45.3(59)

170.6±43.3(42)

187.6±46.1(101)

172.9±48.8(54)

142.8±27.3(40)

160.3±43.3(94)

*:括弧內數字為調查頭數。

        2. 繁殖能力:

        (1)產仔能力:

        母羊每次可生產1~4隻仔羊,以產雙胞胎者最多,佔50.4%,較其他調查報告略低,但三胞胎率則較高,佔21.0%,並有3.7%的四胞胎率。產羔率達172%,具多胎性(表4)。

表4. 黑肚綿羊母羊多產性調查

調查單位 母羊數 產仔數 單胎(%) 雙胎(%) 三胎(%) 四胎(%) 平均仔數 產羔率(%)
*Moblissa

*Ebini

恆春分所(1)

恆春分所(2)

81

87

24

373

107

138

39

643

21(19.6)

39(28.3)

12(30.8)

160(24.9)

68(63.6)

72(52.2)

24(61.5)

324(50.4)

18(16.8)

27(19.5)

3(7.7)

135(21.0)

24(3.7)

1.32

1.59

1.63

1.72

132

159

163

172

*蓋亞那研究站。

(1)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林光華    調查結果。

(2)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筆    者     調查結果。

        (2)生殖生理:

        母羊發情週期為16.6±2.7天(範圍12~24天)。懷孕日期平均149.3±3.5天(142~157天)。產後再發情天數為43.3±13.9天(14~76天)(表5)。能在產後45天內再發情的母羊約佔64.7%(表6)。

表5. 黑肚綿羊生殖生理週期

  頭數(頭) 平均(天) 範圍(天)
發情週期

懷孕日期

產後再發情天數

48

31

51

16.6±2.7

149.3±3.5

43.3±13.9

12~24

142~157

14~76

表6. 黑肚綿羊產後再發情之比例

產後天數 再發情頭數 累計百分比(%)
30

45

60

76

9

33

45

51

17.6

64.7

88.3

100.0

        黑肚綿羊無季節性發情限制,可整年配種繁殖。母羊發身約在6月齡時。一群母羊中如有數頭同時發情,除偶而可見母羊互舔頸部外,相互間很少有駕乘行為。有公羊同處時,如母羊是在發情前期,公羊會不斷追逐母羊,並試圖駕乘,此時母羊拒絕接受配種。至發情期時,母羊會與公羊相互跟隨,並不斷搖擺尾巴,接受公羊駕乘,完成交配。發情持續時間約24~48小時。

        (3)仔羊存活率:

        仔羊斷乳之存活率為80.9%,單胎仔羊存活率最高,為91.3%,雙胞胎、三胞胎等存活率依次下降,四胞胎仔羊因出生體重輕,且常有早產、虛弱等症狀發生,其存活率僅有58.3%(表7)。

表7. 仔羊在離乳時之存活率

  單胎 雙胎 三胎 四胎 合計
分娩母羊數

生產仔羊數

離乳時存活數

存活率(%)

160

160

146

91.3

162

324

255

78.7

45

135

105

77.8

6

24

14

58.3

373

643

520

80.9

        Ⅲ、肥育及屠體測定:

        黑肚綿羊與不同品種山羊之冬、夏季肥育增重比較,冬季平均日增重黑肚綿羊較努比亞山羊與本地山羊略差,但在夏季則較佳(表8)。在屠體測定方面,黑肚綿羊之屠宰率為50.6%,精肉率為33.8%,較測定之山羊品種略佳或相等(表9)。

表8. 黑肚綿羊、努比亞山羊、本地山羊與努比亞、本地山羊雜交一代*肥育比較

  冬** 夏**
黑肚綿羊 努比亞羊 本地山羊 F1 黑肚綿羊 努比亞羊 本地山羊 F1
試驗前體重Kg

試驗後體重Kg

增重,Kg

增重/日Kg

36.1±0.5

56.0±4.3

19.9±3.9

0.2±0.04

30.4±3.5

54.1±2.4

23.8±2.2

0.2±0.02

30.6±2.6

52.8±4.7

22.1±2.7

0.2±0.03

34.8±1.2

55.1±6.6

20.4±6.7

0.2±0.07

34.5±4.4

59.1±9.8

24.6±6.8

0.19±0.05

34.6±2.4

54.9±7.0

20.3±4.7

0.16±0.04

36.8±1.4

49.3±0.6

12.5±1.8

0.10±0.01

36.9±2.5

49.8±3.4

12.9±2.6

0.10±0.02

*各品種羊隻4頭。

**冬季肥育期1~4月(97天),夏季肥育期7~11月(129天)。

表9. 黑肚綿羊、努比亞山羊、本地山羊與努比亞、本地山羊雜交之屠體測定

  黑肚綿羊 努比亞羊 本地山羊 F1
屠宰前體重(Kg)

屠體重(Kg)

屠宰率(%)

精肉率(%)

52.3±3.7

26.4±1.7

50.6±1.5

33.8±1.3

60.0±2.2

27.9±1.7

46.5±1.2

31.2±0.8

50.8±1.9

24.6±1.8

48.4±1.9

32.9±2.1

48.5±5.8

23.9±2.6

49.3±1.2

34.0±2.3

※F1係指努比亞山羊與本地山羊之雜交一代。

       Ⅳ、疾病:

        仔羊離乳前死亡之原因中,由於早產、出生體重過輕,以致生後仔羊虛弱,照顧困難而死亡者佔44.7%為最高。其次為死產者佔19.5%,原因是母羊於深液或清晨分娩難產,未能及時助產而致胎兒死亡。其他死亡原因如消化系統疾病,包括下痢、皺胃潰瘍或破裂、腸內毒血症等。呼吸道疾病大都因肺炎致死。新生兒窒息佔6.5%,原因是產後胎兒受胎衣包住窒息死亡。胎兒畸型率佔2.4%。6.5%意外死亡中,包括仔羊在分娩房中被母羊壓死、野狗攻擊咬死等(表10)。

表10. 仔羊離乳前死亡原因及其比率

死亡原因 死亡頭數 比例(%)
虛弱症候

死產

消化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

新生兒窒息

畸型

意外

合計

55

24

16

9

8

3

8

123

44.7

19.5

13.0

7.3

6.5

2.4

6.5

100

        在黑肚綿羊離乳後疾病記錄中,消化道疾病佔23.8%為最高,其次為呼吸道疾病。再次為產科疾病、泌殖道疾病、代謝性疾病、運動系統疾病、寄生蟲性疾病等。有17.8%之乳房炎、皮膚病、創傷、結膜炎等之疾病發生(表11)。

表11. 黑肚綿羊常患疾病分類

疾病 病例數 比例(%)
消化道

呼吸道

產科

泌殖道

代謝性

運動系統

寄生蟲性

其他

75

50

49

24

23

22

16

56

23.8

15.9

15.6

7.6

7.3

7.0

5.1

17.8

合計 315 100

討論

        自巴貝多政府贈送嚴前總統之2公3母黑肚綿羊,並移至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飼養不久,即有一頭公羊死亡。目前之後裔均由當初之1公3母遺傳至今。因西印度群島大部份地區為惡性傳染病疫區,限於法令規定,無法進口羊隻供繁殖需要,而有高度近親情形。但從其體型、出生體重、增重效能等之比較,目前尚無因近親繁殖造成顯著影響。但如能由非疫區國家進口公羊進行繁殖,做改良及比較試驗,將可對黑肚綿羊近親繁殖的問題有進一步的瞭解。

        黑肚綿羊的多胎性是其特徵之一,在本調查中產羔率為172%,較林、柏原、Devendra等之報告略高,主要原因是三胞胎比率較高所致。本試驗四胞胎所佔比率3.7%與柏原報告之結果3.4%相近似。

        本試驗黑肚綿羊仔羊平均育成率80.9%,與柏原所述離乳前仔羊致死率19.1%之結果相同。其中因仔羊生後虛弱死亡之影響最大,此初生仔羊之虛弱症狀是因近親繁殖、營養或其他因素所致,目前未明。但如能在消化、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及意外事故的避免上加強管理,應可再提高其育成率。

        母羊產後再發情的平均天數為43.3±13.9天,而產後45天內能及時發情配種的母羊約只65%,為使母羊能達到一年有兩次的生產,研究使用性賀爾蒙控制的方法或調配產後營養的供給,使縮短產後再發情的時間,以提高繁殖性能,仍屬必要。

        黑肚綿羊合群性強而影響驚慌。部份初產母羊偶有產後不授乳情形,老齡母羊易患乳房下垂等缺點,此需經由飼養管理及嚴格的淘汰制度予以改進。但因黑肚綿羊具高繁殖能力及抗病力,對環境適應性強,無季節性發情限制,肉質佳、腥羶味少,生長快速等特點,應是頗具開發潛力的新肉羊品種。

        (參考文獻略)。

        (感謝畜產研究所資料提供)

飼料營養雜誌(p.80∼88)─吳錦賢.張宏仁.溫上湘、九四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