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石斑魚疾病的防治(Ⅱ)

∼白點病Cryptocaryoniasis∼

        白點病為石斑魚養殖最常發生,也是為害最大的疾病,於台灣幾乎全年皆可發生,往往造成業者極大的損失。

◎病因

        石斑魚的白點病由海水白點蟲(Cryptocaryon irritans)所引起,其生活史及寄生情形與淡水魚的白點蟲(Ichthyophthirrus multifiliis)很相似,除石斑魚外亦可感染其他各種海水魚類。海水白點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成熟的蟲體(營養體,trophont),呈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約300~500μm,體被纖毛,具運動性,運動時蟲體會改變形狀,核不明顯呈串珠狀,約有4~8個。營養體可寄生於體表、鰓、眼及口腔等各部位,寄生時侵入於表皮與真皮間,形成囊胞狀。此即肉眼所見的小白點。寄生於魚體的白點蟲成熟後,會脫離魚體,落於池底分泌凝膠狀物質包覆於外,形成胞囊體(tomont),於胞囊內開始分裂複製仔蟲,成熟後胞囊會破裂放出約200個小仔蟲,仔蟲大小約50~60μm,呈洋梨狀,外被纖毛,可游動找尋新宿主。

        海水白點蟲的生活週期與水溫有關,於22℃時約需6~9天,以30℃最適宜,時間更短,故夏日高水溫期傳染最為嚴重;冬季水溫低於19℃時,會呈休眠狀態,等春季水溫回升再發育繁殖。

◎症狀

        感染初期,體表的小白點並不明顯,魚體先會呈現激癢而磨擦池壁或於水面跳躍的現象;隨著病程的進行,體表出現許多0.5~1mm的小白點,粘液分泌增加,更而發生食慾喪失,呼吸困難及浮頭等症狀,體表受損粘膜組織因二次性細菌的感染,發生潰爛及鱗片脫落等情形,最後衰弱死之。

◎診斷

        需刮取體表粘膜組織或剪取鰓組織於顯微鏡下檢查,觀察白點蟲感染程度及組織受損情形。

◎治療處理

        白點病的治療處理,除了藥物的使用以外,需再配合白點蟲的生活史,因為在白點蟲的生活史中,只有仔蟲對藥物有感受性,寄生於魚隻身上的白點蟲及落於池底的胞囊體皆被覆有一層凝膠狀的保護層,藥物無法滲入。再者是把握治療時機,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因為白點蟲的繁殖慢延極為迅速,略有延誤往往會使感染極為嚴重,再加上受損組織的二次性感染,徒增治療上的困擾。

1. 基本處理方法:

        (1)水質環境的改善:

        水質不良,有機質過多的池塘,需先流換水改善水質,也可降低鹽度,低鹽度可使體表的白點蟲提早脫落,但仍需注意水質變異對魚隻所造成的緊迫,以免疫情加重。

        (2)藍天使(AV-70)的使用:

        藍天使2ppm長期藥浴,視症狀與魚隻狀況增減,衰弱的魚隻,可先使用1ppm,隔日再追加1ppm,投藥後再隔3~5天視狀況再追加藍天使1~2ppm,藥浴時間需長達10天以上,才能根除白點蟲。

        (3)飼養管理應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必需減少餵飼量,並注意水質水色的變化,加強打氣及水流循環。水質不良時,需配合流換水再追加藥量,死魚需及時撈除,加以掩埋或焚化,減少病原的污染。

2. 混合感染的處理:

        若不幸發生有車輪蟲或其他細菌的混合感染,往往會降低治療效果,此時可配合其他藥物的使用,來提高治療效果。

        (1)福馬林(Formalin)的使用:

        若車輪蟲等其他原蟲的混合感染嚴重時,可先以福馬林20~40ppm,藥浴12~24小時,再流換水,先降低水池中的各種病原蟲及其他浮游生物。

        (2)藍天使(AV-70)的使用:

        於流換水之後,再使用1~1.5ppm的藍天使,隔日再追加0.5~1ppm,長期藥浴。

        (3)其他注意事項同前。

◎預防

        1. 定期使用可保淨,每分地1包,每2~4週一次,保持池底的潔淨,減少有機物的累積與有害原蟲的茲生。

        2. 夏日流水期間,或臨近池塘有白點病發生時,可定期以藍天使2ppm來預防處理,減少白點蟲及其他原蟲等的污染滋生。

飼料營養雜誌(p.106∼109)─龍門水產、九四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