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鱒魚常見的疾病(Ⅳ)

細菌性鰓病的防治

        細菌性鰓病多因環境的各種刺激,使鰓組織受損,續而發生粘液細菌等的感染,故又稱環境性鰓病,為本省鱒魚養殖最常發生的疾病之一。由幼苗到成魚皆會發生,尤其於春末、夏季時最容易發生,常造成嚴重的損失。

◎病因:

        不良的環境因素刺激鰓組織,使上皮細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加,鰓板粘著阻礙水流的通過,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使魚隻發生缺氧;再者增生的上皮細胞無法由血液循環獲得足夠的營養,逐漸發生壞死剝離,易為環境中的常在細菌所感染侵犯,病情更而加重,最後魚隻因缺氧發生死亡。

        1. 不良的環境因素:

       (1)水中氨濃度過高:

        氨濃度高於0.05mg/L時,即可能誘發鱒魚的鰓病,氨的來源可能因為水源不潔或池中殘餌糞便的腐化。

       (2)低溶氧:

        水中溶氧低於5mg/L時,即會發生,低溶氧可能因為水量太少,地下水曝氣不足,魚隻密度過高,高水溫等引起。

        (3)密度過高:

        密度過高是各種環境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擁擠的魚隻會造成氧氣不足,排泄廢物的累積等不良影響。

        (4)水流量不足:

        魚池設計不良,水流量不足,池中易有死水區,再加上高密度的放養,同樣易造成氨過高或溶氧不足的情形。

        (5)水溫過高:

        水溫為鱒魚養殖時最主要的限制,當水溫高於20℃時,即要減少餵飼量,增加水流,防止鰓病發生;水溫若高於25℃時,極容易造成鰓病暴發,引起大量死亡。    

        (6)酸雨:

        酸雨使水的pH值下降,也會傷害鰓組織,引起鰓病。

       (7)懸浮微粒:

        暴雨或其他因素,使水中懸浮微粒增加,造成水質混濁,這些懸浮微粒隨水流經過鰓時,也會傷害到鰓的上皮細胞。

       (8)餵飼過量:

        過飽的魚隻,會增加氧氣的需求量,殘餌與排泄物也會增加,易發生溶氧不足或氨過高的影響。

        (9)水池不潔:

        魚池久未清洗,池底累積大量殘餌、糞便及藻類滋生,除影響水質外,也會成為細菌或寄生蟲的溫床,易造成鰓病。

        (10)不當的操作管理:

        捕撈移池操作不當,造成魚隻緊迫,也容易誘發鰓病。

        (11)污染物質:

        農藥、清潔劑、廢水等的污染水源,嚴重者直接引起死亡,慢性者也會傷害鰓組織引起鰓病。

        (12)藥物的濫用:

        福馬林、硫酸銅或其他治療藥物的任意提高濃度或延長時間,皆會傷害鰓組織,引起鰓病或使症狀加重。

       2. 細菌的感染

        環境中的各種常在細菌皆可侵犯受損的鰓組織,其中又以粘液細菌(myxobacteria),產黃細菌(Flavobacteria),柱狀菌(Cytophaga)等最常發生。

◎症狀:

        1. 食慾減退或停止進食。

        2. 魚隻不活潑,浮頭於進水口或水流緩慢的角落蹣跚游動。

        3. 鰓腫脹,鰓蓋閉合不正常,可見紅色的鰓組織露出於鰓蓋外,頭部後方較肥厚。

        4. 死亡逐漸增加,死亡魚隻呈開口狀。

        5. 幼魚發育不良,成長緩慢形成大頭魚,且會有持續性的少量死亡。

◎診斷:

       1. 觀察症狀:

        浮頭、呼吸困難等呼吸症狀外,尚有持續性的死亡,幼魚常伴隨有魚鰭破損、發育不良。

       2. 病魚檢查:

        檢查鰓時,可見組織腫脹,粘液增多,顏色暗紅或有壞死變白的病變。

        3. 顯微鏡檢查:

        取病魚的鰓組織,直接壓片檢查,觀察鰓組織增生壞死的情形,有無寄生蟲感染等。由鰓組織病變的情形,大致可推測病情的輕重程度與預後變化。鰓板粘著愈嚴重者,死亡率愈高,預後愈差。

◎治療:

        鰓病的治療並不能完全依賴藥物,必需配合環境條件的改善與耐心的照顧,因為病程有時候會延緩2~3周以上。

        1. 禁食3~4天並減少餵飼量,需依魚隻的大小體力及發病的狀況,決定禁食的時間與投餌量,以減少氧氣的需求,增加魚隻的活存率。

        2. 增加水流量或加以打氣增加水中溶氧。

        3. 降低密度,但病情嚴重者不能移動,以免因捕撈移池的緊迫,反而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

        4. 食鹽的使用:

        於水中添加1~2%的鹽,可降低氨等含氮廢物的毒性,並減緩鰓組織的傷害刺激,提高活存率。

        5. 藥物的使用

        藥物治療時,無法一次即獲得理想效果,需延續2~3次以上,使用時除注意藥物刺激的不良影響外,尚要注意水質變化與氧氣的供給,以免病情加重。

        (1)四級胺消毒劑(50%BKC)

        2~4ppm藥浴1小時,每1~2天一次,持續數次,幼小魚隻或低硬度的水質,需降低用量或縮短藥浴時間。

        (2)富來頓(Furazolidone)

        2ppm長期藥浴,或10~20ppm藥浴1小時。

        (3)藍天使(AV-70)

        1~2ppm流浴,每1~2天一次,持續數次。

◎預防:

        1. 降低飼養密度,減少環境的緊迫,尤其曾罹犯鰓病的魚隻,容易因環境的各種緊迫,再次誘發鰓病,造成損失。

        2. 增加水流量與溶氧。

        3. 因水溫水質條件調整餵飼量,以免過飽增加魚隻的需氧量,誘發鰓病。

        4. 維持水池與水質的潔淨,減少氨等有害物質的刺激。

        5. 小心管理操作,減少不必要的刺激與緊迫。

        6. 於暴雨或移池後,鰓組織可能發生傷害時,以適宜藥物消毒,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待續)

飼料營養雜誌(p.103∼107)─龍門水產、九六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