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白點病與飼養環境間之探討

一、前言

        臺灣自民國五十八年建立草蝦蝦苗孵化技術,並隨著飼養管理與營養等技術陸續研發成功,使臺灣草蝦養殖事業呈現蓬勃發展,民國七十六年全省之年生產量為八十萬公噸,達到歷史記錄上之最高峰,而贏得草蝦王國之美譽,不幸,於民國七十七年發生草蝦感染桿狀病毒(Monodon Baculo Virus)後,造成草蝦大量死亡,從此該項產業一落千丈,呈一厥不振情況,民國八十年全省草蝦生產量為一十萬公噸,近二年來,在本省之養殖草蝦又發生大量死亡情形,而本次大量死亡情形與七十七年所發生病變不一樣,以病蝦體出現明顯之白點病灶為特徵,該病經農林廳邀集中區、南區等魚病中心與宜蘭、高雄、屏東等縣及臺南市家畜疾病防治所等有關人員組成工作小組,以分工合作方式,於八十三年七月中證實該病是一直從未在本省發現「桿型病毒」所引起,該病除在本省發生外,在東南亞其他有養殖草蝦國家亦有類似疫情報告。

二、病情簡介

        草蝦白點病在民國八十年以前,本省養殖蝦類均未曾發現,但近二年來卻迅速蔓延而遍布全省各地草蝦養殖區,造成極為慘重損失,不僅草蝦有此種白點病,在斑節蝦、紅尾蝦及沙蝦亦可發現類似病變。感染發病蝦最典型之特徵為:在外觀上有明顯白點,該肉眼病變出現在甲殼下之表皮層,通常白點可遍布全身,但以頭胸甲的出現率為最高且明顯,白點的形狀以同心圓方式向周圍擴散,中央具有黑點,大小由針點狀至2~3mm直徑不等。發現白點至死亡之病程約一週左右。感染蝦自幼蝦至成蝦均可發生。初期白點尚小時,蝦的活力正常,且仍有食慾,到中末期白點增大至2~3mm時,蝦隻呈現衰弱,沉至池底抑或停滯岸邊,蝦隻色澤出現不透明,無光澤、粗糙等,感染本病之死亡率由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百不等,完全要看養殖業者對蝦池的管理及蝦池內的水環境優劣而定,任何緊迫因素或刺激均可加速其病變惡化及死亡率的提高,目前在本省有關草蝦白點病疫情均以高死亡率的病例居多。因此,業者一發現所飼養草蝦感染白點病後,大多採取棄養模式,其損失可說極為慘重。

三、對飼養環境之探討

        草蝦白點病原,雖經臺南市家畜疾病防治所以蚊子組織培養細胞培養成功,但由於草蝦免疫系統不發達,無法經疫苗以免疫接種方式來預防該病的發生與蔓延,在我們對該病疫情做一系列追蹤與調查時,發現草蝦感染本病後死亡率與養殖業者的管理及飼養環境好壞有很大的差異,為進一步探討蝦白點病與飼養環境間之關係,除以國內業者最常用來飼養草蝦模式:如池底底泥全部換新,添加生物菌以穩定水質及傳統模式池底經長時間曝曬後,再放黑肥素殺菌後再蓄水飼養進行調查外,並自國外引進以活性塑膠布來覆蓋養殖池底部及其四週,使養殖池的池水完全與泥土隔絕,以上幾種飼養模式經調查結果:傳染模式及添加生物菌穩定水質等養殖式均在放養蝦一個月左右感染白點病死亡,而池底泥全部更新之養殖池則養至三個月蝦隻大小約50~70尾/斤時感染白點病提早收成。至於以活性塑膠布覆蓋之養殖池則於去年12月16日收成,蝦隻大小20~25尾/斤,育成率約為百分之五十,(飼養面積1分地,放養草蝦苗紅筋50,000尾,共收穫1,030斤。其經營成本分析:總收入為1,030斤×270元=278,100元扣除飼料費35,000,蝦苗費10,000元及水電費15,000元。本次草蝦養殖成功業者所獲毛利為218,100元)。

四、結論

        使用活性塑膠布覆蓋養殖池模式來飼養草蝦之效益分析:

        1. 養殖池池水非常穩定(如表一),因此,該養殖池池水由放養到收成為止,沒有將池溜放,僅做調節補充而已,據業者表示用水量為過去十分之一左右。

        2. 該池所放養草蝦健康狀況非常好,飼養期間,僅在十一月十四日因池水水質有惡化跡象時,投與長鏈BKC一次穩定水中藻類外,並沒有投與任何抗生物質,所以收成草蝦沒有藥物殘留問題。

        3. 一般傳統養殖池於草蝦收成後,必須經過1~2個月曬池、清除底泥及翻土,並投於殺菌物質後,始能再蓄水放養,但活性塑膠布覆蓋池,則經水洗後,曝曬一週後,就可再蓄水放養,可縮短曬池時間及節省勞力。

        4. 活性塑膠布覆蓋池造價成本過高(美國進口塑膠布每分地約100萬元保證10年,國產品約60萬元保證5年)及做水不容易為其缺點。(農情專訊85年3月)

表一、活性塑膠布覆蓋養殖池水質檢測成績表

日期 鹽度

(%)

pH 亞硝酸

ppm

ppm

水色 透明度

(cm)

溶氧

(ppm)

水溫

(℃)

BOD

(ppm)

84.07.18 15 8.0 <0.005 0 淡綠色 42 8.8 30.8 7.0
07.25 14 8.1 <0.005 0 淡綠色 45 8.8 30.5 6.8
08.01 15 8.0 <0.005 0 淡綠色 42 8.9 31 7.2
08.10 15 7.8 <0.005 0 淡綠色 44 8.5 30.5 7.6
08.17 15 7.7 <0.005 0 淡綠色 45 9.0 29.8 8.0
08.29 15 7.7 <0.005 0 淡綠色 45 9.1 30 8.0
09.12 16 7.8 <0.005 <0.5 淡綠色 45 9.0 29.3 7.2
09.19 17 7.8 <0.005 <0.5 淡綠色 42 8.5 28.8 6.8
09.25 15 8.0 <0.005 <0.5 淡綠色 45 8.5 28.5 6.4
10.03 16 8.0 <0.005 <0.5 淡綠色 40 9.4 27 7.5
10.17 16 7.9 0.1 0.5 淡綠色 40 9.0 26.8 6.8
10.24 17 7.7 0.25 0.5 綠色 30 9.1 25.6 7.2
11.01 17 7.8 >1 1 深綠色 25 9.3 25.7 7.5
11.05 18 7.6 >1 1 墨綠色 22 8.5 25.1 8.4
11.14 18 8.4 >1 2 黑色 20 8.3 24.5 8.8
11.20 18 7.8 0.5 1 褐色 30 8.3 24.5 8.3
11.24 19 8.0 0.5 0.5 褐色 32 8.4 24 8.1
11.28 19 7.8 >0.5 <0.5 褐色 35 8.6 23 8.5
12.05 18 7.8 >0.5 <0.5 褐色 40 9.0 19.5 8.2
12.12 19 7.8 1 <0.5 褐色 38 9.1 19.2 8.0
12.16 19 7.8 1 <0.5 褐色 40 9.2 19.3 8.0

飼料營養雜誌(p.108∼111)─蕭清開•李建裕•鄭錦德•徐榮彬、九六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