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對蛋殼的影響

一、前言

        飼養蛋雞之目的在於生產優良品質之雞蛋,蛋殼品質對蛋品質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蛋殼品質不良之鮮蛋於洗選與運輸過程中的破損率較高,此對雞農之經濟損失很大,另於殼蛋加工上,對蛋殼品質之要求則更高,蛋殼品質之好壞往往直接影響殼蛋加工之製成率與成品之品質。在美國,一年之蛋產量中有6-8%的破損率,而我國則無資料可引用,應是不低,尤其是夏天高溫多濕,蛋雞之採食量低,對雞蛋之品質維持不易。

        蛋殼之破損主要歸因於蛋殼品質、環境、管理、營養及生物學上之因素,於過去50年間,在育種、營養、生理學、環境與飼養管理上對改良蛋有殼品質有很多之研究。本篇就蛋殼結構與營養對蛋殼之影響作一探討。

二、蛋殼之構造

        蛋殼厚度約0.300-0.400mm,蛋殼厚度的變動會影響蛋殼破損的比率,亦影響殼蛋之加工。蛋殼係由五層所,自蛋殼之內側向外側有:內殼膜(inner shell memberane)、外殼膜(outer shell memberane)、乳頭層(mammillary)、海綿層(spongy matrix)及角質層(cuticale)。

        1. 蛋殼膜(shell memberane):

        由內殼膜與外殼膜所組成,外蛋殼膜與蛋殼密接黏著,而內殼膜則包圍蛋白,兩者之厚度約為50-70μm。內蛋殼膜之厚度約為20-22μm,由23-25μm×1.5μm之纖維所構成,其構成纖維由三層重疊而成。外殼膜厚度約為50μm,由蛋殼之乳頭節(mammillary knob)嵌入而與乳頭核(ma-mmillary cores)相接。外殼膜之纖維粗度為15 μm×3μm,係由數層纖維呈直角交錯而成之與蛋殼平行排列之格子狀網目,格子大小由上層之10μm向下層漸緻密為1μm而與內殼膜相接(張,1994)。

        蛋殼膜約含有20%水分,70%蛋白質,10%灰分(張,1994),其蛋白質之主要成分為:約70-75%之膜蛋白(memberane protein),其結構為由線狀結構經離胺酸連結而成,其它殘餘的蛋白質為collage(10%)與glycoprotein(Leach R.M., 1982)。

        2. 蛋殼

        蛋殼由海綿層與乳頭所構成,蛋殼以無機物為主,約佔95%,如以此無機物為100%,則其組成約為98%碳酸鈣,0.8%碳酸鎂,0.7%磷酸鈣。這些無機物之結晶乳頭之乳頭核為中心呈放射性伸展,其主要為calcite crystal(方解石之結晶,主要成分為CaCO3)與含Mg,Ca之dolomite crystal(苦灰石之結晶,主成分為CaMg(CO3)2)所形成。蛋殼強度較大者含Mg較多。一般而言,dolomite結晶較calcite結晶硬,故一般認為Mg可增加蛋殼強度(張,1994)。蛋殼除無機物外,尚含2-3%蛋白質。其餘則主要為水分。蛋殼之蛋白質為醣蛋白質(glycoprotein)。其多醣類約35%為軟骨膠硫酸鹽(chondroitin sulfate)A與B,其餘為半乳醣胺(ga-lactose amine)、葡萄醣胺(glucose amine)、半乳醣、甘露醣、岩藻醣(fucose)與唾液酸(sialic acid)等(Cooke and Balch, 1969)。

        乳頭層:由乳頭結與乳頭核所構成。乳頭節嵌入蛋殼膜約20μm,其中心為由下部呈現凹狀而有乳頭存在其中。乳頭係由多醣類、鈣與蛋白質所組成(張,1994)。

        海綿層:海綿層有無數氣孔(pore)貫通,氣孔向蛋殼外側呈漏斗狀開口,其上為角皮層所覆蓋,氣孔大小為9×10-22×29μm2,氣孔數在鈍端為78-149/cm2,亦道部107-131/cm2,銳端16-90/cm2

        3. 角皮層

        蛋殼部之最外層為角皮層之無定形薄膜,其厚度約為5-10μm。皮層之主要成分為黏蛋白(mucin)樣之醣蛋白質,其成分含有3.49%灰分,有機質中含有1594%氮(張,1994)。角皮層中醣蛋白含有半乳醣胺(ga-lactose amine)、葡萄醣胺(glucose amine)與唾液酸(sialic acid)等,醣類則含有半乳醣(galactose)、葡萄醣、甘露醣(mannos)、岩藻醣(fucose)及五碳醣等(Cooke and Balch, 1969)。蛋殼之顏色(淡褐色至淡紅色)與原紫質含量有關,但與綠色或藍色之關係則尚不清楚。

wpe19B.jpg (12918 bytes)

二、營養因子對蛋殼的影響

        蛋殼受很多營養因子影響,茲將其重要與直接者敘述如下:

       (一)維生素

        鈣與磷的代謝受維生素D之控制,故飼糧中維生素D是否足夠亦影響蛋殼品質。維生素D於肝中轉為25-h-ydroxycholecalciferol再於腎中轉為1,25 dihydroxycholecalciferolmgb再於小腸中調節DNA在小腸絨毛的複製,以增加mRNA的合成,刺激鈣鍵結蛋白的合成,此蛋白質與小腸中鈣的吸收有關。另維生素D與骨骼與牙齒中鈣的沉積及腎中磷酸鹽的重吸收有關(顏,1985)。產蛋雞週齡提高時,蛋殼品質下降,這可能與腎對維生素D之轉為1,25-dihydroxycholecalciferolkb有關,於飼料添加1,25 dihydroxycholecalciferolkb,可提高蛋殼厚度(沈,1992)。

        禽類維生素C於腎中合成,環境溫度由21℃升至31℃可降低血液中維生素C的濃度,且降低蛋殼品質。可能是內源性維生素排出且降低腎中維生素C的合成所致(Boushy and Raterink, 1985)。

        (二)礦物質

        1. 鈣與磷:

        NRC(1984)對蛋雞鈣與磷之推薦量分別為3.4%(3.75g/隻/日)與0.5%(660mg/隻/日),NRC自1944年至1984年對蛋雞鈣的推薦量一直在提昇(2.25%→3.75%),但對磷的推薦量卻一直在下降(0.75%→0.5%)(沈,1992)。

        母雞每小時需要125mg飼糧鈣,連續16小時以合成蛋殼,但於夜間不採食時,僅由骨骼提供合成蛋殼所需要的鈣,但單靠骨骼中的鈣來源並不足以形成良好品質的蛋殼,且蛋殼鈣化時骨鈣使用的比率越高,蛋殼品質差(沈,1992)。基於此蛋雞對鈣的採食時與鈣的品質亦影響蛋殼品質,尤其是下午採食之鈣可經由血液直接分泌至峽部沉積於蛋殼上,且影響到夜間蛋殼鈣的來源,故以大顆粒之CaCO3或蚵殼粒為飼料鈣來源可提高蛋殼的品質(沈,1992;Boushy and Raterink, 1985)。

        為使蛋雞產下良好品質的蛋殼,每天需提供2.3-3.7g的鈣(表1;Boushy and Raterink, 1985),依蛋雞週齡與產蛋率而定,雖40g的蛋中鈣只佔約1.5g,56g的蛋中的鈣約2g,因蛋雞對鈣的利用約為60%。

表1. 不同產蛋率每天對鈣之需要量

產蛋率(%) 每天鈣需要量(g)

(22-40週齡)

每天鈣需要量(g)

(40週齡以後)

100

90

80

70

3.3

3.0

2.7

2.3

3.7

3.3

3.0

2.6

from Boushy and Raterink,1985

        產蛋雞需要適量的磷,方能產出良好蛋殼品質的蛋,產蛋雞對磷的需要量並不十分確定,NRC(1984)推薦量為0.5%,有報告指出有效磷量可低至0.26%。亦有報告認為高產量之磷需要量為325-404mg/隻/日。有試驗發現磷攝食量從677mg/隻/日降至508mg/隻/日,可改善蛋的比重(沈,1992;Boushy and Raterink, 1985)。

        2. 錳

        產蛋雞飼料中錳的缺乏,可導致產蛋率與蛋殼品質的下降。在此蛋殼於電子顯微鏡(SEM)下最大的特徵為有巨大且不規則的乳節,此可能是在蛋殼形成的早期,由於部份的乳頭核產生融合的情形。另缺錳亦導致shell matrix中的hexoseamine與hexuronic acid的下降,其下降的程度分別為3.36%→2.32%與1.51%→1.16%(Leach and Gross, 1983)。

        3. 銅

        銅為lysyl oxydase的成分,而lysyl oxydase為蛋白質形成lysinederived cross-links所必需,故缺乏銅可使lysyl oxydase的活性下降,致使蛋殼膜lysine-derived cross-links的形成下降,致使蛋殼膜的張力下降,而下降蛋殼之品質(Chowdhury, 1990)。

       (三)其它

        1. NaHCO3

        某些報告傾向於提高蛋雞飼糧中之重碳酸鹽之含量,提高飼糧中重碳酸之含量且降低飼糧中之氯之含量至最低需要量,可提昇蛋殼品質(Boushy and Raterink, 1985)。

        2. 飼料原料

        某些飼料原料中含有有毒物質會影響到蛋殼膜之品質,如Lathyrus屬之豆類種子中含有beta-amino-propionitrile(BAPN),BAPN對蛋殼膜所產生之影響與缺銅之情形類似,BAPN主要影響結締組織中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之代謝,破壞蛋白質的合成,使其分支少,且使纖維不明顯化,使蛋殼形成多缺點的蛋殼膜纖維,使得蛋殼膜的張力下降(Chowdhury, 1990)。

飼料營養雜誌(p.20∼26)─王錦盟、九六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