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鱒魚常見的疾病(V)

爛鰭爛尾與皮膚潰瘍

        爛鰭爛尾及皮膚潰瘍等體表的病徵也是鱒魚養殖時常遇到的問題,除了造成死亡損失外,主要會影響商品價值,無法捕撈上市,增加飼養成本 。

※病因:

       1. 不良的環境因素:

        (1)密度過高,生存空間不足,魚隻相互咬啄造成傷口。

        (2)高水溫,水中常在菌易繁殖感染。

        (3)捕撈移池時造成創傷。

        (4)大小參差,大魚攻擊小魚。

        (5)日照過強。

        2. 病原的感染:

        (1)二次性細菌的感染,柱狀菌或粘液細菌的感染傷口。

        (2)癤瘡病、細菌性敗血病、結核病等傳染性病菌,除會造成全身性感染外,亦會有皮膚潰瘍病變。

        (3)白點蟲、口絲蟲、三代蟲等外寄生蟲的感染也會造成體表的傷口與病變。

       3. 營養問題:

        (1)投餌量不足,飢餓魚隻會相互攻擊造成傷口。

        (2)營養不均衡,尤其維生素的缺乏,使皮膚脆弱易受傷感染。

※症狀:

        1. 幼魚、小魚常可見背鰭受傷變白,逐漸朝鰭基部及其周圍組織漫延潰爛,呈白色病變區,尾鰭亦可能潰爛,甚至使尾柄腐蝕;高密度放養時,發病率約10~30%,食慾與精神等尚正常,體弱的魚隻可能零星死亡。

        2. 較大的魚隻,背鰭往往不會有病變,而於背鰭附近的皮膚,先出現鱗片脫落,腫脹充出血的圓形病變區,漸而擴大表皮剝離,呈現難看的潰蝕病變,食慾、精神等則影響不大。

※診斷:

        1. 觀察症狀,分析發病的年齡、死亡情形與管理情形。

        2. 解剖病魚,檢查寄生蟲與組織病變。

        3. 細菌分離與鑑定。

        4. 皮膚病變的比較:(如下表)

  環境性 全身性細菌感染 外寄生蟲性 營養及代謝性
發病年齡 幼魚較常見 中,成魚較常見 不一定 肥育魚較常見
死亡情形 低,併發鰓病時才會逐漸生高 低,併發鰓病時才會升高 零星死亡
食慾 正常 減退或喪失 嚴重時會減退 正常
皮膚激癢,磨擦魚體
皮膚病變區 背鰭及其基部或尾鰭 體側,側線附近 體表粘液增生 體背附近,鰭少感染
內臟病變 出血或有結節 肝蒼白或脂肪肝

※治療:

        1. 改善環境

        (1)降低飼養密度。

        (2)增加水流分散魚群。

        (3)篩選分池,減少大魚、惡魚的攻擊。

        (4)增加投餌量,防止飢餓。

        (5)遮陰,防止日照太強。

        2. 藥物治療:

        (1)二次性細菌感染:

            1. 四級胺消毒劑(50%BKC)

                2~4ppm藥浴1小時,每1~2天一次,持續數次,幼小魚隻或低硬度水質,需降低用量或縮短藥浴時間

            2. 富來頓(Furazolidone)

                2ppm長期藥浴,或10~20ppm藥浴小時。

            3. 藍天使(AV-70)

                1~2ppm流浴,每1~2天一次,持續數次。

        (2)全身性細菌感染:

            1. 醫潰靈(ET-120,含12%Oxoloinic acid)

                100~200mg/kg/天,使用6~10天。

            2. 羥四環素(oxytetracycline)

                50~75mg/kg/天,使用10天。

       (3)外寄生蟲感染:

            福馬林(Formalin)

            100~200ppm,流浴,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預防:

        1. 改善飼養管理,避免擁擠與不必要的繫迫。

        2. 篩選移池後,以適宜藥物消毒,減少細菌感染機會。

        3. 注意飼料品質,平常可補充一些綜合維生素,增加抵抗力防止維生素缺乏。(待續)

飼料營養雜誌(p.101∼105)─龍門水產、九六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