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家禽業的挑戰

        多年來,泰國在發展現代化農畜產品出口上拔得東南亞的頭籌。從歷史上可看出農畜產業對泰國的重要性與其在改善質與量方面所做的努力。然而,卻因該業的成長目前已呈停滯狀態,加以中國大陸對此業的擴大經營,因此,有其必要對未來亞洲市場的發展做一番探討。

        泰國因能大量且廉價供應基礎農產品,因此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佔有一重要地位。不過,由於今日泰國農畜產業正朝向高科技與高價值的方向發展,所以其昔日的市場地位將可能有所改變。

        Charoen Pokphand(CP)集團公司的副總裁Thirayut表示,穀物及家畜產品的大量出口為泰國帶來豐厚的利潤,同時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如飼料廠、加工廠等相關的行業。

拜現代科技之賜

        泰國禽業之成功始於現代飼料製造系統、肉雞育種及新管理技術的引進。這些知識也被成功地運用在其他動物的飼養上。所有相關的研究與發展使泰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禽業投資者與出口者。其中,CP集團在泰國農業發展上頗為重要,尤其是它引進新的技術,並將這些技術研發成適用於泰國的環境。基於國內的成功經驗,CP也將知識與技術推展至其他亞洲國家,並幫助他們也能打入國際市場。

泰國出口停滯

        從1891年至1992年,泰國在出口冷凍雞隻上連連獲捷,進而提昇泰國在外匯市場上的地位(見表1)。然而,生長成本的提高已動搖了其所主導的地位,而同時,中國大陸卻以廉價的勞工、原料及運費等優勢壓低生產成本。例如在泰國,1公斤雞肉的成本為22泰幣,但在中國卻只要19泰幣。該副總裁認為,若相關業者對雞肉出口不稍加留意,則泰國將可能無法再立足於世界市場上。政府應給予養雞業者在進口飼料上低稅率的優惠,以保雞隻出口業的繼續生存。在其他國家,如印尼,其農畜業發展遠落後於泰國,但在進口原料上卻是完全免稅的;巴西、中國與美國在這方面也是採折扣稅率或給予補償的方式,這些都是導致泰國的生產成本較他國為高的原因。

泰國禽肉輸出國別與數量

  1991

千噸

1992

千噸

1993

千噸

日本

歐盟

新加坡

香港

中國

科威特

沙烏地阿拉伯

其他

總計

137.31

14.65

4.51

4.45

2.38

0.14

0.13

0.59

164.15

83.64

8.93

2.75

2.71

1.45

0.08

0.08

0.36

100.00

145.51

16.10

4.20

5.13

2.32

0.46

0.29

0.77

174.78

83.25

9.21

2.40

2.93

1.33

0.26

0.17

0.44

100.00

123.98

15.72

5.16

5.15

3.38

1.17

0.23

1.07

155.88

79.53

10.09

3.32

3.30

2.17

0.75

0.15

0.69

100.00

資料來源:World Poultry

原料的極限

        就在泰國將要失去出口市場的同時,其國內消費量卻正在成長中,使得飼料用穀物的需求也在增長中;而在種植穀物的農地不可能再增加的此情況下,黃豆粉、玉米粉與魚粉等飼料原料,就有賴於大量的進口。如此一來,卻和政府對農民的保護政策,如配額限制、稅制障礙、處罰款等互相抵觸。此因已被認為是泰國家禽業目前與未來發展的障礙,尤其是對出口業而言。

        荷蘭駐泰國的農業顧問Cess Gravendaal也是持相同的看法。他以為,過度依賴進口原料將危以生產路部門,尤其是家禽工業。此外,因泰國位處熱帶地區,業者所面臨的問題也就較溫帶地區國家的業者多。例如,飼養天數較長,但屠體的重量卻較輕;以及熱季的雞隻大規模的死亡。

中國大陸急起直追        

        在氣候上,中國大陸並無像泰國的問題。Gravendaal並提及兩個幫助大陸肉雞業成長的要素:(a)市場導向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資於中國這個擴展中的市場;(b)高效率生產的利益配置政策。每年,中國政府投資120百萬美元於家禽業的發展上,且部份是用於雞隻出口業者上。他們可向政府免利息貸款來建立事業。

原料供應是主要問題

        預期在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的禽肉出口量將持續增加,尤其是日本市場。幾年前,大陸政府即訂下在1998年以前要達到150千噸的禽肉出口量的目標,而1995年的前九個月的出口量即已達到此數字了,但好景是否能持續呢?許多專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個成長中的家禽業須有品質良好的飼料。著名的中國農業經濟教授Lu Mai就擔心因都市化與工業化的農地變耕問題。大陸必須養活世界總人口的22%,但卻僅佔有世界農地中的7%,也難怪中國未來的糧食問題已成為世界上政客與農決策者中最熱門的討論議題。悲觀主義的觀察家甚至認為在幾年之後,中國大陸無法自給自足。

        雖然,其農業部長強調中國必須要能自給自足,但事實顯示,這個目標是難以達成的。在1993/94年,中國尚能出口八百萬噸的穀物與稻米,但一年後,卻得進口17.6百萬噸。美國世界觀察組織總裁Lester Brown認為,到2003年,中國得進口的穀物與稻米將超過世界所有市場所能提供的量。在過去三年間,中國人民平均所得增加40%,肉類與蛋的需求也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而有所增加,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飼料。

更多飼料穀物的需求

        直至最近,中國穀物產量才達其需求量,但在畜禽產品與其它具營養價值的食物供給方面,仍呈嚴重的不足。但從其有限的農地與多種作物種植系統來看,Gravendaal認為將農地僅用來種植飼料穀物根本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他不相信在未來十年中,呈雙倍成長的雛雞業還會再次締造輝煌的佳績。CP副總裁也同意此點。他認為中國禽業會繼續成長,但和世界其他地區強調禽業、飼料製造業及可能會對水平整合較有興趣。若非如此,他們可能會遭遇飼料供給的問題。因此,整合者必須率先能生產高產量的飼料。

新契機

        Gravendual表示未來幾年,中國將從雞肉的出口者轉變成糧食與農作物的進口者。從這點來看,泰國可能從中國的進口需求而獲利,使得泰國出口值的下滑只是暫時性的,但要重振市場與高出口量仍將面對極大的挑戰。不過,在亞洲消費者的需求及購買力都在增長的情況下,Thirayut認為,泰國當局應制定明確的農工業發展政策,並善用科技,而後,農畜業才可持續成長。目前,泰國禽業所面臨的問題包括無法延長儲存上架的時間以及低價值與低品質等問題。因此,從鄉村資源、效率、所得分配與成長的觀點來看,引進農工系統來獲取利益是必要的。再從土地、價格的觀點來看,我們不該再出售飼料作物,取而代之的是要生產附加價值高的產品,我們可以進口原料來生產進一步加工的產品。

        此外,我們應該透過水平與垂直整合的方式來發展再次加工業,並投資於相關事業以支援核心工業的發展。這些將有助於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因泰國的勞工技術足以生產高水準與高品質的產品。長久以來,日本一直是亞洲其他國家主要的出口市場,而未來,日本將愈來愈依賴低成本加工禽肉產品的進口,而中國與泰國正是日本此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如果中國不得不退出市場,則泰國便得到收復市場的佳機。Thirayut認為,和美國相較下,泰國具技術勞工與低工資的優勢,因此,就算是產品成本較高,仍有獲勝的機會。

96年10期p31.gif (9508 bytes)

飼料營養雜誌(p.28∼32)─國際家禽市場簡訊、九六年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