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鱒魚常見的疾病(XII)

營養性疾病

        台灣養殖鱒魚常見的疾病除了因為水質環境不良或病原感染所引起外,營養性疾病也是另一個常發生的疾病,營養性疾病除了造成生理代謝的異常外,也會影響到魚隻的抵抗力,易受細菌或原蟲等病原的侵犯,造成損失。

◎病因:

        1. 飼料營養成份不均衡,過少、過多或變質。

        2. 貯存環境高溫高溼或貯存太久。會造成維生素的破壞或脂肪的酸敗等。

        3. 投餌量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的大頭魚,常發生於過度擁擠,或水質不良長期限制餵食量時。

        4. 餵飼過量,魚隻過度肥胖,脂肪堆積。

◎症狀:

        營養性疾病的特徵為:(1)低死亡率。(2)消耗性病程。(3)飼料轉換率差,成長緩慢。(4)內臟病變,主發生於肝、腎、骨骼等。主要的病變有:

        1. 食慾減退。

        2. 成長緩慢。

        3. 貧血。

        4. 鰓腫脹,鰓板肥厚粘著。

        5. 眼球出血、白內障或凸出。

        6. 鰓、肌肉、內臟等易出血。

        7. 骨肌變形,脊椎側變或前彎。

        8. 肝腫脹,顏色變黃,或有土黃色斑駁狀。

        9. 腎腫脹。

◎診斷:

        營養性疾病的正確診斷較為困難,魚病發生時若有上述營養性疾病的特徵出現時,除了例行的病原檢查外,尚需考慮營養的問題,許多病變,往往因為各種營養上的缺失所造成,必需由飼料的品質與日常的飼養管理來檢討,找出可能發生的原因。

        台灣鱒魚常發生的營養性問題有:

        1. 大頭魚:常因為擁擠、投餌量不足,長期營養不良所造成,常併發爛鰭,爛尾病。

        2. 骨骼變形:常發生下顎脫垂脊椎側變或前彎,可能與鈣磷吸收障礙有關,維生素C,D等的不足或藥物的誤用皆有可能會造成。

        3. 脂肪肝:常發生於肥育期的成魚,多半肥胖,捕撈時易死亡,可能與飼料中的油脂過多或腐敗,或維生素不足尤其是維生素E缺乏等有關,也可能餵飼過多而引起。

        4. 白內障、眼球疾病:少發生,與維生素A或維生素C的不足有關。

        5. 成長緩慢:可能與各種維生素的不足有關。

◎治療:

        1. 改善日常的飼養管理,如避免擁擠,適量的投餌。

        2. 改善飼料的品質。

        3. 於飼料中再添加維生素或礦物質等,一般以添加綜合維生素與維生素C較常用。

        4. 若有其他病原的感染時,需配合藥物的治療。

◎預防:

        1. 注意飼料的品質。

        2. 注意飼料貯存的場所,避免高溫高溼。

        3. 使用新鮮的飼料,避免貯存過久。

        4. 加強飼養管理,依環境的水溫水質,與魚隻的成長狀況調整投餌量。

        5. 另外再添加維生素,預防維生素不足的發生。

        (全文完)

飼料營養雜誌(p.109∼111)─龍門水產、九七年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