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魚濫補嚴重     台灣被指是魚翅大國

        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指出,沙魚雖然是海洋中最凶猛的掠食動物,但人類濫捕沙魚的結果,已使得沙魚瀕臨絕種。

        該基金會的研究報告警告說,各國政府若再不監督和管制補殺沙魚,沙魚將迅速減少,可能會引起生態災難。

        研究員史康特指出:「沙魚是海洋世界肉食動物食物鏈的最上層,一旦絕種,自然平衡將被打亂,海洋生態環境可能毀滅。」

        報告說,每年沙魚被捕殺的確實數字不得而知,官方的統計數字大都比實際上低。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每年有三千萬到七千萬頭沙魚被捕。

        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已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捕沙的限額已大幅減少,法律並全面禁止捕殺部分種類的沙魚。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一九九四年全球捕了七十三萬零七百八十四噸沙魚。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印尼是最大的捕沙國,從一九八0年的四萬二千噸,增加到一九九四年的九萬二千九百噸。

        電影「大白鯊」把大白鯊塑造成可怕的殺手,在真實世界中正好相反。國際間公布一領瀕危物種調查報告,人類害怕的大白鯊已在人類宰殺下出現滅種危機。這份報告點名台灣是世界主要捕鯊國,且是全球最大的魚翅生產國。

        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發表歷經十八個月調查完成的「全球沙魚及其他軟骨魚類貿易概況報告」,報告中有關台灣的部分指出,過去十年台灣每年沙魚捕獲量介於三萬九千噸到七萬四千噸間,一九九三年的捕獲量占全球百分之七點二五。

        報告說,台灣利用的沙魚器官包括魚翅、魚肉、魚皮、內臟、軟骨、牙齒,但漁獲量雖大,除魚翅外,其他產製品在台灣售價不高,顯示沙魚仍是混獲魚種。正因是混獲魚種,台灣官方的漁業年報沒有沙魚的種別漁獲量和漁場資料,這些資料是訂定漁業管理政策的必備參考。

        報告說,香港是全球魚翅貿易中心,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的貿易也居全球前茅,如按產量計,台灣是全球最大的魚翅生產國之一,在一九八0年一九九六年間,平均年產量約一千噸,大部分供當地消費者食用。

        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駐台北代表斐馬克說,台灣擁有大批遠洋漁船船隊,也是重要的沙魚市場,未來國際社會可能要求台灣加入全球沙魚漁獲管理行列,台灣應預做準備,首先應做的是建立有效的沙魚漁獲資料蒐集系統,包括各類沙魚物種的捕獲量,以及漁民和產製品使用者的社經背景資料。

飼料營養雜誌(p.98)─編輯部、九七年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