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穀物供需與耕地面積

        1996年夏天,世界穀物供需情形緊繃,穀物價格飛漲是眾所週知的事實。世界主要穀物在庫率(在庫量÷總需要量)紛創197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如圖所示)1996/1997年穀物年度的稻米、小麥、粗粒穀物(含玉米、大麥、燕麥、高粱、黑麥等,其中玉米佔63~65%)等主要穀物在庫率均遠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訂安全水準之下(在庫率安全水準分別稻米17~18%、小麥23~26%、粗粒穀物17%)。與1972~1973穀物年度的糧食危機情形頗相類似。此次世界穀物供需情形緊繃的原因主要有二:(一)為世界最大穀物出口國的美國,因為天然災害所致不能充分供應穀物;(二)為人口佔世界22%、國土佔7%、稻米小麥產量均為世界最大,而小麥出口量亦多的中國大陸,由人民生活水準改善,肉食消費增加所致的飼料穀物需要急增,以及產地氣溫偏低乾旱所致歉收,不能滿足內部需要,轉而向外大舉搜購之因素(見第一表)。而1996年6月日本江藤隆司氏在該國「輸入糧食協議會會報」亦以「國際穀物價格之需給動向與展望」為題著文言及中國大陸已自1993/1994年穀物年度以前之玉米、稻米出口國,轉而為1994/1995年度以後之進口國。

97年3期P61.GIF (8392 bytes)

第1表. 中國大陸的穀物貿易

(單位:萬噸)

年度 輸入 輸出
小麥 玉米 稻米 小麥 玉米 稻米
1983/84

84/85

85/86

86/87

87/88

88/89

89/90

90/91

91/92

92/93

93/94

94/95

95/96

960

740

660

850

1500

1550

1300

950

1586

672

430

1024

1300

16

20

0

40

0

0

0

0

429

200

10

10

30

60

30

120

10

7

9

11

70

170

75

0

0

0

0

0

0

0

0

0

10

20

0

0

380

450

400

310

688

997

1262

1180

150

50

120

100

100

100

70

30

33

69

93

137

152

3

20

日本農水省國際企劃課依據美國農業部原始資料製作。

        順應此番世界穀物供需的緊繃態勢,美國的螺斯達•伯郎氏則推出頗富警世意味的專論,其名叫「到底誰要來飼養中國大陸」,確實相當轟動,世界的穀物供需問題,突然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伯郎氏強調,單就人口增加而所需要隨著增加的糧食而言,公元2030年時中國大陸則將發生2億7千萬噸的穀物不足問題,這一個數量約與1994年全世界穀物出口量相等,如再加上因經濟成長人民生活改進,肉食量增加,所需要增加的飼料穀物量來說,穀物不足額將達3億6千9百萬公噸。

        伯郎氏的警言,衝擊很廣,各方面的反應也很大。原因何在,因為中國大陸於公元2030年如所預言的大量進口穀物的話,則可衍生下述各項問題。

        第一,則國際穀物價格將劇漲,不但中國大陸自身,連世界整體經濟也將混亂,陷於飢餓中的開發中國家將遭受更大的困擾。

        第二,農產物將成為戰略性物資,於是可能將流行風尚的農業威權,並在國際政治社會中發威。例如1973年的糧食危機時,美國規範大豆出口,結果導致日本國內豆類加工品,如豆腐等大漲其價4.6倍,日本經濟因而起了很大混亂。對美國本身的影響也大,因為世界相關國家強烈採取自給體制措施,因此美國所受的經濟損失比越南戰爭所付的代價還大。近年來,由於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協議第12條明定不能任意禁止農產物的出口,美國當局可能不會再重蹈如上述不聰明的舉措。但如果,中國大陸屆時大量搜購國際穀物時(假設僅要5千萬公噸),則誰也不敢擔保,所謂的農業威權不會在具有穀物出口力量的國家,如美國、歐洲共同體(EU)、阿根廷、澳洲、加拿大等少數國家發揮其強大威力。果真,穀物被利用為戰略性物資在世界上活躍的話,則不但對中國大陸或日本,而是對世界大多數國家多有負面的影響。    

        第三,1993、1994年間,中國大陸曾經出口大量玉米,據說係出售庫糧以彌補貿易赤字之苦肉計;其國內並曾因此而穀價大漲,成為通貨膨脹之要因。1996年7月份日興調查中心投資月刊曾在挑動穀物行情的中國大陸一文中,指出在赤字財政的中國大陸,籌備巨資購買大量穀物,確有其調度上的困難。

        日本土屋圭造氏說,他於1996年夏往訪中國大陸,與當地農業關係者密切接觸,渠等都相當熟悉伯郎氏的主張,可見伯郎氏的主張對中國大陸農業關係者影響之大,也激發起中國大陸領導人對農業的關心。其中之一者,則中國大陸農業部副部長萬寶瑞氏。萬氏似代表中國大陸政府,對伯郎氏的論說提出反論。茲試彙萬氏論點概要,他說伯郎氏對國際糧食供需緊繃問題所提警告當值得重視,但仍有重大之誤會,以下是萬氏批判各點。

        第一,伯郎氏所指中國大陸由於工業化急速發展,穀物耕作地面積自1990年之9,080萬公頃減少至1994年之8,570萬公頃,每年平均減少126萬公頃,減幅達1.4%。此與其鄰近三個小國家在工業化最盛期的同項耕地面積減少情形頗相類似。大陸這個耕地面積減少傾向,將與其急速的經濟成長時間同樣持久,不會減緩。萬氏則批判說,伯郎氏僅計算到耕地面積的減少,卻未考慮到耕地增加的一面。如將耕地增減二項因素同時考量,則耕地面積減少情不會那麼巨大。

        第二,最近證實,利用人造衛星實測出來的耕地面積,實際上比公式統計者多約30%。因此,以公式統計為基礎計算出來的單位面積產量,推計應比實際單位產量多約20%。因此經技術改進的將來單位面積產量應該相當高。

        第三,中國大陸對所指之穀物不是問題,已訂有因應對策,俟這些對策實施,原來未調查到的隱蔽性耕地面積將一一浮現,耕地增加,加上技術進步的單位面積產量增大,要解決大陸因人口增加或生活水準改善所需配合增加的穀物增產問題,應無太大困難。

        萬氏的批判,尚稱適切合乎情理。

        第一,1996年大陸公布其耕面積統計資料,如第2表,其中1990~1994年間,因建設等原因,耕地確有減少,但年平均亦僅有62.7萬公頃,但由於開墾或改良而增加的耕地卻達年平均50.2萬公頃,二相抵銷僅純減約12.5萬公頃,並無伯郎氏推估的126萬公頃之多,最多亦僅約其十分之一。

        第二,對耕地面積或單位面積有過小統計誤差乙節,可拿日本的經驗做為參考。日本的農業調查統計,其可靠性可稱得上是世界第一,但仍確有誤差,誤差發生的原因是農民為逃稅或隱私關係,將耕地面積或收穫量以多報少的關係。同樣情形,該誤差也可能在中國大陸發生。

        基於此,對萬氏的批判,給予尚稱適切合乎情理的評語,應可容認。

第2表. 中國大陸耕地面積的增減

單位:萬公頃

  年末耕地面積 年內減少面積 增加耕地 純減的耕地面積
1978

79

1980

81

82

83

84

1985

86

87

88

89

1990

91

92

93

94

9939

9949.8

9930.5

9903.7

9860.6

9836

9758.4

9684.6

9623

9588.9

9572.2

9565.6

9567.3

9365.4

9342.6

9510.1

9491

80.1

93.4

94.1

102.3

86.3

76.8

158.3

159.8

110.8

81.8

64.5

61.8

46.7

48.8

73.9

73.2

70.9

 

104.3

74.8

75.5

43.2

52.2

107.7

59.1

49.2

47.6

47.8

45.2

48.4

46.9

57.1

40.8

57.7

 

+10.9

-19.3

-26.8

-43.1

-26.6

-50.6

-100.7

-61.6

-34.1

-16.7

-6.6

+1.7

-1.9

-22.8

-32.4

-19.1

出處:日中經濟調查協會「1995年的中共經濟」1996年

        (農情專訊No.169)

飼料營養雜誌(p.59∼63)─省農林廳、九七年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