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投資環境和投資注意事項

一、最具活力的新興古城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景色秀麗,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週程,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特色和風貌,被世人公認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工藝之市、園林之城、文物之邦,素有"天堂"之稱。隨著唐代鑒真和尚最後一次東渡日本從今張家港啟航,明代鄭和六次下西洋從今太倉港出發,使蘇州逐步走向了世界。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蘇州更是以一個全新開放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包括所轄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吳縣六個縣級市在內的蘇州市,1995年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僅居於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之後而名列前茅。正如台灣《中國通》雜誌報導所說的,現在的蘇州是一個"最具活力的新興古城"。

        "古城",我們在蘇州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物證,發現了五、六千年前先民進行農耕和漁牧的蹤跡,還發現了大量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到了2500年前,春秋吳國在蘇州建城後,不僅使蘇州成為當今全境歷經滄桑,仍保持原來城址、規模與布局的最古老的城市,而且在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記─《吳地記》中留下了"匠門(今蘇州相門)外沙里中,城東五里有豬墳,是吳王畜豬之所"的文字。在以後的歲月中,老祖宗為我們這塊寶地留下了諸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無數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正因為有了這些"古"的一面,再加上擁有80%水面的太湖自然之美,使蘇州成為中國大陸四大風景旅遊城市之一。

        "新興",蘇州在歷史上是一個以耕作見長、以手工業為主的消費城市,至七十年代末,才初步建成了以輕紡工業、機械、電子、化工醫藥等為代表的工業體系。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蘇州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階段,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了24倍,17年間平均每年增長21.7%。現在蘇州已成為以高新技術、機械、電子、精細化工等產業為龍頭、產業結構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

        "最具活力",依靠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蘇州人聰明、勤奮的素質,在轄區8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滬寧高速公路和三條國道自上海穿過蘇州向內地幅射,張家港、常熟港、太倉港正在成為蘇州連接世界各地的窗口,東有中國和新加坡合作開發的規劃為70平方公里的蘇州工業園區,西有規劃為52平方公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州新區),中有古城區的"一體兩翼"蘇州城市新框架已基本形成,同時,全市還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都已具有一定規模,現在這些開發區利用的外資占到了全市的86%。大量利用外資後,目前已使蘇州30%的工業產品出口,40%的工業企業是合資企業,50%的新增投入來自於外資。蘇州的開發型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中最有生氣、最有活力的部份。在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農村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鎮鎮通程控電話,90%以上的農戶住上了樓房,人均居住面積達50平方米。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巴蘇州建設成為區域性的加工製造業中心、商品物資集散中心和旅遊度假中心的奮鬥目標。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蘇州確實是"最具活力"的新興城市。

二、海內外投資者的青睞之地

        海內外投資者普遍看好蘇州的投資環境,紛紛前來投資。全市已累計批淮三資企業近7000家,協議利用外資205億美元,實際到帳戶外資83億美元。世界排名前500大跨國公司中已有48家在蘇州投資落戶,其中前100強中有25家。全市外資企業平均項目合同外資去年為63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達到了750萬美元,工業園區達3100萬美元,新區也在1000萬美元以上。蘇州市協議利用外匯總額在全國各大中城中名列第二,僅次於上海。

        與外商青睞蘇州一樣,台也非常看好蘇州。目前已批准台資企業1800多家,協議台資50多億美元。1992年開始每年協議利用台資都在10億美元左右,項目平均利用台資由1992年的207萬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85萬美元,台灣百大民營企業中有20多家也在蘇州辦了40多家企業。

        蘇州市之所以能在近年中成為中國大陸發展最快、也是海外投資者特別青睞的城市,有其特殊的原因:

        在客觀上,首先是交通便捷,地理優勢明顯。蘇州與中國最大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毗鄰,蘇州市心至上海虹橋機場的專用公路只有90公理,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境內有三個對外開放的長江內河港口,便於開展進出口貿易,公路、鐵路和內河航運四通八達,便於向內地輻射。其次是人員素質較高,蘇州歷來十分重視教育,是人文薈萃之地和中國大陸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僅清代蘇州就出了26名狀元,占全國的五分之一,蘇州人從總體上說文化程度較高,比較聰明。正如宏基電腦的一位朋友說的,蘇州刺繡在中國大陸四大名繡中名列榜首,在世界上久負盛名,足見蘇州人心靈手巧。因此他們把具有精細工藝的電腦業辦到了蘇州。    

        在主觀上,首先是蘇州人具有較早的開放意識,遠至明代的鄭和下西洋,近至當今的開放型經濟,從市長到農民,對外向型經濟情有獨鍾。其次是蘇州對投資者以誠相待,盡力為三資企業服務,特別十分注意保護台商的合法權益,保護台商的安全。正如台商所說,在蘇州辦廠,當地政府服務得好,為台商著想,我們有安全感,如果要說有什麼不足之處,就是到蘇州投資晚了幾年,否則可以早幾年賺錢。再有,我們在能源、交通、通訊等方面都作了大量投入,使投資的硬體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富有發展潛力的養豬事業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蘇州農村普遍實行了"以工補農"措施,使農業生產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並逐步走上了規模經營的軌道。以養豬業為例,以前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已經被規模養殖、基地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形式所取代。1995年,全市國家和集體已建成年產千頭以上豬場300多個,出欄肉豬53萬多頭。另有年產50頭以上肉豬的養豬專業戶2800多個,出欄肉豬44萬頭。上述兩項生產的肉豬共98萬多頭,占了當年全市肉豬出欄量的58%。但蘇州市毛豬自給率只占社會消費量的70%,而且零星養豬因農民住宅呈城市化趨勢和個體養豬比較效益較差而缺乏積極性,導致肉豬生產總量呈減少趨勢,全市毛豬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規模養豬成了保障市場供應的唯一出路,也是政府積極扶植的"菜藍子工程"的重要環節。

        為此,蘇州市有關部門作出了規劃,今後幾年內要實現兩個70%的目標:確保豬肉市場的70%靠自給,即肉豬年出欄量要達170萬頭,規模養豬生產占全出欄量的70%,即110萬頭。為實現這個目標,蘇州市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推行"五自"方針,鞏固提高毛豬規模經營。即在規模養豬中推行自繁、自養、自配料、自宰、自銷的辦法。這個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昆山市種豬場自繁自養太湖豬三元雜交,飼料報酬為3.6:1,同時開展自宰自銷減少成本支出,去年職工人均收入8000元,比1993年翻了一番多。張家港市一專業戶採取"五自"方式後,去年上市肉豬1000多頭,全年盈利10萬元以上。二是堅持科學飼養和管理,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實行工廠化流水線養豬生產工藝,使豬場的飼養量、母豬的生產利用率和種豬質量有了較大幅度提高,現在全市的母豬年產胎次2.2胎以上,年提供商品豬達26頭以上。有的採取科學餵養辦法,每長一公斤毛豬飼料成本降到了6.4元之內。三是加強品種改良,建立良繁體系。蘇州地區普遍飼養的太湖豬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肌纖維細嫩、肉質鮮美的優點,是商品豬生產的優秀雜交親本品種之一,但太湖豬胴體中脂肪較多,不能適應當今消費者追求瘦肉率高、出肉率高的需要。因此,券州有關科研部門近幾年來大力發展以太湖豬為母本的三元雜交豬。這種豬體型好、瘦肉率高在市場上深受歡迎。蘇州市採取了上述措施後,對穩定毛豬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從總體上看離實現兩個70%的目標還相距甚遠。因此,我們十分歡迎台灣的朋友與我們一起加快發展養豬事業,前來大展鴻圖。

四、養豬投資的注意事項

        蘇州地處全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未來大上海市圈和滬寧城市帶的中心。這就意味著蘇州在具備優越的投資環境、政府對養豬採取鼓勵政策、豬種品質優良等優勢條件下,還具有區域內部和外部的巨大豬肉消費市場,而且由於肉價相對較高,交通運輸方便,儲存期短而使養豬的利潤回報率相對也較高。因此,規模養豬對於投資者來說還是有利可圖的選擇。但在投資時,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一)尋覓理想合作伙伴

        對於投資者來說,無論是辦合資,還是獨資企業,均離不開企業所在地的合作,特別是與當地領導者的合作。對於養豬投資的合作者來說,我們認為他不僅應該懂得養豬對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性,能鑽研養豬技術,會科學管理,而且應該具有開闊的思路,善於向生產和銷售兩頭延伸,組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如將種豬繁育、飼料生產、豬肉加工、皮革加工、有機肥料生產,以及保鮮肉和其他肉製品等企業聯合起來,以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

(二)十分注意環境保護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往往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利益,不顧環境污染給人類的生存和生態發展帶來的嚴重危害。各級政府最近紛紛限期取締和關閉了一大批嚴重污染企業。我們蘇州所屬的昆山市是吸引台資最多的縣級市,經濟發展速度在中國大陸名列前茅,他們提出"即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堅持開發建設和保護環境並重,不僅投入大量資金對一大批老污染企業進行限期治理,而且在吸引外資中,堅持環境保護首先審查的一票否決制度,勸阻和拒批了近百個嚴重污染項目。因此,在對養豬投資項目進行評估的同時,應對豬場糞水污染的治理或綜合利用作出綜合評估,提出具體的措施。同時,環境保護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為了避免養豬場建成後因環保問題帶來麻煩,在項目的審報之前要按規定程序做好環保報告。

(三)合理批租利用土地

        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地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中國大陸人口多,耕地資源相對不足。從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以及當代人口子孫後代的生存發展出發,國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根據國家頒布的《土地保護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各級政府把耕地分為永久保護和規定保護期的兩類基本農田,並嚴格規定了土地使用審批權限,加強了土地執法監督。因此,我們要提醒來投資興業的台灣朋友,要十分注意合理批租和利用土地,以避免徵而不用,多徵少用的現象發生。

        (第一屆海峽兩岸養豬研討會)

飼料營養雜誌(p.90∼95)─程漢明、九七年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