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四十年來台灣豬隻

育種工作、研究與推動情況

一、前言

        養豬產業為台灣農業中之重要產業,依台灣農業年報1995年資料顯示,養豬產值達新台幣889億元,佔農業生產總值之21.65%,佔畜牧生產總值之63.06%,年屠宰頭數高達1416萬頭,其中40%外銷日本。豬肉為本省國民膳食中肉類的主要來源,1955年每人每年平均豬肉消費量為9.83公斤,逐年升高,1975年為19.15公斤,1995年為40.6公斤。由於本省養豬產業之快速發展,豬隻品種改良結果,本省種豬於近年來外銷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之頭數亦逐年增加。

        由於豬隻生產為一生物性的過程,生產者在生產決策與價格間之反應具有一定時間落遲性,毛豬市場呈現明顯之價格與數量之循環變動。因本省豬肉外銷過份依賴日本市場,國際貿易競爭及非關稅貿易障礙等因素,致使毛豬生產面臨相當程度之不確定性,又對環保所需付出之社會成本增加,農村勞力的短缺而使產業朝向自動化與機械化生產,形成生產成本的提高。

        本省豬種改良之推廣工作,由政府有關機構的創導與大力支持,設立中央檢定站,國家核心豬場,並進行種豬登錄與豬場評鑑及場內檢定工作,人工授精的推展以及學術單位的研究及成果推廣,促進本省豬隻生產性能,為使本省養豬事業永續經營,必須加強豬隻育種改良之研究與推廣工作,以期降低豬隻生產成本,增進養豬業者的生產效益。

二、豬隻育種與品種改良

(一)本地種豬與引進西洋種豬

        台灣的豬種可分為本地種與西洋種及雜交種。本地種有桃園種、美濃度、頂濃溪種及小耳種等,因本地種豬體型小、皮膚厚、多呈皺襞、骨粗頭大、畸臉、凹背、腹部下氧、生長慢、但產仔數多,因此,亟須引進優良品種予以改良。最早引進西洋種豬為1897年,由農業試驗場從日本購進盤克夏(B)種豬,供為試驗繁殖與本地種豬作雜交之用,1901年直接由英國進口約克夏(Y)種豬,均為改良本地種豬之良好品種。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故,1945年全省純種盤克夏豬僅剩271頭,品種無法更新,發生近親繁殖,變成品種較差之品種,逐漸被淘汰。至民國52年(1963年)政府推行「綜合性改良養豬計畫」,陸續輸入藍瑞斯(L)、杜洛克(D)、漢布夏(H)、明尼蘇達二號(M)、比利華(P)等之洋種豬,並進行品種雜交,縮短飼養期間,改進豬肉品質。民國61年(1972)開始創設「農漁牧綜合經營養豬專業區」,推廣洋三品種LYD雜交豬,加以使用配合飼料等科技,使得仔豬飼養至90公斤時,已縮短為6~7個月,大規模養豬場亦於此一時期,開始紛紛設立。自1983至1995年本省向國外進口種豬達10819頭,以監瑞斯、約克夏、杜洛克三種豬種為最多,促使本省肉豬生長性能及屠體品質大幅提升,但是繁殖性能則有下降之趨勢。

(二)品種與品系之選育

        本省種豬改良與推廣體系之確立,對於優良種豬選拔效果與加速改進肉豬之性能甚為重要。各品種豬各具有其特性,本省目前以藍瑞斯及約克夏品種作為母系之用,主要其繁殖性能與生長性能良好,而肉豬生產之終端公豬則使用杜洛克品種或漢布夏品種,主要用其屠體性能,故確立之公系或母系在雜交組合上可使生產效率提高,同時選定公系和母系品種在育種時可專注於其特性上之加強改良,目前台糖公司在藍瑞斯建立隻日增重品系和繁殖品系,在約克夏則以建立繁殖品系,在約克夏則以建立繁殖品系,在杜洛克則建立屠體品系,並以L:Y=75:25之LYC配杜洛克,形成L:Y:D=37.5:12.5:50之組合方式生產三品種雜交肉豬,可獲得較高之雜交優勢來提高繁殖能力,且杜洛克血統佔50%,屠體性狀的遺傳率高,對肉豬屠體性能改良相當有利。表1列出台灣不同品種公母豬配種組合繁殖性能之比較。另由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利用本地種豬配杜洛克公豬,育成台灣黑豬,提高豬隻繁殖效率,另由台灣大學畜產系利用蘭嶼迷你豬配藍瑞斯公豬,育成李宋豬作為試驗研究之用。

(三)豬隻人工授精與胚移置

        在豬隻品種改良成果之另一具體表現,即係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台灣豬隻人工授精技術於民國39年(1950)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之前身西部種畜場開始試驗研究。當初僅作種公豬之採精訓練及母豬授精觀察比較,此後陸續辦理民間之示範工作,成效良好,自民國47年(1958)7月在台灣大學舉辦家畜禽人工授精講習班,聘請日籍專家山根博士主講,此後又有西川博士、丹羽博士及美籍專家Carperter先後來台訓練技術人員。民國45年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設立家畜人工授精中心,專司試驗研究與訓練工作,使得人工授精使用率自46年之1.37%擴展到56年之39.01%,全省設人工授精站達144站,至民國62至63年因受飼料原料漲價及養豬不景氣之影響,豬飼養頭數驟減,本省各地人工授精站之營運受影響。政府於64年12月配合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種豬性能檢定中心之成立,由畜試所辦理人工授精服務網計畫,向種豬性能檢定站購買優良種公豬採取精液,供應各公民營人工授精站所需之精液,以充分利用優良種公豬,加強豬隻品種改良。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種公豬精液供應中心進行冷凍精液之製作與推廣,使優良種公豬得以擴大基因之傳播,並且引進國外之冷凍液來供應國內種豬業者使用。又由於科技發展以發情同期化及超級排卵,配合人工授精使優良種公豬與種母豬之受精卵形成胚後,洗出再作胚移置或作冷凍胚以供日後之應用,此些技術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台灣大學及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之專家作進一步研究與推廣工作。

表1. 台灣不同品種公、母豬配種組合繁殖性能比較

品種組合 胎數 平均窩仔數 平均活仔數 平均死仔數 平均離乳頭數 育成率(%) 育成率(%)
L─L

D─D

B─B

185

86

66

9.92

9.72

11.36

9.02

8.16

9.26

0.89

1.53

*2.11

7.82

6.86

7.45

88.5

85.5

80.6

81.0

73.2

66.9

L─Y

L─D

L─B

Y─L

B─D

440

2377

60

43

27

10.80

10.41

10.53

*12.26

9.81

9.44

9.50

8.88

9.79

8.63

1.35

0.93

1.65

*2.47

1.19

7.70

8.28

7.47

8.22

7.74

83.5

88.4

85.3

83.1

90.6

73.9

81.1

73.1

71.2

77.8

LY─D 954 10.65 9.62 1.03 *8.50 *89.6 *82.0
LD─Y

YL─D

99

61

*11.17

10.61

9.93

9.33

1.24

1.28

7.30

*8.46

74.9

*90.1

67.1

80.3

LYL─D 31 10.77 9.84 0.94 *8.47 *87.1 80.2
平均 5722 10.49 9.43 1.07 8.10 85.9 77.2

a. 育成率1=離乳頭數/平均活仔數:育成率2=離乳頭數/平均窩仔數

b. 甘明宗(1994,服務團第三團八十三年度工作報告)

四、種豬登錄與性能檢定

(一)種豬登錄

        血統登錄為建立完整系譜之開始,於民國64年5月1日中華民國養豬協會訂定種豬登錄辦法及實施細則,由台大宋永義教授執行全省種豬登錄工作,辦理種豬登錄,繁殖能力登錄,仔豬登記,以及種豬產肉能力登錄。種豬繁殖能力登錄以其產仔檢定來考核,檢定其生產頭數,三週齡窩重、育成率與整齊度。一般繁殖能力為遺傳率偏低之性狀,且繁殖能力為個體檢定,挌其育種價也偏低,故乃需以後代檢定來證明其能力。種豬產肉能力登錄為種豬性能登錄之首要,新公豬通過中央檢定站檢定合格,並通過種豬登錄審查員之外貌審查合格者可得種豬登錄與種豬產肉能力登錄。中央檢定站為個體之直接檢定,累積新公豬產肉能力登錄後,依其血統系譜行使後裔檢定,因此使大公豬與種母豬均有產肉能力登錄之機會。這些後代檢定之間接選拔均需用大型電腦在大量登錄資料中找尋歸宗系譜之血緣關係,至1995年種豬登錄累計達116736頭。

(二)性能檢定

1. 中央檢定

        民國64年經米明璧博士籌劃,參考美國中西部各州的檢定辦法,在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設立中央檢定站,提供全省種公豬互相比較其生長性能的場所。擬當種用之公豬從體重達30公斤開始檢定,使用相同飼料與相同之環境與管理,記錄飼料用量及稱體重,達110公斤時結束檢定,並測背脂厚度,將資料收集後輸入電腦,把隻日增重、背脂厚度及飼料換肉率三種經濟性狀計算指數,目前使用之指數公式如下:

        藍瑞斯與約克夏:

        I=100+130(DG-DG)-40(FE-FE)-40(BF-BF)

        杜洛克:

        I=100+60(DG-DG)-40(FE-FE)-45(BF-BF)

        上式中DG、FE及BF分別是平均隻日增重、飼料效率及背脂厚度。表2列出中央檢定站此站之檢定成績。

表2. 中央檢定站北站北站之檢定成績

品種 年度 隻日增重(公斤) 飼料效率 修正100公斤背脂厚度(公分) 達110公斤體重日齡(日)
藍瑞斯

 

 

72

81

84

0.84

0.91

0.89

2.85

2.41

2.33

2.22

1.38

1.32

183

167

167

約克夏

 

 

72

81

84

0.85

0.89

0.89

2.76

2.44

2.35

2.20

1.48

1.45

184

172

169

杜洛克

 

 

72

81

84

0.89

0.89

0.85

2.66

2.44

2.40

2.20

1.55

1.39

177

172

174

        雖然中央檢定站提供育種者一個場間比較的場所,但限於設備不足、檢定頭數偏低、且豬隻來自不同畜群,疾病感染危險增加,又缺乏繁殖性能之測定此為其缺點。

2. 場內檢定

        在農發會的支持下,民國67年10月由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開始策劃進行場內檢定之推廣服務工作,經過一段時間之人員訓練,於69年1月開始由技術人員定期巡迴至各場服務,測定背脂厚度,因各場豬飼料餵量無法收集,指數的計算是依據日增重及背脂厚度兩個性狀計算:

        I=100+1800(DG-DG)-50(BF-BF)

        表3列出台灣種豬場內檢定性能的改變情形。

表3. 台灣種豬性能的改變情形(場內檢定)

平均 L Y D
隻日增重 背脂厚度 隻日增重 背脂厚度 隻日增重 背脂厚度 隻日增重 背脂厚度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0.53

0.52

0.52

0.53

0.53

0.54

0.53

0.53

0.54

0.56

2.00

1.84

1.75

1.70

1.52

1.42

1.32

1.30

1.30

1.34

0.52

0.52

0.51

0.55

0.55

0.56

0.57

0.56

0.58

0.59

2.03

1.81

1.60

1.50

1.33

1.21

1.13

1.09

1.14

1.19

0.55

0.52

0.53

0.53

0.53

0.55

0.53

0.53

0.53

0.53

2.05

1.92

1.82

1.77

1.65

1.49

1.38

1.35

1.38

1.45

0.55

0.57

0.53

0.55

0.54

0.54

0.54

0.53

0.54

0.54

2.01

1.90

1.88

1.83

1.71

1.60

1.51

1.44

1.43

1.43

a每年平均檢定數量15,000以上

五、國家核心豬場與種豬場評鑑

(一)國家核心豬場

        國家核心豬場成立之宗旨為建立本省種豬供應體系(如圖1),輔導農民養豬,提高整體養豬生產效率。國家核心豬場為當時台大教授,現任農委會畜牧處池雙慶博士提出構想全力規劃而成,自民國65年起南北兩場國家核心豬場開始營運,北場設於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南場設於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國家核心豬場制度為世界首創,其改良種豬之方法為前三年以引種為主,中間五年以引種和選拔並重,最後乃將以場內選拔為主,其下游建立的種豬供應體系,則是利用雜交的優點去生產肉豬,此完全符合引種、雜交及選拔的育種原理。國家核心豬場的工作乃集中中央檢定站前2%之優良種公豬,致力改良並推廣至一般廣大農民,並配合下游二品種女豬繁殖戶,以加速擴大農民分享種豬改良之成果。國家核心種豬場除了一般性的繁殖與檢定之外,亦進行部份試驗工作,如自行繁衍二、三品種豬隻,以測定其生長、繁殖與屠體性能;豬隻選拔指數應用效果評估;豬隻體型主觀評估方法的遺傳能力與可行性,分析母豬繁殖性能季節性的之變化,影響豬隻生長性能之重要環境因子,抗緊迫豬群選育試驗等。

圖一、台灣省種豬供應體系

97年5期p44.GIF (13334 bytes)

(二)種豬場評鑑

        種豬場評鑑每年由省政府農林廳主辦,以評年度內各該品種豬通過性能檢定及繁殖能力登錄,考核其育種改良之貢獻,並就其配合政府政策,改善污水處理情形及疾病防治等現場之全部審查,經由政府、試驗研究機構與專家等組成之評鑑委員會,於年度內參加豬場評鑑之成績,在各該品種內之前三分之一場為特等,次優之三分之一場為甲等豬場。此等得獎豬場在各該地區必須貢獻於種豬改良。

六、種源保存與生物技術在豬育種上之應用

(一)種原保存

        種原庫的建立是各國農業單位全力進行研究開發之工作,而本省畜產種原保存及利用是畜產研究的整體工作之一,且為國家級計畫,其全程目標為建立家畜禽種原保存與利用資訊中心。種原保存工作目前由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執行相關工作,研究保種家畜禽族群遺傳資訊之鑑定利用,桃園種豬保種工作與建立其基本經濟性狀資料及進行繁殖與生長性能調查。小耳種豬與李宋迷你豬之保種分別於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台東種畜繁殖場以及台灣大學畜產系進行。

(二)生物技術在豬育種上之應用

        將牛生長素基因轉殖豬之成功,鼓舞國內學者應用生物技術在豬育種上之研究,目前利用豬精子當作載體攜帶外源DNA片段進入卵子之研究,以及利用豬進行抗病性之研究與緊迫敏感基因之篩選等,對豬隻育種及養豬事業之發展將有所助益。

七、結論

        本省養豬產業在過去四十多年來快速發展,此過程中豬育種工作扮演重要角色,使養豬業者有優良遺傳性能之種豬,在良好之種豬檢定與登錄制度下,不斷進行遺傳改進,提高養豬生產效益。在經濟國際化與自由化之政策下,面臨市場開放之競爭壓力,今後更須加強豬隻育種工作與生物科技在豬隻育種上之研究發展,以因應未來需要,使得本省養豬事業永續發展。

        (第一屆海峽兩岸養豬研討會)

飼料營養雜誌(p.37∼45)─張直、九七年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