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孵化後3~6及6~8週期間

肉雞之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

摘要

        作四項試驗,以確定孵化後,在3~6及6~8週期間,商業性肉雞(Ross×Hubbard)之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3~6週齡肉雞之缺乏羥丁胺酸之玉米─花生粉基本飼料(3,200 MEn/kg),含有20%CP及0.50%羥丁胺酸,給與6~8週齡肉雞的基本飼料,含有18.3%CP及0.50%羥丁胺酸。利用去盲腸之公雞真正消化率估計,顯示在此兩基本飼料,羥丁胺酸有81%可消化。因此,此兩飼料含有0.40%可消化之羥丁胺酸。給與有過量羥丁胺酸輔助之玉米─花生粉基本飼料之雞,其成長率及飼料效率,等於給與20%CP,甲硫胺酸補強之玉米─黃豆粉飼料之雞。在此兩雞齡群雞,分級劑量之羥丁胺酸,在增重及飼料效率,產生顯著之反應(P<0.05)。在3~6週齡,以0.61%可消化羥丁胺酸,獲得最大之飼料效率,在6~8週齡雞,是在0.52%可消化羥丁胺酸,獲得最大飼料效率。對消耗玉米─黃豆粉飼料雞,推測對總需求量,這些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羥丁胺酸消化率=87%),導致在孵化後3~6及6~8週期間,個別0.70及0.60%估計。這些估計較低於NRC(1994)之估計,但與得自理想蛋白質計算之估計,接近一致,即對3~8週齡雞,羥丁胺酸需求量將是離胺酸需求量之70%。

一、前言

        成長肉雞自孵化後3~8週,消耗之飼料,較多於首3週期間(NRC 1994)。因此,明顯的,當肉雞日齡及重量增進時,不應過多或過低飼料營養。

        在對肉雞,減低CP之穀類─黃豆粉飼料中,羥丁胺酸為在甲硫胺酸及離胺酸後,第三限制胺基酸(Han. 1992;Fernandez. 1994)。曾廣泛評價過3~6週齡肉雞之離胺酸及含硫胺基酸之需求量(Jensen. 1989;Han及Baker. 1994;Schutte及Pack. 1995;Baker. 1996),但對超過3週齡雞之羥丁胺酸需求量,很少訊息。

        對在孵化後21~42日齡期間,肉雞之最大飼料效率,Penz(1991)有估計飼料之0.68%之羥丁胺酸需求量。較最近,Thomas(1995)表示,對孵化後35~43日齡雞,羥丁胺酸需求量為飼料之0.56%。因雞齡之變異及飼料CP及ME水準之差異,難解說這些研究。缺乏羥丁胺酸消化率訊息,也使解說困難。

        此地所報告之研究目的,(1)為樹立對在3~6週齡商業性肉雞成長期,正確之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2)為獲得在6~8週成長期間,對肉雞之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之初步證據,(3)為利用此產生之訊息,估計給與傳統之玉米─黃豆粉飼料肉雞之總羥丁胺酸需求量。

二、原料及方法

1. 基本飼料

        配製玉米─落花生粉飼料,使所有養分適合或超過NRC(1994)所推薦之需求量,但在孵化後在3~6及6~8週間之肉雞除外(表1)。分析此基本飼料之CP(AOAC,1980)及離胺酸,後者在1N大氣壓下,24小時酸水解後,藉離子交換層析法分析(Spacman. 1958)。利用同批之組成分混合飼料,用於涉及3~6週齡雞之所有研究(試驗1,2及3)。在涉及6~8週齡雞之肉雞試驗,利用不同批之機械抽出之落花生粉(試驗4)。

表1. 缺乏羥丁胺酸之玉米─花生粉基本飼料之%組成

組成分 飼料1

(3~6週)

飼料2

(6~8週)

 

玉米(8.2% CP)

花生粉Ⅰ(44.4% CP)

花生粉Ⅱ(46.0% CP)

黃豆油

磷酸氫鈣

石灰石

微量礦物質預混物(3)

食鹽

維生素預混物

氯化膽(60%)

Flavomycin預混物(4)

麩胺酸:甘胺酸(2:1)

l─離胺酸,Hcl

Dl─甲硫胺酸

l─纈胺酸

l─色胺酸

l─精胺酸

l─異白胺酸

玉米澱粉

60.63

21.12

6.67

2.00

1.40

0.15

0.40

0.20

0.10

0.05

5.00

0.77

0.29

0.26

0.05

0.19

0.29

至100.00

63.22

22.02

6.67

2.00

1.40

0.15

0.40

0.20

0.10

0.05

1.50

0.77

0.29

0.26

0.05

0.19

0.29

至100.00

(1)藉分析,此飼料含有20.0%CP及0.50%C羥丁胺酸;藉計算,此飼料含有3,200 Kcal MEn/kg,真正可消化計估顯示此基本飼料含有0.40%可消化羥丁胺酸。

(2)藉分析,此飼料含有18.3%CP及0.50%羥丁胺酸;藉計算,此飼料含有3,200 Kcal MEn/kg,真正可消化計估顯示此基本飼料含有0.40%可消化羥丁胺酸。

(3)Han及Baker(1993)。

(4)每kg飼料供給2.2mg Flavomycin。

        對於3~6(20%CP)及6~8(18.3%CP)週成長試驗之基本飼料,含有3,200 Kcal MEn/kg(計算),及0.50%總羥丁胺酸(分析)。利用一2:1(重量/重量)比之麩胺酸及甘胺酸,以適合每一種飼料之CP水準部份。利用這以獲得較低水準之飼料羥丁胺酸,同時,仍達到典型給與研究齡群肉雞之CP水準。以飼料級L─羥丁胺酸(98.5%),添加羥丁胺酸於基本飼料。假設所輔助之L─羥丁胺酸活性之生物有效性,為100%(Chung及Baker. 1992),以犧牲玉米澱粉,添加羥丁胺酸於基本飼料。利用去盲腸之成公雞,測定此兩基本飼料之真羥丁胺酸消化率(Han及Parsons,1990),5隻公雞內嗉囊插管給與30g之每一種飼料,另5隻公雞則用作去飼料之對照雞。

2. 基本飼料之效能(試驗1)

        試驗1之目的是,確定對羥丁胺酸之反應範圍,並評價完全強化之20%CP玉米─落花生粉基本飼料,是否將產生效能水準,等於20%CP,甲硫胺酸強化之玉米─黃豆粉飼料。源自新漢布夏公雞與哥倫比亞母雞配對成之公雞,孵化後至23日齡,給與一標準之23%CP甲硫胺酸加強之玉米─黃豆粉飼料(3,200 MEn/kg)。在孵化後第24日,隨著12小時期間之飼料撤除,供試雞個別稱重,帶羽環,並在保證每一欄將有幾乎同樣平均初體重及重量範圍之方式,分配試驗處理及育雛器欄。供試雞飼養於溫控建築物中,有可昇高鐵絲網地板之成長─育成育雛器。飼料處理包括每欄4隻之四欄,任供飲水及飼料,並維持24小時之光照。在14天試驗期間(孵化後第24日至38日)。

3. 孵化後3週至6週齡雞之羥丁胺酸需求量(試驗2)

        以同一增量之L─羥丁胺酸,強化20%CP玉米─落花生粉基本飼料,使獲得0.40,0.46,0.52,0.58,0.64及0.70%之可消化羥丁胺酸水準。假設在20%CP玉米─黃豆粉飼料中,羥丁胺酸消化率值87%(NRC 1994),含最高羥丁胺酸劑量之此飼料之總羥丁胺酸水準,約等於0.80%總羥丁胺酸劑量,遠在對3~6週齡雞之NRC(1994)羥丁胺酸需求量估計之0.74%之上。因此,選取此水準代表成長曲線之兩直線及尖峰區。

        以如試驗1所述之同樣方式,分配每群4隻,四重複群之Ross×Hubbard公雞,於6種飼料處理之每一種,自孵化後24~38日,給與試驗飼料。

4. 羥丁胺酸需求量確認研究(試驗3)

        利用每欄4隻,四重複群之Ross×Hubbard公雞,確認在試驗2樹立之需求量估計。利用同一批之組成物,以L─羥丁胺酸輔助用於試驗2之此20%CP基本飼料,使獲得0.62,0.64及0.66%之可消化羥丁胺酸水準。舍管及處理分配同於試驗1。在11天試驗期之結束(孵化後第28日~39日),測定體重及飼料消耗。

5. 孵化後第6週至8週齡雞之羥丁胺酸需求量(試驗4)

        以如試驗1所述之同樣方式,分配每群4隻,四重複群之Ross×Hubbard公雞,於5種飼料處理之一,環境及管理方法也同樣。供試雞給與先前曾顯示羥丁胺酸缺乏,並當添加適當之羥丁胺酸時,支持最大成長之18.3%CP,羥丁胺酸缺乏基本飼料(表1)。以等增量添加L─羥丁胺酸,使獲得0.40,0.44,0.48,0.52及0.56%之可消化羥丁胺酸水準。在14天試驗期間,每週測定體重及飼料消耗(孵化後第43~57日)。用於所有試驗之方法,遵照伊利諾委員會對試驗動物管理指南。

三、結果

        分析此兩20及18.3%CP基本飼料,含有0.50%總羥丁胺酸,以去盲腸之小公雞真消化率測定,顯示此兩飼料中之羥丁胺酸,81%可消化,因此,此20%CP基本飼料含有0.40%可消化羥丁胺酸。輔助0.34%L─羥丁胺酸之基本飼料,其增重增加110%(P<0.01),飼料效率增加82%(表2)。再者,給與羥丁胺酸輔助之玉米─落花生粉雞飼料,其增重及效率,有如給與20%CP,甲硫胺酸強化之玉米─黃豆粉之對照雞飼料。

表2. 缺乏羥丁胺酸基本飼料之評價,試驗1

飼料(2) 每日增重 增重/飼料
 

1. 基本飼料

2. 基本飼料+0.34% L-羥丁胺酸

3. 玉米─黃豆粉對照(3)

計SEM

(g/天)

20b

42a

43a

9

(g/kg)

284b

517a

502a

14

(a,b)在欄內有不同文字之平均數,有顯著差異(P<0.05)。

(1)資料是在孵化後27~42天之間,每欄4隻新漢布夏×可倫比亞公雞之3欄平均數;平均初重為591g。

(2)取製所有飼料使含有20% CP及3,200 Kcal MEn/kg。

(3)如表1,含有58.8%玉米,31.6%去皮黃豆粉,5.2%黃豆油,0.15%Dl─甲硫胺酸,及必需維生素、礦物質及抗生素(flavomycin)添加。

1. 孵化後第3~6週齡雞之羥丁胺酸需求量(試驗2及3)

        增重、飼料攝取及飼料效率二次反應(P<0.01)分級水準之可消化羥丁胺酸(表3)。虛線最小平方分析(單斜率模式),預知在0.60%可消化羥丁胺酸,有增重及飼料效率之斷點(圖1)。

表3. 在孵化後3~6週期間,給與分級水準之可消化羥丁胺酸之效能,試驗2

可消化之羥丁胺酸 每日增重 每日飼料攝取(2) 增重/飼料(2)

0.40

0.46

0.52

0.58

0.64

0.70

計SEM

(g/日)

31.1

42.9

55.1

66.4

72.1

71.1

2.0

(g/日)

84.0

97.8

112.9

119.4

123.7

126.4

3.4

(g/kg)

369

438

489

556

582

564

9

(1)資料是每欄4隻Ross×Hubbard公雞,在孵化後24~38日期間,四欄之平均數;平均初重為775g。

(2)二次反應(P<0.01)

97年8期p10.GIF (6651 bytes)

       二次方程式也敘述增重及飼料效率反應良好(圖2),飼料效率之此方程式是:

97年8期p11.GIF (5851 bytes)

        Y(飼料效率,g/kg)=-658.12+3611X-2646X22=0.94),此X是可消化之羥丁胺酸水準(飼料之%)。由X之導數除Y之導數,獲得要達最大Y之X值。計算達最大效率之可消化羥丁胺酸水準,為飼料之0.68%,此數據之90%為0.61%。

        實施試驗3確認,在3~6週成長期間,羥丁胺酸需求量,沒有超過飼料之0.62%(表4)。在給與0.62,0.64或0.66%可消化羥丁胺酸之雞,增重及飼料效率沒有差異(P>0.10),因此,確認試驗2之結果。

表4. 在孵化後3~6週期間,肉雞羥丁胺酸需求量之確定,試驗3

可消化之羥丁胺酸 每天增重 每天飼料攝取 增重/飼料

0.62

0.64

0.66

計SEM

(g/天)

66.6

68.6

66.4

4.2

(g/天)

128.8

134.3

131.8

3.3

(g/kg)

517

511

504

23

(1)資料是孵化後在28~39日期間,每欄4隻Ross×Hubbard公雞,四欄之平均數;平均初重為1,068g。

2. 孵化後6~8週齡雞之羥丁胺酸需求量(試驗4)

        反應基本飼料之羥丁胺酸輔助,增重及飼料效率增加(P<0.05)(表5),在可消化羥丁胺酸水準,飼料之0.52%以上,沒有發生增重及飼料效率之改善。

表5. 孵化後在6~8週期間,給與分級水準之羥丁胺酸,肉雞之效能,試驗4(1)

可消化之羥丁胺酸 每天增重(2) 每日飼料攝取 增重/飼料(2)
(%)

0.40

0.44

0.48

0.52

0.56

計SEM

(g/天)

67

74

80

83

81

3.3

(g/天)

184

188

200

203

196

6.0

(g/kg)

364

395

400

410

413

14

(1)資料是孵化後在43~57天期間,每欄4隻之Ross×Hubbard公雞,四欄之平均數;平均初重為2,205g。

(2)二次反應(P<0.05)

四、討論

        試驗2及3之結果,支持在3~6週成長期間,公肉雞之最大飼料效率,其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估計,飼料之0.61%。此數據很接近自理想比計算,預測之0.62%可消化羥丁胺酸(Baker及Han. 1994;Baker. 1994)。於是,3~6週齡公肉雞之離胺酸需求量為0.89%(Han及Baker. 1994),計算此離胺酸需求量之70%為0.62%。對有羥丁胺酸消化率87%之玉米─黃豆粉飼料(NRC 1994),著者之最佳估計0.61%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轉成總羥丁胺酸需求量0.70%,此數據同於由理想比方法計算之值(1.0%離胺酸之70%=0.70%羥丁胺酸)。對在3~6週成長期間之肉雞,總羥丁胺酸需求量之NRC(1994)估計,為0.74%,此地著者之結果與理想比計算,一起顯示NRC(1994)估計是太高。

        不像著者之離胺酸(Han及Baker. 1993;1994)及甲硫胺酸(Baker. 1996)之結果,要達最大飼料效率,比要達最大增重,需要較高水準之限制胺基酸,要達最大增重及最大飼料效率之羥丁胺酸需求量,是一樣,著者們沒有能解釋,有關對需求量反應標準效果,在胺基酸間之顯著差異。

        利用6~8週肉雞之結果,沒有導致他們正確預測羥丁胺酸需求量,但,此數據強列指出,在此成長期間,可消化羥丁胺酸之需求量,不會超過飼料之0.52%。假設這是對在6~8週齡成長期間肉雞,可消化羥丁胺酸需求量之最佳估計,那麼,就能計算出,0.52%可消化羥丁胺酸,是相當於消耗有羥丁胺酸消化率87%之玉米─黃豆粉雞飼料(NRC 1994),0.60%總羥丁胺酸。假設離胺酸需要量之70%,代表羥丁胺酸需求量之理想比估計,就能計算出,6~8週齡肉雞之NRC(1994)離胺酸需求量(0.85%)之70%,為0.60%,在此地憑實驗獲得同樣之估計(表5)。

        對0~3,3~6及6~8週期間,NRC(1994)之羥丁胺酸需求量估計,個別為0.80、0.74及0.68%(混合性別飼養)。這些估計表示,當雞自孵化後增進到8週齡,羥丁胺酸需求量減少15%。在這些同樣成長期間,離胺酸需求量(Han及Baker. 1993;1994),自1.20%(0~3週)減到0.85%(6~8週),這點表示,有減少29%。利用NRC(1994)含硫胺基酸需求量,0.90%(0~3週)、0.72%(3~6週)、及0.60%(6~8週)之估計,在孵化後孵化雞與8週齡之間,含硫胺基酸需求量減低33%。在此所報告之羥丁胺酸需求量估計,與NRC(1994)對0~3週之0.80%羥丁胺酸需求量估計〔0.80%之NRC(1994)估計之羥丁胺酸需求量,同於以理想比計算,亦即67%×1.20%離胺酸=0.80%到達〕,一起顯示孵化後到8週齡,羥丁胺酸需求量減少25%。此25%之減少,在以離胺酸及含硫胺基酸需求量估計之減少,較多於NRC(1994)只有15%之羥丁胺酸需求量減少。

飼料營養雜誌(p.4∼13)─陳厚基、九七年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