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季對肉用種雞生產性能之影響

一、前言:

        熱緊迫是困擾養雞業的重要問題之一,不管是在肉雞、種雞或蛋雞都有不同的影響程序。當雞隻處於熱緊迫的環境時,不僅採食量明顯下降(Payne. 1966;Van Kampen. 1981),產蛋率與蛋重皆有下降趨勢(Clark and Sarakoon. 1967;Muiruri and Harrison. 1991),受精率較低,蛋殼品質也較差(Miller and Sunde. 1975),因而直接影響到孵化率。熱緊迫甚至影響到雞隻的增重,並且降低飼料效率(Meltzer. 1986)。台灣地處亞熱帶,熱季白晝平均溫度常高於30℃,不僅對雞隻的健康、正常的生理有負面的影響,無形中造成經濟損失,亦難以估計。因此本報告收集1992年至1996年之肉用種雞生產記錄資料,探討在季節性因素及外界環境溫度改變下對肉種雞隻產蛋率、種蛋率、孵化率、蛋重及死亡淘汰率的影響,進一步討論生產性狀間之關係,以瞭解熱緊迫對肉用種雞生產性狀的影響程度,並提出一些改善方法,以作為解決熱緊迫問題時的參考。

二、材料方法:

        本研究資料的收集,係取自於新竹地區一飼養愛拔益加(Arbor Acres)品種之肉用種雞場,時間自1992年11月至1996年6月止,共13批次之肉種雞生產性狀記錄,每批次平均飼養5597隻,總計72,762隻肉用種雞。該地區的平均氣溫資料取自中央氣象局的新竹氣象站觀測記錄,以日平均溫度計算出當週的平均溫度,供作分析生產性狀時的依據。在飼養管理方面,依照一般肉種雞飼養管理方法,每批次皆確實施行防疫計畫中的工作,並按光照計畫控制性成熟。公、母比例以15:100分開飼養,至20週齡時再以11:100混養。全群自育雛、育成至產蛋,採統進統出之原則,均在同一雞舍內飼養,直至該批淘汰為止。

        資料之收集以同一種雞場,相同的飼養管理方式,相同品種之肉種雞為主,以減少場間差異性因素。資料記錄包括了日期、實際週齡、產蛋週齡、公、母肉種雞死亡淘汰率、產蛋率、種蛋率、孵化率、蛋重、該品種生產性狀標準、新竹地區週平均溫度,記錄方式以週為單位,於每週末計算出本週平均值。

各記錄項目計算方式如下:

        產蛋週齡(週):該週產蛋率達5%時產蛋週齡之第1週,以此類推,直至該批次淘汰為止。產蛋率(%):當天產蛋數÷當天母雞數×100。種蛋率(%):當天合格蛋數÷當天產蛋數×100,合格蛋係採用一般種雞場的標準,即蛋重54g以上,沒有畸形、軟殼蛋、破蛋等不良現象發生。孵化率(%):當週出雛雞÷當週入蛋數×100。蛋重(g):當週採樣500顆蛋計算平均重。公雞淘汰率(%):當週公雞淘汰數÷公雞入舍數×100。母雞淘汰率(%):當週母雞淘汰數÷入舍母雞數×100。生產標準:為該品種育種場提供該肉用種雞在最適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應達到的產蛋率、種蛋率、孵化率及蛋重標準。週平均溫度(℃):以新竹氣象觀測站提供之日平均溫度計算出週平均溫度。

        資料分析前,刪除未達生產穩定期之第1產蛋週齡及第2產蛋週齡的資料,將第3週齡至42週齡分為4個生產階段,分別為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三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並參考氣溫資料,以週平均溫度低於25℃者,劃分為涼季,25℃以上屬於熱季。另以月份之1─3月,4─6月,7─9月,10─12月分別劃分為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探討季節性因素及外界環境溫度對肉種雞生產性狀的影響程度。

        所得資料以Microsoft Excell 7.0版(1995)儲存、排序,以SAS for Windows 6.11版(1995)的統計套裝程式,以一般線性模式(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簡單相關(simple correlation)模式程序進行統計分析。並以鄧肯氏多次變域測定法(Duncans's New Multiple Range Test)比較各季節間與熱涼季間肉種雞生產性能的差異性。以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模式預估產蛋週齡延長與外界環境溫度改變為肉種雞生產性能之影響的變化趨勢。

三、結果

        分析結果顯示,影響生產性狀的主要因素是產蛋週齡,其次為外界環境改變或飼養管理上的差異所造成。產蛋率、孵化率達到產蛋高峰之後逐漸隨著產蛋週齡增加而下降,除了產蛋率之外,本研究所收集之種蛋率與孵化皆低於該品種之生產標準。產蛋率在產蛋週齡影響下的變化趨勢。以複迴歸模式:Y=-0.0005 X4+0.0448 X3-1.5382 X2+19.985 X+2.0055,R2=0.8609,可以預估肉種雞在不同產蛋週齡,應達到的產蛋率。在種蛋率方面,達到生產穩定期後(第10產蛋週齡),可維持在種蛋率平均值90.92%以上,受產蛋週齡的影響程度較小,而種蛋的重量由複迴歸模式:Y=-0.0122 X2+0.9144X+53.132,R2=0.8695,發現蛋重有隨著產蛋週齡的延長而持續增重的趨勢。公、母肉種雞的死亡淘汰率在產蛋週齡42週內之變化,受產蛋週齡的影響程度較小,種公雞死亡淘汰率平均0.52%,比種母雞之0.32%高出許多。

        表1所列為本研究資料各項記錄的分佈範圍、平均值與標準偏差。產蛋率最低值30.02%為肉種雞在產蛋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之前期,尚未達到生產穩定期的現象。公、母肉種雞的淘汰率變動範圍雖大,但一般情形皆維持在平均淘汰率之0.52%與0.32%,淘汰率最高值16.40%與16.70%為飼養管理上疏失所造成,屬於較特殊的情況。外界環境溫度(週平均溫度)的變動範圍介於11.8─29.4℃之間,週平均溫度達到29.4℃表示該週白晝的溫度可能超過29.4℃,屬熱緊迫的情形。表2探討的是季節性因素對肉種雞產蛋率的影響情形。7─9月份氣候較熱的季節、產蛋率在肉種雞生產的每一階段皆有顯著比其他月份低的現象。表2至表5分別為季節性因素對肉種雞產蛋率、種蛋率、孵化率及蛋重的影響情形。7─9月份氣候較熱的季節,產蛋率在第1、2階段皆別為73.76%,70.62%,第2階段顯著著低於其他季節(P<0.05)。在第3、4階段,且適逢冬季的1─3月份,產蛋率分別為62.41%,46.96%,其中第4階段與其他季節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P<0.05)(表2)。在種蛋率(表3)及孵化率(表4)方面,7─9月份的季節第1、2階段的種蛋率為83.22%,91.31%,孵化率為77.03%,78.10%,顯著低於其他季節(P<0.05),但對於第4階段種蛋率較低者發生在1─3月份之間,孵化率則在1─3月份,7─9月份有低的現象。蛋重受季節性因子影響表現在第2階段,7─9月份的平均蛋重62.99g,顯著低於其他月份(P<0.05)(表5)。綜觀以上結果,7─9月份對肉種雞的生產性能有較不利的結果,尤其是產蛋第2階段,產蛋率、種蛋率、孵化率及蛋重皆有明顯下降的現象。1─3月份的季節則對產蛋第4階段有不良的影響。

表1. 肉用種雞生產性狀之平均值及標準偏差

項目 最高值 最低值 平均值 標準偏差
飼養規模(隻/批)

產蛋率(%)

種蛋率(%)

孵化率(%)

蛋重(g)

肉種母雞淘汰率(%)

肉種公雞淘汰率(%)

環境溫度(℃/週)

7494

90.60

95.15

89.31

74.35

16.70

16.40

29.4

2785

30.02

59.00

43.42

53.97

0

0

11.8

5594.3

68.65

90.92

78.31

67.57

0.32

0.52

21.91

1242.9

13.10

4.58

7.10

4.33

0.90

1.28

5.10

表2. 季節性因素對肉種雞產蛋率的影響

季節(月份)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

平均

SE

F-test

84.41a

80.07ab

73.76b

77.40b

79.64

11.27

78.42a

74.71b

70.62c

80.19a

76.20

3.98

**

62.41a

63.69a

64.94a

65.73a

64.01

5.34

NS

46.96c

53.66ab

51.59b

55.37a

52.19

4.91

**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3. 季節性因素對肉種雞種蛋率的影響

季節(月份)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

平均

SE

F-test

92.12a

87.14b

83.22c

89.64ab

88.85

7.17

**

93.24ab

93.41a

91.31c

92.43b

92.68

1.61

**

90.66b

92.73a

91.27b

91.04b

91.86

1.78

**

87.11c

89.23b

92.04a

90.26b

90.39

1.94

**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4. 季節性因素對肉種雞孵化率的影響

季節(月份)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

平均

SE

F-test

83.57a

81.53a

77.03b

77.15b

80.13

6.20

**

84.56a

85.76a

78.10b

85.49b

83.37

3.26

**

78.72

76.81

79.36

79.00

77.89

5.14

NS

69.52b

73.72a

68.80b

73.57a

70.94

5.11

**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5. 季節性因素對肉種雞蛋重的影響

季節(月份)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1─3月

4─6月

7─9月

10─12月

平均

SE

F-test

60.98a

59.65ab

57.08b

60.64a

59.71

3.04

NS

67.10a

65.49a

62.99b

65.91a

65.40

2.00

**

70.27a

69.53a

67.48b

67.27b

68.69

1.49

**

70.49a

69.80a

70.35a

69.83a

70.07

1.59

NS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6至表9是以外界環境的週平均溫度變化,分別探討肉種雞產蛋率、種蛋率、孵化率、蛋重與生產標準差值的影響。週平均溫度25℃以上的熱季,產蛋率顯著低於涼季(週平均溫度低於25℃)(P>0.05)。尤其在進入產蛋第2階段,涼季時產蛋率較該品種之產蛋標準增加5.38%,而熱季時則下降0.88%(表6),差異達到極顯著水準(P<0.01)。另外,熱季時肉種雞的種蛋率(表7)、孵化率(表8)、蛋重(表9)皆較涼季時下降,且分別低於該品種(產蛋第2階段)生產標準達2.84%,5.67%,4.45g。

表6. 外界環境溫度對肉種雞產蛋率與品種產蛋標準差值的影響

溫度(℃)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25℃

≧25℃

平均

SE

F-test

6.99a

4.60b

6.44

4.76

5.38a

-0.88b

3.64

3.34

**

2.15a

0.66b

1.51

3.81

-0.56a

-0.31a

-0.43

3.94

NS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7. 外界環境溫度對肉種雞種蛋率與種蛋率標準差值的影響

溫度(℃)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25℃

≧25℃

平均

SE

F-test

11.01a

8.57a

10.45

17.89

NS

-1.00a

-2.84b

-1.51

1.65

**

-3.66b

-2.46a

-3.14

1.89

**

-6.28b

-3.18a

-4.61

2.07

**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8. 外界環境溫度對肉種雞孵化率與孵化率標準差值的影響

溫度(℃)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25℃

≧25℃

平均

SE

F-test

-2.51a

-5.36b

-3.17

5.07

**

0.18a

-5.67b

-1.45

3.51

**

-2.23a

-1.50a

-1.91

4.64

NS

-1.17a

-3.84b

-2.62

4.94

**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表9. 外界環境溫度對肉種雞蛋重與蛋重標準差值的影響

溫度(℃)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25℃

≧25℃

平均

SE

F-test

0.51a

-0.98b

0.22

0.42

**

1.91a

-4.45b

0.09

0.84

**

0.22a

-3.93b

-0.40

2.32

-0.33a

-4.60b

-0.56

1.76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欄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第1階段(3-12產蛋週齡)、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第3階段(23-32產蛋週齡)、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

        外界環境溫度對肉種雞產蛋率與產蛋標準之間的差值,週平均溫度25℃以上者,產蛋率顯著低於週平均溫度小於25℃者,尤其是剛過了產蛋高峰的第2階段,與標準的差值達到-0.88%影響最為嚴重。這種情形在種蛋率、孵化率、蛋重方面亦有類似的現象。推測可能為雞隻在產蛋高峰過後處於較虛弱的生理狀態,對於外界飼養條件的改變較為敏感,真正的原因仍有待進一步試驗證實。生產的第4階段,季節性因素或外界溫度對於生產性能的影響程度皆較小。

        熱緊迫的發生常是由於外界環境溫度的上升導致。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與種蛋率、孵化率、蛋重及公、母雞死亡淘汰率呈線性關係,若外界環境週平均溫度在15℃至30℃的範圍內,週平均溫度每上升1℃,種蛋率可能下降0.044%,孵化率將下降0.380%,而蛋重會下降0.173g,公、母雞淘汰率分別增加0.020%,及0.026%。另外,表10為產蛋週齡、環境溫度與肉種雞生產性狀間的淨相關係數。

表10. 產蛋週齡及環境溫度與肉種雞生產性狀間的相關

  產蛋週齡 環境溫度 產蛋率 種蛋率 孵化率 蛋重
產蛋週齡

環境溫度

產蛋率

種蛋率

孵化率

蛋重

1.00

 

 

 

 

 

0.24**

1.00

 

 

 

 

-0.78**

-0.28**

1.00

 

 

 

0.15**

-0.02ns

0.21**

1.00

 

 

-0.49**

-0.31

0.76**

0.24**

1.00

 

0.87**

-0.22*

-0.58**

0.43**

-0.36**

1.00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四、討論:

        雞隻在低於10℃的環境下產蛋率與增重皆不理想,一般最適當的溫度在21─26℃,當超過35℃時,熱緊迫的情形將更嚴重,且必須有緊急的補救措施。報告指出蛋雞最適溫度在13─27℃,而27─29℃溫度下有最佳的飼料效率,新母雞在21℃生產性能表現較佳(Spier,1996)。

(一)產蛋率

        週平均溫度達25℃以上的熱季,產蛋率顯著低於涼季的結果,主要造成的原因為外界環境溫的改變。根據Muiruri et al.(1991)的研究,以24隻哥倫比亞蘆花雞(Plymouth Rock)種雞,以裂區設計探討雞隻在(1)處於舒適帶(confort zone)25±1℃溫控下,試驗期2週(對照組)(2)處於35±1℃的環境下,持續3週時間(熱緊迫組)(3)經3週之熱緊迫處理後再以舒適帶的環境控制持續2週(復原組)。試驗結果發現,對照組產蛋率73.51%,熱緊迫組64.00%,復原組則只有55.36%,各組差異達顯著水準,表示熱緊迫組產蛋率明顯下降而受熱緊迫後雖調整至舒適帶,產蛋率仍無法再恢復。在Muiruri and Harrison(1991)的試驗,種雞持續3週暴露帶35℃的環境下,隻日產蛋率下降13.1%。在本研究報告,熱季較涼季隻日產蛋率下降6.26%的結果有相似的情形。

(二)蛋重:

        本研究結果,外界環境溫度對蛋重的影響程度以產蛋第2階段較明顯,熱季時蛋重低於該品種生產標準4.45g,比涼季時下降6.36g。Muiruri and Harrison(1991)的報告中,蛋重並沒有因為熱緊迫而下降。Warren et al. (1940)則認為蛋重會因高溫的影響而減輕。Payne(1996)發現,蛋重在18─28℃的環境下並沒有明顯改變,但超過32℃時蛋重則明顯下降,而且無法經由補充營養分而恢復。本研究中,環境溫度(X)的改變與蛋重(Y)呈線性關係(Y=-0.1725X+69.06,r20.027)。根據其他報告,溫度每升高1℃,蛋重下降的範圍從0.07g至0.98g皆有可能發生(Payne. 1996;Stockland and Blaylock. 1974;DeAndrade et al. 1977;Vohra et al. 1979)。若環境溫度以循環方式調整,即13─32─13℃,產出的蛋會比持續暴露在13℃的情況輕(Mueller. 1961)。大部分報告仍支持,蛋重在熱緊迫的環境下比處於舒適帶環境下要來得輕。主要原因由於蛋殼厚度變薄且密度明顯降低所致(Odom et al. 1986)。蛋重與溫度的關係,在1969年Harrison and Biellier即得知蛋殼重量會隨溫度上升而下降,之後更有Wilson et al. 1972;DeAndade et al. 1977;Wolfenson et al. 1979等多人證實。根據North and Bell(1990)資料,60週齡的雞,蛋殼厚度在夏天變薄的情形比50週齡的雞更嚴重。但是,由本報之表9結果,產蛋第2階段(13-22產蛋週齡)與產蛋第4階段(33-42產蛋週齡),涼、熱季之蛋重差值分別為6.36g、4.93g,因此,剛過產蛋高峰的雞隻可能比接近淘汰週齡的雞隻對熱季生薄殼蛋的反應更為明顯,這點與North and Bell(1990)之結果不同。

(三)種蛋率

        產蛋週齡對種蛋率的影響較小,除了產蛋第1階段之外,其餘2、3、4階段在涼、熱季都低於該品種之種蛋率標準,表示本研究之肉種雞在產蛋初期即達到合格蛋的比率較高,產蛋高峰之後的種蛋率下降程度也較快,此可能與性成熟較早有關。在Nasser et al.(1992)研究中指出,肉種雞暴露在循環性熱緊迫下(20─42─20℃),對種蛋的密度、蛋殼厚度有負面的影響;種雞因處在高溫環境而引起的呼吸性鹼毒症,血液pH的上升,鈣量攝取不足等,都會引起蛋重減輕,蛋殼品質低落,種蛋率下降。

(四)孵化率

        本研究在孵化過程中,排除了照蛋、剔除未受精蛋的工作,主要為了配合民間種雞場管理作業上的方便性,目的乃在於節省勞力、避免造成孵化過程中溫度與濕度的急劇改變。因此,平均孵化率只維持在78.31%,且除了產蛋第2階段的涼季外,其餘階段孵化率皆低於該品種孵化率標準,尤以熱季更為明顯,此應與熱季之受精率、蛋殼品質及孵化條件的控制關係極為密切。Toylor在1949年即發表報告指出,週平均溫度超過27℃的環境下,孵化率會下降15─20%。Clark and Sarakoon(1967)觀察雞隻暴露在28℃比在20℃環境下繁殖性能差,且受精率下降13%;季節性變化,造成夏季時精子數目降低可能為原因之一(Daghir. 1995)。在美國大規模的孵化場,7─9月份的孵化率比一年中其他月份平均孵化率降低5%(North and Bell. 1990),與本報告結果(表4)相似。孵化率下降的另一原因與薄殼蛋的產生有關,Bennett(1992)以密度測量法推測蛋殼厚度,探討蛋殼厚度與孵化率的關係,結果發現30─60週齡的種雞,薄殼蛋將比厚殼蛋降低3─9%的孵化率。

(五)改善熱緊迫困擾的方法

        高溫環境影響肉種雞生產性能是多方面而廣泛的,因此,解決之道必需從管理、環境、營養、生理及育種等各層面著手。管理不善的種雞場,環境溫度超過35℃時,死亡率可達到25─30%(Dahgir. 1995)。根據Arjona et al. (1990)的報告,5日齡的雛雞若給予24小時暴露在35─38℃的機會,當44日齡遭受8小時的熱緊迫時,可以降低雞隻的死亡率。Yahav and Hurwitz(1996)亦得到類似的試驗結果,並且認為這是由於血液生理上改變所造成,有助於抵抗高溫環境。使用低溫的飲水與具備絕緣性良好的水管,在日常管理上是容易做到且效果不錯的方法。種雞種的集蛋處理,在超過30℃的環境溫度下,集蛋頻率必需更密集,避免胚胎在雞舍內即開始發育(Daghir and Jones. 1995)。在調整日夜溫差方面,持續性比間歇性高溫對種雞的生產性能傷害更大(Deaton et al. 1984),將夜間雞舍內溫度以通風等方式調整至和外界相同,可以有效減輕白晝時受熱緊迫的傷害。關於環境控制,改善高溫環境最主要的方式是靠對流與蒸發的作用,用以降低或移除雞舍內的熱空氣,所以,雞舍本身的設計與設備,包括雞舍長、寬度、顏色、絕緣器材的選用,通風系統與降溫系統的安裝,都必須經由專家的詳細策畫,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Kutlu and Forbes(1993)在每公斤飼糧中添加0、250、500及1000mg的抗壞血酸的方式,發現添加250mg組,在熱緊迫環境下,代謝產熱下降,飼料攝取量明顯比其他組高,添加氯化銨(ammonium chloride)或0.6%的氯化鋅(potassium chloride)於水中,可以在雞隻受熱緊迫時,有效地降低其體溫,並恢復血液正常酸鹼平衡(Ait─Boulahsin et al. 1995)。添加重碳酸鈉(sodium bicarbonates)可以改善飼料攝取量及減少薄殼蛋的發生(Balnave and Gorman. 1993)。在生理上,主要期望能幫助雞之的生理機制即使在高溫環境下也能減緩代謝熱能的產生及維持體溫在正常範圍內。育種方面,則以選拔抗熱品系雞隻為主要目標。此外,在降低整棟雞舍溫度效果有限的情況下,Muiruri and Harrison(1991)的試驗提供了另一個解決之道。在雞舍內裝置傳導性佳、可通過5℃冷水的金屬水管(直徑5公分),提供作為種雞站立的棲木,透過冷卻腳爪底部的血管,降低熱緊迫的傷害,根據試驗結果顯示,對種雞產蛋率、飼料攝取量、孵化率都有顯著的改善。

五、結論

        影響肉種雞生產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產蛋週齡,在達到生產高峰(產蛋第9─10週齡)後,生產成績隨飼養週齡增加而下降。其次為外界環境改變與飼養管理上的差異所造成,其中尤以熱緊迫的傷害影響較明顯。本報告中,產蛋率(產蛋第2階段)在涼季時比該品種之產蛋標準增加5.38%,而熱季時則下降0.88%,熱季時肉種雞的種蛋率、孵化率、蛋重皆較涼季時下降,且分別低於該品種(產蛋第2階段)生產標準達2.84%,5.67%,4.45g。結果並顯示,熱緊迫對剛過產蛋高峰的第2階段產有嚴重的影響,對產蛋第4階段則較不明顯,此差異應可作為調整肉種雞生產季節的參考。熱緊迫的影響是多層面的,防止其發生的方法,必須從管理、環境、營養、生理與育種等各方面配合才能得以解決。(家禽產銷與加工技術研討會)

飼料營養雜誌(p.14∼30)─陳保基、九七年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