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台灣地區

白肉雞生產成績簡訊

        白肉雞的生產成績是評估台灣地區肉雞產業生產效益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生產成績資訊的建立,有助於生產業者間良性競爭的互動關係,在現場的飼養管理上亦有其檢討改進的參考價值。近年來由於契養制度逐漸建立,生產者對於生產記錄如進、出雞日期、育成率、出售時體重、飼料換肉率、飼料成本等項目,開始有較詳實的記錄。因此在資料的收集上較為完整,可信度也提高了許多。本資訊主要收集自1996年1月至1996年12月為期一年之完整資料,分析批次共1,529批次,調查羽數共38,788,044隻,佔全年白肉雞生產量約23.18%。調查農場的規模分布自4,600隻/批至140,000隻/批以上,平均飼養規模25,368隻/批,標準偏差為15,198隻。資料收集的分布地區包括全省北、中、南地區。

        調查結果如表1至表4所列,1996年平均育成率90.44%與1993年至1995年之平均育成率90.66%比較並未有明顯改善。平均飼料換肉率1.93,平均出售體重1.89Kg,平均飼養天數41.9天,與1993年至1995年之平均值1.94,1.90Kg,41.8天差異不大。唯1996年之平均飼料成本13.22元/台斤較1993年至1995年之平均飼料成本10.97元/台斤,增加了2.25元/台斤,顯示飼料價格的變動明顯反映在飼料成本上。育成率在95%以上及85%以下隻肉雞場的比率比往年增加了3.51%及3.39%,由此推測育成率並非整體提昇,而可能是飼養成績佳與劣者將逐漸拉大距離,將變成漸漸淘汰生產成績不佳者。

表1. 1996年白肉雞生產性狀之平均值與標準偏差

項目 最高值 最低值 平均值 標準偏差
飼養規模(隻)

飼養天數(天)

育成率(%)

出售體重(公斤)

飼料換肉率1

生產指數2

飼料成本3(元/台斤)

140000

51.0

99.82

2.28

3.60

315.1

23.52

4600

35.0

52.55

1.51

1.60

50.9

10.22

25368.2

41.9

90.44

1.89

1.93

215.56

13.21

15197.57

2.29

6.85

0.10

0.19

39.17

1.37

1:飼料換肉率=飼料消耗量/增重

2:生產指數=100×(育成率/出售體重)/(飼養天數×飼料換肉率)

3:1台斤=0.6公斤

表2. 1996年育成率對生產性狀的影響

項目 批次 比率(%) 飼料換肉率1 出售體重(Kg) 飼料成本3(元/台斤) 飼養天數(天) 生產指數2
小於85% 261 17.07 2.14a 1.85c 14.59a 43.2a 161.8d
85%-89.9% 271 17.72 1.97b 1.88b 13.41b 42.3b 200.7c
90%-94.9% 603 39.44 1.89c 1.90a 12.91c 41.6c 226.2b
95%以上 394 25.77 1.85d 1.92a 12.65d 41.3d 245.1a
平均     1.93 1.89 13.22 41.9 215.6
SE     0.16 0.10 1.20 2.19 27.06
F-test     ** ** ** ** **

**:P值<0.001。a,b,c,d: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表3. 1996年飼養天數對於白肉雞生產性狀的影響

飼養天數 批次 比率(%) 育成率(%) 飼料換肉率1 生產指數2 飼料成本3(元/台斤) 出售體重(Kg)
≦36 6 0.39 94.48a 1.87b 275.3a 12.58c 1.92
37-40 416 27.21 92.60ab 1.86b 241.8b 12.55c 1.90
41-44 940 61.48 90.13bc 1.95ab 210.3c 13.35b 1.89
45-48 141 9.22 86.60c 2.05a 179.5d 14.19a 1.90
≧49 26 1.70 86.83c 2.02a 166.8d 14.03ab 1.88
平均     90.44 1.93 215.6 13.22 1.89
SE     6.64 0.18 34.04 1.28 0.10
F-test     ** ** ** ** NS

**:P值<0.001。

a,b,c,d: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1:飼料換肉率=飼料消耗量/增重

2:生產指數=100×(育成率/出售體重)/(飼養天數×飼料換肉率)

3:1台斤=0.6公斤

表4. 1996年飼養規模對於白肉雞生產性狀的影響

飼養規模 批次 比率(%) 育成率(%) 飼料換肉率1 生產指數2 飼料成本3(元/台斤) 出售體重(Kg) 飼養天數(天)
15000以下 366 23.94 90.41 1.94 216.6 13.29 1.89 41.6c
15000-29999 729 47.67 90.60 1.93 216.8 13.23 1.90 41.8c
30000-44999 289 18.90 89.86 1.94 212.8 13.18 1.89 42.1c
45000-5999 97 6.34 90.87 1.91 214.7 12.98 1.90 42.6b
60000以上 48 3.14 90.78 1.93 207.5 13.13 1.90 43.8a
平均     90.44 1.93 215.6 13.22 1.89 41.9
SE     6.85 0.19 39.16 1.37 0.10 2.25
F-test     NS NS NS NS NS **

**:P值<0.01。*:P值<0.05;NS:差異不顯著。

a,b,c: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

1:飼料換肉率=飼料消耗量/增重

2:生產指數=100×(育成率/出售體重)/(飼養天數×飼料換肉率)

3:1台斤=0.6公斤

       飼養天數的因素,在市場需求及飼養制度下,大部份(61.48%)集中在41─44天出售,而飼養天數的決定,常取決於肉雞體重是否達到上市標準,合於上市體重之1.90Kg者,即可出售。因此,飼養管理技術較佳之雞場飼料成本可明顯降低,飼料換肉率較佳,育成率也較高,並可提昇生產指數。在飼養規模方向,飼養60,000隻/批以上的比率只略微提昇0.36%,但大規模(60,000隻/批)飼養者之育成率為90.78%較1993年至1995年之平均育成率88.74%增加了2.04%且由表3結果顯示,大規模飼養者除了其飼養天數較長(43.8天)之外,各種規模的場之間,生產成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圖1至圖4是1993年至1996年之育成率、飼料效率、飼養天數及生產指數的變化趨勢,育成率方面,1─3月及6─8月的期間育成率普遍有下降的趨勢,尤其以12月至次年3月冬季與冬、春季交替時期更為嚴重,但往往容易被養雞業者所忽略,顯然台灣地區在冬季時期的飼養管理有待改善。飼料效率以9─11月之秋季時期較佳。在7─9月份,飼養天數4年皆在42.5天以上,顯示夏季比冬季需要更長飼養期才能達到上市體重。在評估整體生產成績的生產指數方面,從1993年至1996年,4年來在季節上的趨勢有高度重複性,普遍現象在9─11月份逐漸上升,12月至次年2月呈下降趨勢,3─5月份尚可,至夏季之6─8月份生產指數最低。因此,整體而言,台灣地區之白肉雞飼養成績以秋季最佳,春季次之,冬季待改善,夏季較差。

        本調查報告承蒙農委會之86農建3.7牧32計畫支持,特此感謝。

        (國際家禽市場簡訊No.10)

97年8期P40.GIF (7609 bytes)

97年8期P41.GIF (7775 bytes)

97年8期P41a.GIF (7469 bytes)

97年8期P41b.GIF (7937 bytes)

97年8期P42.GIF (7416 bytes)

飼料營養雜誌(p.37∼42)─陳登斐.施義燦.陳保基、九七年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