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地豬種之性能及種原利用(上)

摘要

        近年來,我國積極尋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農產品市場開放和自由化是必然地趨勢,因此為因應我國加入WTO後所面臨進口農畜產品之競爭,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強本省養豬科技,提高每頭種母豬年產上市肉雞數,以達到降低毛豬生產成本之目標,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發展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以滿足國人特須,進而減少進口農畜產品所帶來的衝擊。本省民間習俗需要黑色豬隻拜天公,且因黑豬肉具有肉質美味的特性,在苗栗以北之肉品市場黑豬仍受歡迎,其牌價高過一般三品種肉豬,可見黑豬是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由於本省桃園種豬係由先民自中國大陸輸入,經過多年自然及人為擇優汰劣的結果,已成為臺灣在來種之代表品種,且具有適合本省亞熱帶高溫多溼的氣候及多產性與肉質美味的特性。同時,近年來由世界各國對中國豬之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本地種豬具有高繁殖性能的特性,遺傳改進窩仔豬數在多篇養豬綜合文獻報告中亦均被選為重點目標,法國亦有利用中國豬來進行合成豬新品系的報告,所以在尋求更快速改良豬的繁殖性能,提高每頭種母豬年產上市肉豬數,並發展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來增加我國加入WTO後養豬業之國際貿易競爭力,對桃園豬的多產性及肉質進行研究,並探討利用桃園豬優良之多產性基因,融入高產肉性能種豬,進行合成豬種品系選育,以育成高生產效率之臺灣黑豬,實有其重要的經濟效益。

緒言

        本省本地豬種計有小型長鼻種、大型長鼻種、桃園種、美濃種、大耳種(又名頂雙溪種)及生蕃種(又名小耳種),其中小型長鼻種具體矮小,強健,且晚熟之特性。大型長鼻種較前者略大而粗野,亦晚熟。桃園與美濃兩品種;則同為由廣東汕頭輸入,體型極相似,實同屬一種,在桃園一帶飼養者,稱為桃園種,在高雄美濃一帶飼養者,稱為美濃種,性早熟。大耳種在台北縣雙溪一帶飼養較多。原產地為福建省,繁殖率高為其特點。生蕃種起源不明,體型及色澤不一,或野種之雜種。以上各種每相互混雜,血統固定者甚少(戈,1953)。不過這些種豬除小耳種外,源自中國大陸殆無疑義。由於上述之本地品種經長期混雜及外來洋豬的經濟競爭壓力下,除小耳種明確可見外,其餘之本地種現存者概況以桃園種豬稱之,故目前亦僅該二種豬仍存在於國家級保種場進行基因保存工作。

一、桃園豬

        桃園種原為龍潭陂種,或稱為中壢種,1910年起,總稱桃園種。桃園豬的特色為頭短而寬,略具碟型,而面部有深的皺紋。耳厚大下垂。鼻寬、鼻孔亦大。眼小、頸單薄,有數皺紋而與粗的肩部連接不良。胸狹、背廣、肋平不穹出,腰瘦而下彎。臀斜而皮膚皺紋多,腹大且常有觸地者。皮膚呈黑或灰色,毛短而少為黑色。四肢粗短,但支持體重甚弱,尤其後肢飛節以下向前傾斜,繫節弱為其缺點。其來歷傳說不一,有謂為1877年前後,本省居民,前往廣東嘉應州鎮明縣參拜祖廟時,攜歸本省繁殖者;亦有謂其為1887年前後,輸入本省之豬隻選育繁殖而成。桃園種豬在台灣養豬事業中曾佔有重要地位。然於日據時代,因日本人輸入盤克夏種豬來改良桃園種豬之生長性能,造成本省桃園豬血統混雜;民國十一年又自英國輸入約克夏(Y)種豬;此後亦陸續輸入其他種豬,如藍瑞斯(L),杜洛克(D)。民國六十年,本省企業大規模養豬逐漸興起,為講求經濟效益,LYD三品種雜交肉豬的生產制度為大部份業者所樂以採行,桃園種豬在本省豬隻改良所扮演的角色逐漸沒落,而純種桃園種豬亦不復多見,目前除本省部份客家莊鄉鎮仍可見具桃園種血統之豬隻外,許多縣市已無蹤跡。而在客家莊為何仍飼養具桃園種血統之豬隻呢?因其對黑豬肉有特別嗜好(桃園種豬為生產黑豬之基礎豬種),以及應宗教信仰廟會大拜拜有肥豬公比賽(賽神豬),據龍潭鄉飼養肥豬公之養豬戶說:飼養肥豬公必須選具有桃園種豬血統之公豬肥育才容易成功。再者就是以溲水飼養豬隻之傳統養豬戶,因桃園種豬之耐粗性較洋種豬好,所以仍飼養具桃園種血統之豬隻。本省桃園種豬至今,可謂為瀕臨絕種的動物,在世界響起保護種原的聲浪中,以及本省有限畜產資源下,對具多產、早熟及耐粗飼等性能之桃園種豬的保種工作,實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曾於民國四十一年(當時為台灣省農業試驗所新化畜產試驗分所)自本省桃園、美濃及宜蘭等地選購桃園種、美濃種及頂雙溪種公豬各一頭及母豬各四頭,共計十五頭,進行本地豬試驗。民國四十四年則進行在來豬改良試驗,以在來種與盤克夏雜交;並於民國四十五年推廣77頭,然而於民國五十二年即完全淘汰。後又在六十三年自北斗種畜場接收桃園種豬2公21母,隨後於六十四年水自桃園縣購入5公、35母進行繁殖,至民七十三年再引入12頭桃園小公豬,進行閉瑣式族群之基因保存。值此種原尋求不易,而本土性家畜禽又涉臨絕種之際,保存此種豬實有其特殊意義,依台灣省畜產試驗所於民國七十四年至八十二年間桃園豬保種族群之紀錄資料,茲將其繁殖、生長與體型性能研究結果概述如下:

(一)繁殖性能

        調查桃園豬保種族群285胎,各項繁殖性能之平均值和標準偏差列於表1。與1965年蒔田發表之資料比較,在出生活頭數較之9.1頭少、出生體重較之0.72kg重。平均乳頭數皆在12個左右(蒔田,1965;林等,1993a)。由表1中所得之結果,桃園豬在繁殖性能之表現並不理想。不過飼養過桃園豬的農戶,皆稱桃園豬有較大的窩仔數(15~16頭),和各試驗研究單位以現代化飼養管理所收集的結果有相當大的差異(戴等,1988)。若將歷年保種族群285胎依產次分初產98胎、二產71胎、三產53胎及四產(含)以上63胎,其繁殖成績如表2所示。各產次間,出生活頭數、三週齡窩仔數及八週齡窩仔數以二產最高,而三週齡和八週齡育成率則以初產最高,且隨產次增加而降低。

表1. 桃園豬之繁殖性能

項目 平均值±標準偏差 範圍
胎數

出生總窩仔數(頭)

出生活頭數(頭)

出生體重(kg)

三週齡窩仔數(頭)

三週齡體重(kg)

三週齡育成率(%)

八週齡窩仔數(頭)

八週齡體重(kg)

八週齡育成率(%)

左側乳頭數(個)

右側乳頭數(個)

總乳頭數(個)

285

10.6±2.8

8.0±2.8

0.81±0.16

6.4±2.8

3.14±0.73

78.9

6.0±2.8

10.49±2.43

74.4

6.02±0.41

6.05±0.38

12.06±0.73

 

3~20

1~16

0.42~1.37

1~15

1.35~5.13

9.1~100

1~15

3.63~16.21

10~100

5.0~7.5

5.0~7.5

10.4~14.7

表2. 桃園豬不同產次之繁殖性能

項目 產次
Ⅳ*
胎數

出生總窩仔數(頭)

出生活頭數(頭)

出生體重(kg)

三週齡窩仔數(頭)

三週齡體重(kg)

三週齡育成率(%)

八週齡窩仔數(頭)

八週齡體重(kg)

八週齡育成率(%)

左側乳頭數(個)

右側乳頭數(個)

總乳頭數(個)

98

9.8±2.7

7.5±2.6

0.79±0.15

6.2±2.6

3.09±0.70

82.6

5.9±2.6

9.90±2.43

78.3

6.1±0.4

6.1±0.4

12.2±0.7

71

11.1±2.1

8.9±2.6

0.82±0.14

7.2±2.8

3.21±0.79

80.49

6.8±2.8

10.47±2.21

76.0

6.1±0.4

6.1±0.4

12.2±0.7

53

11.2±3.0

8.0±2.1

0.85±0.17

6.0±2.6

3.31±4.74

74.6

5.7±2.6

11.28±2.39

71.5

5.9±0.5

6.0±0.6

11.9±0.9

63

11.2±3.0

7.8±3.3

0.79±0.17

5.9±3.2

2.97±0.73

75.2

5.4±3.2

10.97±2.40

69.4

5.9±0.4

6.0±0.3

12.0±0.6

*包括第四產次與以上產次之分娩紀錄

        在中國豬品種志上記載台灣桃園種豬與大陸太湖流域的太湖豬同屬江海型的種豬,而江海型豬種以繁殖力高而著稱(鄭,1986)。然而,從以上繁殖性能分析結果,此一桃園群在繁殖力之表現沒有顯著,此原因是否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其繁殖性能之表現,還是當初引進之豬隻不具多產性,或是飼料成分粗纖維不足所致,而與民間所說窩仔數平均15~16頭有所差距,此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統計桃園豬在出生時,一日齡、三週齡時及八週齡時仔豬公母性比率如表3所示。桃園豬之性比率在此四個時期無明顯差異,性比率皆在1.15左右。

表3. 不同週齡桃園豬之性比率

年齡 仔豬數目 性比率
出生時

一日齡

三週齡

八週齡

1418

1045

764

703

1232

910

660

614

1.15

1.15

1.16

1.14

(二)生長性能

        民國七十七年至八十二年陸續收集桃園種生長豬之生長資料進行分析,不同月齡之體重及樣品數如表4所示。在各月齡平均體重女豬都比小公豬來得重,此現象與蒔田(1965)發現者相似,但與洋種豬不同(鄒及甘,1990)。早期文獻記載桃園種用母豬各月齡生長體重(戈,1953;蒔田,1965)與林等人(1993b)所得之生長資料,如表5所列。不同月齡之體重中,林等人(1993b)之結果皆較重,甚至相差近一月齡之體重;此是否由於在洋種豬飼養模式下造成桃園女豬過於肥胖,進而影響到將來之繁殖性能,實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而在生長公豬方面亦較蒔田(1965)發現者為重,如表6所列,此結果可能由於飼料營養及飼養管理等因素使然。

表4. 不同月齡桃園豬之體重

年齡(月齡) 體重(kg)
3

 

4

 

5

 

6

 

7

 

18.5±4.0

(37)

28.7±6.5

(73)

37.6±8.0

(96)

46.1±8.5

(89)

55.8±12.4

(98)

20.7±3.7

(29)

32.4±5.4

(80)

43.5±8.3

(91)

50.8±9.8

(85)

60.3±12.4

(84)

括弧內數字係為豬隻頭數。

表5. 不同月齡桃園女豬體重之比較

年齡(月齡) 體重(kg)
林等人(1993b) 戈(1953) 蒔田(1965)
3

 

4

 

5

 

6

 

7

 

20.7±3.7

(29)

32.4±5.4

(80)

43.5±8.3

(91)

50.8±9.8

(85)

60.3±12.4

(84)

 

23.6

(3)

32.5

(3)

40.1

(3)

42.7

(3)

 

23.4

(5)

35.2

(5)

45.8

(5)

56.1

(5)

括弧內數字係為豬隻頭數。

表6. 不同月齡桃園公豬體重之比較

年齡(月齡) 體重(kg)
林等人(1993b) 蒔田(1965)
3

 

4

 

5

 

6

 

7

 

18.5±4.0

(37)

28.7±6.5

(73)

37.6±8.0

(96)

46.1±8.5

(89)

55.8±12.4

(98)

 

26.9

(3)

32.9

(3)

41.1

(3)

48.4

(3)

括弧內數字係為豬隻頭數。

(三)體型性狀

        桃園豬生長豬達七月齡時之體型性狀如表7所示。七月齡生長豬體型性狀中,體高、十字部高以公豬高於女豬,而胸圍及胸深則以女豬大約公豬。桃園豬為本省本地豬種,在本省養豬事業歷史上曾經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過去飼養的環境多較粗放,且民間多以溲水、剩菜餚、蕃薯、蕃薯藤及其他農作副產物餵飼。然以上所述均為畜產試驗所桃園豬保種族群,以洋種豬飼養方式飼養,飼料亦與洋種豬飼料配方相同,所收集之資料性能評估結果。

表7. 桃園豬體型性狀

項目 年青公豬 女豬
頭數

體重(kg)

體高(cm)

十字部高(cm)

體長(cm)

胸圍(cm)

管圍(cm)

尾圍(cm)

後幅(cm)

胸幅(cm)

前幅(cm)

胸深(cm)

49

55.3±9.6

48.4±3.2

52.9±3.3

92.1±5.6

49.8±6.5

16.4±1.1

11.0±1.7

22.7±1.9

20.8±2.0

23.9±1.8

26.6±2.4

47

61.0±13.4

46.1±4.4

50.7±6.3

92.1±7.5

84.7±7.8

16.4±1.3

11.5±1.4

23.8±2.9

21.7±2.6

23.4±2.7

28.0±3.1

二、小耳種

        十七世紀初期,荷蘭入侵之前,台灣已飼養紅毛小耳豬,後來與漢族移民自中國大陸帶來的豬交配,產生黑色小耳豬,當時又名生蕃種。這豬性情粗暴,雖馴養年代已久,但仍粗野,多為放牧飼養。主要特徵為顏面平整、少皺紋、兩眼中間有少許小型皺紋,耳小鼻鏡黑色、鼻孔大。耳短小而豎立、皮膚具光澤、毛短而黑、成長豬體小、體呈長方形、行動敏捷、前肢著地緊密、後腳與地呈垂直。成熟豬背部從頭部至薦椎有剛毛,腹側偶有出現皺紋,背部有平整者與凹陷者兩型。極晚熟,一歲齡體重約60公斤,二歲以上體重70~80公斤,初產每胎約4~5頭左右。經產者可達每胎8~12頭(李,1974;鄭,1986)。自從台灣開始選擇飼養高效率品種以後,小耳種蘭嶼系與其它本地種豬同樣難敵洋種豬的生長及繁殖經濟效益,而逐漸被淘汰。民國64年,台灣大學畜牧系李登元及宋永義教授,擬定將小耳種蘭嶼系改良為實驗動物,曾組隊至南橫公路尋找,並無所獲。然後來在台東縣蘭嶼鄉紅哥村發現仍保存很多小耳種豬(宋等,1988),故重新引種回台灣大學飼養,目前台灣大學則將其改良為小耳種豬李宋系做為實驗動物。

        此外,台東種畜繁殖場在小型豬的研究上,可溯自民國六十八年九月間,行政院農業發展和員會第三處畜牧組組長鍾博博士和黃暉煌技正在施義章場長的陪同下,搭機前往台東東南方的蘭嶼,實地瞭解當地雅美族人所飼養的土種豬。在那兩天一夜的訪視過程中,雖有蘭嶼鄉公所陳健輝獸醫的協助,加上黃技正的流利日語,酋長仍然要求一頭豬兩萬元的價碼。由於當時一頭肉豬平均售價在一千元,故並未談妥售價。不過,三人返程中,認為蘭嶼土種豬是項珍貴的種原,故在隨即執行的行政院農業發委員會中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補助計畫「迷你豬採種計畫」的第七項工作方法及步驟裡寫著:「小耳豬小型豬之採種,由台東種畜繁殖場,會同台東縣政府畜產股及蘭嶼鄉公所獸醫等有關人員前往蘭嶼設法與山胞聯繫、採購。因情形特殊,採購手續不加任何限制以達目的(以高價現金採購,或以物易物均可)。」在購買種豬經費五萬元和運費二萬五千元下,雖未發生高價現金採購情況,但亦因雅美族人要以十公斤重土豬來換五十公斤的肉豬,於六十九年六月底共分三批,以小型飛機運到台東機場後再接運回卑南鄉的場址飼養,合計有四頭公豬和十六頭母豬,供作迷你豬之基礎族群(台東種畜繁殖場)。民國七十六年七月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定該場引進之小耳種豬蘭嶼系豬群為國家級種原群,正式將其納入保種計畫,全力保存本土畜產資源,並視為畜產文化資產。

(一)繁殖性能

        依李等人(1994)調查台灣種畜繁殖場人為種豬群1991年10月至1993年9月間,共計87胎的分娩紀錄,發現大多數的母豬以分娩5~6和7頭活仔豬為主(圖1),佔有63%(55胎/87胎);最多可有9頭活仔豬,佔有34%(3胎/87胎),平均每頭母豬產5.6頭,明顯地較藍瑞斯、約克夏和杜洛克所分娩的胎活仔豬數7.6~8.3頭為少(林等,1990)。依據李等(1983)研究報告指出小耳種豬蘭嶼系在臺灣大學畜牧學系的出生產仔總頭數為7.1±2.3頭,另據陳與吳(1991)研究指出小耳種豬蘭嶼系的排卵數為9.3±1.8個。可計算其胚胎存活率為76%(7.1頭/9.3個)而若以出生的活頭數來計算其胚胎存活率則僅為60%(5.6頭/9.3頭)。當以胚胎存活率60%來代表母豬配種分娩率時,其年可產一胎的環境壓力下,將可有27胎的後裔豬來提供種源,為此去淘汰一些弱小或超重的仔豬將有助於族群的繁或從事自然選拔壓力的研究。

97年11期p46.GIF (5544 bytes)

(二)生長性能與體型性狀

        小耳種豬係屬迷你型豬種,其生長性狀如表8所示。成熟小耳種豬之體長平均為84.1±3.99cm,體高為50.5±2.48cm,而頭長與頭寬則分別為27.9±1.60cm與10.9±0.51cm,肋骨數為14對。

(三)李宋豬的選育及應用

        李宋豬為我國小耳種豬之新品系。以蘭嶼島上之小耳種為本,經近親選拔後加入藍瑞斯之白色而成。小耳種係我國小型豬之一種。民國64年國立台灣大學畜產系李登元教授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之支助,著手研究將瀕臨絕種之小耳種豬開發為生物醫學用之實驗物,達到物盡其用外也留給小耳種豬另一條生路。好讓子子孫孫認識與先民一起生存於斯島之小型家豬歷經四百年之演化,變身為供生物醫學試驗用之實驗動物。利用小型豬雜交育成迷你豬為民國40年代美國米尼蘇達大學Winter教授首創。之後德國哥丁根大學於民國60年代亦育成有黑及白兩品系迷你豬。這些迷你豬中,均曾引進分佈東南亞亞熱帶地區之小耳豬改良而成,育成迷你豬實驗動物為先進國高科技之表現。現在我們育成李宋品系小耳種,不僅是想保存即將滅種之小耳種豬,開始其另一用途,使人人需要牠而飼養繁殖,達到利用國家資源與保種之雙重效果。

        李宋豬之李者如上舉李登元教授之李,宋者乃當時參序開發之畜產研究室副教授宋永義博士。李教授已於民國71年退休,宋副教授也已昇教授繼續李宋豬之開發研究。

        李宋豬之育成過程中,由李宋在國內外發表多篇論文。在開發中,也造就許多畜牧人才。為了尋找當時現存之小耳種豬,於民國64年夏,救國團贊助組成南橫公路生物資源探查隊,尋找已失落多時之小耳種豬。發現小耳種在本島已絕跡,而另求離島之蘭嶼,結果蘭嶼島上耶美族所飼養的豬盡是小耳種豬。蘭嶼乃當時經日本人向世界指認為觀察人類演化之自然保護區。不幸於民國28年間豬病蔓延,日人採取焚燒撲滅後,經兩年於民國30年代陸續自台灣本島引進小耳種予蘭嶼耶美族。如今因台灣本島之經濟發達繁榮,對豬肉之民生需求迫切,又以製油等飼料工業之發展,要中國豬吃西餐(飼料:非豬菜),其生長性遠比不過慣吃西餐之洋種豬,乃被淘汰棄養而滅絕。幸好於民國64年及早將小耳種豬開發為實驗動物用之迷你豬,也另育成白色之李宋系豬,大受生物醫學試驗研究者之愛用,開展小耳種豬之另一新用途,讓大家喜歡而愛養,達到保種目的(宋,1996)。(第一屆海峽兩岸養豬研討會)

        (待續)

表8. 小耳種豬之生長性能與體型性狀a

週齡 體重(kg)
出生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0.72±0.15

2.13±0.55

2.88±1.18

4.43±1.30

5.61±3.07

6.84±3.07

8.51±3.41

10.91±3.67

12.03±4.26

14.91±5.22

16.28±4.79

17.95±6.53

0.69±0.10

1.89±0.47

2.99±1.48

4.15±1.15

5.07±1.38

6.42±2.10

7.80±2.65

10.40±5.42

11.12±4.04

12.90±4.71

14.37±5.08

16.21±6.29

a平均值±標準偏差

飼料營養雜誌(p.37∼47)─戴謙、九七年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