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专题-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兽医学部传染病学讲座

 

六、鱼的肿瘤

        鱼类数常见的肿瘤有表皮由来的乳头瘤(papilloma),兹将鱼类各种肿瘤列举如下:下颚的甲状腺腺瘤(adenoma),线维瘤(fibroma),脂肪瘤(lipoma),线维脂肪瘤(fibrolipoma),黑色素瘤(melanoma),肌肉瘤(myoma),恶性肿瘤(sarcoma)、肝肿瘤(hepatoma),肾芽细胞瘤(nephroblastoma),卵巢由来的卵巢瘤(ovarian cystoma),发生学的畸型瘤(teratoma)及软骨瘤(chondroma)。

        鱼类肿瘤的致病因素很多。和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生息在水中的特殊环境,各式各样的、繁杂的因素交叉在一起。因此,被确立的鱼类肿瘤不很多。但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毒:如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

(2)化学及生物性毒物:如Asper gillus flavus的代谢产物aflatoxin和有机农药(DDT等)。

(3)物理因素:如光线。

(4)激    素。

(5)遗    传。

(6)年    龄。

(7)宿主免疫机能。

下面就以上鱼的肿瘤,举例加以详细说明:

6.1 上皮性肿瘤        

1.鳗鱼的乳头瘤(cauliflower disease)

        本病是上皮组织由来的肿瘤。病名的由来是因为病患处呈桃色或灰白色柔软症状突起聚集在一起,其外观酷像花菜(caulif lower)而获称之的。肿瘤大小初期只有粟粒大,但充分发育後的直径可达3~5cm。好发部位在吻端及口腔上皮处。组织学所见为典型的上皮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及黏液细胞所构成。有时可见炎症反应。上皮及粒液细胞之间,结合组织侵入呈树枝状分枝。因结合组织中富含有血管,从外表看全体呈桃色。

        关於症状,Luhman和Mann (1957年)有以下的观察。患本病的鳗鱼,体重剧减,特别在肝脏消化管最显着。因在吻部发生的肿瘤逐渐增大,影响正常摄食之故。本病虽然不是造成鳗鱼死亡的直接原因,但当肿瘤增大时,常使鱼口部无法关闭,窒息致死。

        鳗鱼Cauliflower disease地理分布偏於欧洲西北海域,且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则完全没有发病。从以上偏在的地理及季节状况来看,暗示本病可能为某种病毒引起。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另根据鳗鱼喜在泥土中生活的习性,泥土中蓄积的化学物质刺激及环境的污染间接地促使Cauliflower disease的发生。

        除鳗鱼的Cauliflower disease以外,鲶鱼头部.口腔内及口唇部也易发生乳头瘤。限於本文篇幅,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

2.腺   瘤(Adenoma)

        由腺上皮细胞(glandular epithelium)为主所构成的肿瘤被称之为线瘤。人最常出现的部位是乳腺,除此之外,卵巢、甲状腺、下垂腺等内分泌腺及消化腺、皮肤附属腺等。但鱼类最多的腺瘤是甲状腺瘤。鱼类的甲状腺瘤多由碘欠乏时所发生。病鱼的咽头部出现红色的斑点,逐渐向外侧隆起突出,因此容易从体表观察。

        鱼类甲状腺的构造和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相异之处为鱼类的甲状腺外无包膜,不形成界限清楚的腺组织块。其通常散在於咽头部周围的结合组织内。呈疏散状的滤胞构造存在。有时还可发现存在於肾脏内,因成长期时,甲状腺滤胞随血流而转移。

        鳟鱼幼鱼甲状腺瘤发生率相当高。因此,一般养鱼场常在饲料中添加碘来防止本病的发生。病鱼甲状腺组织像为:甲状腺滤胞显着增生。咽头部结合组织间存在的滤胞并不转化成为恶性肿瘤,但若存在於血管内则易转化成腺癌(adenocavcinoma)。转移至肾脏时,会变成所谓肾囊肿(kidney cysts)状态,因此肾机能显着低下,使体内水分平衡衰失,发生全身水肿,鱼体异常膨大。甲状腺瘤一旦超过滤胞增殖范围时,就会转化为恶性肿瘤,因此不可忽视。

6.2 结合组织细胞性肿瘤

1.脂肪瘤(Lipoma)

        脂肪瘤是由於皮下肿肪组织异常增生而引起的良性肿瘤。脂肪瘤常是偶发的病例。发生部位多在体侧,偶而在头部形成大型的脂肪瘤块,从外表易识别之。脂肪瘤的表面,因表皮坏死致使鱼鳞脱落。脂肪瘤柔软,割面呈白色或淡黄色。患部和周围组织界限明显。

        在墨西哥沿岸采集的硬骨鱼Diapterus plumievi头部脂肪瘤的组织标本所见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瘤。肿瘤内部没有纤维性结合组织,神经组织及血管。本脂肪瘤的成因疑似由於DDE,DDD,DDT等有机杀 剂污染引起的,但仍未证实。

        在美国加州沿岸生息的被俗称之为rock fish (sebastodes diploproa)背侧存在的脂肪肿,其组织学构造乃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的混合肿瘤(mixed tumor),混合肿瘤比单纯脂肪瘤的硬度要硬,且有纤维性组合组织细胞排列存在。

2.黑色素瘤(melanoma)

        黑色素瘤是源於表皮和真皮之间存在的神经原性黑色素细胞(melano cyte)异常增生引起的。最近,养殖虹鳟有多发的倾向,应多加注意。市川等人报告了热带鱼(xiphophorus helleri)的黑色素瘤。雌雄鱼都可发生。不转移到其他藏器。但肿瘤部位的表皮细胞层溃疡。细胞学属异数性(hetero ploidy)肿瘤。

6.3 肝脏及肾脏肿瘤

1.鳟鱼肝肿瘤(hepatoma)

        从1950年到1960年初,在全美国鳟鱼养殖场曾大发生肝肿瘤,已经调查结果了解其原因乃市贩的固型饲料中混入了aflatoxin。此毒素是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的代谢产物,分为B1、B2、G1和G2四类。其中B1致癌力最强,为致癌物质paradimethylaminoazobenzene的900倍,dimethylnitrosamine的75倍。

        由aflatoxin B1引起的鳟鱼肝肿瘤块,不仅出现於肝表面,其内部也会出现。肝肿瘤形状不定。Halver(1969年)将其形状分为四大类:其一含有丰富的血管,色呈黄色的独立个别的结节。另一是表面呈灰白色大范围的坏死,由多数的弥漫状小结节组成。呈以上状态时,一般病变已经相当恶化。初期时,直径约1~2mm的白色斑点,但数年间增长至肝全体,肝脏大小和正常的相比较,大约有3~10倍大。从体外也可看出腹部异常膨胀。组织学观察可见初期肿瘤性结节在肝静脉周围形成。

2.肾芽细胞肿瘤(nephroblastoma)

        和肝肿瘤相比,鱼类肾肿瘤发生率极少,鱼类肾肿瘤主要是真性肾肿瘤。及萎缩肾小体和尿细管之间肿瘤性类上皮细胞(cneoplastoc epitheloid cell)增生所形成的。实验例可用dimethylnitrosamine (DMN)投与而产生相似的肾肿瘤。

6.4 肿瘤的观察法

        首先确认发病鱼的鱼种,记录采集水域或养鱼场。采集为养鱼场时,应了解其发生率、发生时期和饲料的种类 ,以补助解明其发生原因。应认真观察肿瘤的发现部位、大小、色、软硬的程度,割面的状态。观察完了後,照相存档。其次从患部摘出肿瘤,测定其重量後,制作其组织标本,观察其组织像。将所观察到的组织标本,观察其组织像和文献进行对比,判定其肿疡的类型。

相信经过大量、反覆地接着实例,观察能力会逐渐变锐,最终能成为一位鱼类病理学者。

七、原 病

        就养殖或鱼捞鱼而言,其原 寄生的种类不计其数,本文乃针对阻碍成长、死亡、食品价值有影响的原 病加以说明。一般而言,原 可分为鞭毛 类及纤毛 类。

7.1 海产鱼Oodinium症

        属植物性鞭毛 类Amyloodinium的寄生所引起的,经常造成水族馆的观赏鱼感染的困扰,最近海产鱼苗被养殖後,慢慢地也影响到养殖渔业。

(1)病   因

        因Amyloodinium Ocellatum的寄生期 体,即荣养体(trophozoit)寄生於皮肤、鳍所致病的。荣养体於初期呈梨形、次变成球形,大小约20~120μm,具有付着器的足部及其体内淀粉颗粒为主徵。荣养体成熟後,离开鱼的寄生部位在水中开始分裂成胞子(cyst),再成为9~15μm的仔 (dinospore),具有2根鞭毛,遇到宿主时,失掉鞭毛又附着於鱼体开始营寄生活。

(2)症   状

        荣养体寄生在鳃片上时,其足部常深入组织内吸取营养,并破坏周围组织,鳃上皮因增生而使鳃片显得肥厚而呼吸困难。寄生部位除鳃片外,有时在咽头指膜下层、肌肉层、肾的造血组织内及肠系膜。水温在23~27℃时,不到一星期即可迅速分裂成256个仔 ,但20℃以下时则几乎不分裂。另,水比重1.012~1.021,pH 7.3时也较适合本原 的繁殖,发病率较高。

(3)诊   断

        鳃片上荣养体寄生时,以肉眼可看出微细小白点,直接涂抹检查,由其基本型态及淀粉颗粒的存在可判定之。

(4)对   策

       在换水充足的水槽内饲养,因幼 很快流失较不易发病。珊瑚礁的鱼含本原 的可能性大不宜混合适养,万一不幸发现被侵入时,只要让水槽的水放乾,乾燥4~5天,仔 自然死灭不再存在水槽内,一般仔 在侵入下个宿主之前只能存活15个小时。

7.2 Cryptobia症

        动物性、鞭毛属的Cryptobia在鱼的鳃、皮肤或内脏寄生,致呼吸障碍、死亡。有的研究报告本原 和鱼之间以共生方式互相存在,故其致害性未十分清楚。

Cryptobia branchialis及C. carassii的 体长5~20μm,宽3~7μm,呈三角形。

7.3 Costia症

本病的病原已改称Ichtyobodo属,但病名仍沿用旧称Cortia症,在鲤鱼、鳟鱼和金鱼都有报告。

(1)病   因

        於欧美所做的报告属Ichylyobodonecaton,由日本过去的报告来看也多属此类,另有I. pyriformis较小形。I. necatonm离开宿主成自由状态,呈长角圆形,大小8~12×6~10μm,有2根鞭毛,但寄生期呈梨形,鞭毛很少见,以吸盘吸着宿主皮肤或鳃营生。

(2)症   状

        因寄生期的 体吸附,使得患部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也因鳃受刺激上皮黏液分泌增加,致呼吸困难。多数寄生时皮肤的表皮成海绵状而与真皮层剥离,成致命的伤害,本原 在寒带和热带均广泛分布。

(3)诊   断

        采取皮肤或鳃的病患组织可确认之。

(4)对   策

        针对本原 的对策没有,但对付白点病的相同方法可应用,见7.6白点病。

7.4 淡水鱼的Chilodonella症

        於淡水鱼,特别是鲤鱼科由所谓Chilodonella cyprini的纤毛 感染於皮肤、鳃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很久以来即於欧美常有发生报告,於日本锦鲤鱼或金鱼偶而有发现。

(1)病   因

        Chilodonella cyprini是本病的病原,体呈卵形而扁平,大小30~70×20~40μm,腹面两侧并排纤毛,有大小2个核,大核5~12×4~9μm。

(2)症   状

    由於本病 以所谓吸管插入宿主皮肤或鳃上皮细胞内吸取养分,而且腹面也有吸附作用。因此引起上皮细胞层的炎症、坏死,且多数寄生时因刺激上皮增生,鳃片棍棒化。本原 增殖的适温是5~10℃,故温带的水域多发。

(3)诊   断

        采取表皮细胞直接涂抹,以methyl blue染色镜检。

(4)对   策

        与白点病相同的处理原则即可,并无特殊对策。

7.5 Trichodina症

        属纤毛 类的周毛目,由Trichodina,Trichodinella,Tripartiella等属所引起的疾病,多在淡水鱼寄生,但在海水鱼也不少,在欧美各种淡水养殖的幼鱼常有发病报告,日本则多发生在金鱼和鳗鱼的鳃、皮肤。

(1)病   因

        在欧美已知道的Trichodina和Tripartiella种类相常多,主要发生体位在体表和鳃,而在日本则在金鱼和鳗鱼发现Trichodina domergnei和T. reticulata。本原 呈正圆形,大小直径约10μm左右,海水鱼寄生者有大至100μm。

(2)症   状

        少数寄生对宿主没有甚大的影响,但多量寄生时,则其刺激造成黏液异常分泌,甚或引起炎症,或上皮组织退行性病变、坏死,导致呼吸障碍,但对某些病例,发现其在鳃多量寄生,组织学上却没多大异常变化。

(3)诊   断

        自患部鳃或皮肤采取病材镜检,可确定是否为本原 所寄生。

(4)对   策

        参照7.6之白点病。

7.6 白点病

主要是因膜口类纤毛 多数寄生所引起的疾病,肉眼上易见白点,故给予白点病病名。

(1)病   因

        寄生於淡水鱼称Ichthyophthyrius multifiliis(根据1976,Fouquet报告),而寄生於海水鱼者称Cryptocaryon irritans(根据1951,Brown报告)。其荣养型(trophozoite)呈大致球 、成熟 体大小0.4~0.8mm,淡水鱼寄生者大核呈马蹄型,海水鱼寄生者呈 4个相连的球,体表纤毛并列,短而密生。仔 50μm,由仔 的媒介而传播至其他鱼身上。

(2)症   状

        本 的荣养型 体在鳃、皮肤及鳍的上皮下层组织及基底膜寄生潜伏,因反光而呈白点之病变。於鳃的寄生,上皮细胞因受 体的刺激,细胞变性崩坏,其崩坏细胞、组织液成了 体的摄食食物,多量寄生时有出血现象,易造成病鱼的死亡。有报告研究寄生所造成血液生化的变化,其结果显示血清中的纳、镁离子浓度稍低,而钾离子及尿素ammonia态的氮则上升。於淡水鱼,本病多发生在水温15~18℃的春秋两季,而海水鱼者在30℃的夏天多发生。从未发生过本病的养殖池,万一被引进本原 ,迅即爆发,可能与其未具有免疫力有关。

(3)诊   断

        除了黏液胞子 的寄生有类似的病变外,本病 寄生所造成的小白点非常容易易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采取 体镜检是确诊的必要诊断方法。

(4)对   策

        观赏鱼等的非食用鱼可以采用甲基蓝、过锰酸钾、福马林、malachite green,或福马林和malachite green的混合液、acriflavin的药浴方法。硝酸银溶液0.67ppm,15秒药浴可以完全杀灭仔 。但养殖池的食用鱼不适用上述之方法。

7.7 鳗鱼微胞子 症(凹凸病)

        养殖的鳗鱼因pleistophora属的微胞子 寄生,造成肌肉纤维溶解,体表呈现凹凸不平,影响食品价值的原 病。本原 虽不造成重大损失,却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1)病   因

        1951,Hoshine报告本病,其病因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荣养体寄生於体侧肌肉纤维内,大小约直径30~200μm,呈球形或卵形,於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下,可见称Cyst的纤维膜包围 体,Cyst内含有多数的10~20μm直径的sporozoit,藉着成熟而爆裂,经皮再传给健康的鱼,或经食饵由口食入。

(2)症   状

        少量寄生时,通常组织无明显的变化,从外观上看不出异常,但多量寄生时,尤其在10公分以下的幼鱼,能看出体表寄生部位皮肤的变色,其荣养体成熟崩破後,胞子散乱於肌肉纤维组织间,肌肉破坏溶解後,体表呈现凹凸不平,多数胞子的寄生因不易被吸收消失,则病鱼渐消瘦而死亡,於日本或台湾的养殖池都严重被污染。

(3)诊   断

        由外观的体表凹凸现象,易诊断出本病,其他的疾病则很少有相同症状,如采取患部直接涂抹、Giemza染色,可检出荣养体及sporozoit。

(4)对   策

        至今仍未有效的治疗药物可供应用,对病鱼的禁止移动,淘汰病鱼及罹患池的石灰消毒等都可减少传播的机会。

7.8 鲤鱼鳃黏液胞子 症

        本原 寄生於体长约5~6公分的幼鲤鱼鳃内,黏液胞子 形成Cyst致呼吸障碍。

(1)病   因   

        黏液胞子 (Myxobolus sp.)是1926年Nakai所报告,常寄生於鳃的结缔组织内 ,其荣养体成长後有分枝,成熟胞子呈梨形,直径约10~13μm。

(2)症   状

        发育後的荣养体约5mm,导致鳃板扭曲,血流受压迫,精液细胞因增生而使黏液分泌增加,鳃盖闭合受阻害,影响正常呼吸运动。也有荣养体崩裂後而自然治愈者。本病於日本国内的分布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相当广泛。

(3)诊   断

        於幼鳗的鳃内看见块状物的疾病可怀疑本病。由Cyst的染色可镜检诊断。

(4)对   策

        尚未未效的治疗方法,对付其他原 的基本原则可供参考。        

 

饲料营养杂志(97~104)-林子恩.郭登赋、儿玉洋.八九年十一期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
有,非经本公司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
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