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殖鰻魚的病害

        台灣養鰻事業興起發展之快速,真令人不敢相信,據有關當局之統計,本(62)年一至八月間的鰻魚出口金額已高達四千萬美元以上,已成為我國極重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在出口貿易中佔著重要的地位,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這固然是可喜的現象,但是因為發展過速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不但嚴重的影響此業的利益,甚至可能扼殺了此項事業的前途。

        諸如因投資利潤之較高,同時又缺乏有效的產銷管制機構,因此發生了一窩風的「搶養」風暴,不但原屬此行的業者揭盡所能的擴充,甚而其他行業的業者也都轉而大規模的投資養殖,因此造成鰻苗需要量的急增,鰻線價格的不合理上漲,使得省產鰻線不敷需求,由出口轉為進口,除了自日本進口與省產鰻魚相同品種之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外,不法商人更罔顧法令,以偷天換日的手法大量進口不適合本省養殖,尚在試養階段的法國鰻線(A. anguilla),而冒充日本種;其次因產銷未能配合,造成成鰻供過於求的現象,致發生價格慘跌,不少業者幾乎蒙受傾家蕩產的損失。養鰻事業的急速發展除了引起以上產銷的政策性問題外,在養殖技術上,尤其是病害方面也產生了同樣嚴重的問題,如不及時設法解決,將成為本省鰻魚養殖業的致命傷,現就此等問題作一簡單的介紹以供業者參考:

一、鰻魚之進口問題

        以目前本省的鰻魚養殖面積而言,省產鰻線絕對不敷業者的需要,如自日本進口日本鰻線,雖然在養殖上不成問題,但因其價格較高,對成本而言是很大的負擔,如進口歐洲鰻,則因為此種鰻線之原產地(地中海沿岸之法意西班牙等國)生態環境與本省相去甚遠,故不適於遠東地區之養殖,此種鰻魚如在本省養殖時特別容易受多種病害之侵襲,如寄生蟲方面之車輪蟲(Trichodina)、纖毛蟲(Glossatella)白點病纖毛蟲(Ichtbyophthirius)、吸管蟲、(Trichophrya)、粘液孢子蟲(Myxosporidia)、徹孢子蟲(Microsporidia)、鰓片指環蟲(Dactylogyrus)及三代蟲(Gyrodactylus)等之寄生。這些寄生蟲大部份是眼睛看不出來的小東西,故寄生發病初期不易發現,等到病況進行到相當程度,肉眼可以觀察到症狀時,在驅除上就已經有了困難,況且常常因為這些寄生蟲在魚體上造成傷口,替病原菌開了感染的方便之門,因此往往形成細菌性與寄生蟲性的多重性複雜感染,一發不可收拾。

        除了日本鰻與歐洲產鰻魚之外,在印尼、菲律賓方面尚有A. bicolor與A. pacifica等種,澳紐方面則有A. australis及A. dienfen backer。據最近之消息顯示日本方面由美國進口之A. rostratar種似乎比歐洲鰻更適宜於日本環境之養殖,故有關當局似應儘速調查收集較為完善的資料,以確定其他地區所產鰻魚是否有比歐洲鰻更適宜於本省地區之養殖而比日本鰻更經濟者,以作為進口之參考,但是在引進這些外國鰻線之同時必須先調查清楚該等地區所流行病害問題,因其可能同時被帶進來,就如歷年由日本進口之鰻線,經常可發現有水生菌類(Saprolegnia及Achlya)感染之水黴病魚,業者及檢疫等有關單位不可不注意。

二、鰻魚之病害問題

        本省位處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水溫約在攝氏二十度∼二五度之間,固然是一極優良的水產養殖環境,但也是極適合於寄生蟲及其他疫病之衍生,尤其是近年來由於外國魚苗的進口及放養密度的大幅提高使得病害的種類,傳播之快速及嚴重性等均有與日俱增之勢,茲就近年來本省鰻魚養殖上常見面較為重要的幾種疾病簡介如下:

        1.凹凸病(Plistophora disease):其症狀為身體背側肌肉凹凸不平(須注意與曲骨病及穴膚病之區別)膚色變灰白,其病因為微孢子蟲類之Plistophora anguillaruin之寄生於肌肉中所致,此病早在三十多年前日本即已發生,一九五一年東京水產大學之保科利一教授首先發表對此病之研究。雖然在一九七一年由本省運往日本的鰻苗中亦曾發現此種病魚之存在,但據多數養殖業者之經驗,本省從前並未發現此種病害,而自最近之兩三年來始見此病之流行,故此病原是否由日本傳入抑或原為本省所有尚不得而知。在十公克左右之小鰻魚此病最為嚴重,以本(62)年之情況而論,感染此病之鰻苗約達一成左右,且似乎是本種鰻苗受害較多,歐洲鰻苗之受害情形如何,則尚無確切之資料。凹凸病在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資防治,有些業者利用海水鹽份治療,其功效如何甚值懷疑。本症雖尚無良藥可治,但根據其感染魚體之途徑,如能在鰻苗放養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徹底消毒魚池,放養時注意檢除病魚則可逐年減少此病之流行,殆可斷言。

        2.赤鰭病(Red fin disease)其症狀為鰭部(尤以臀鰭及胸鰭)淤血變紅,肛門紅腫擴張,嚴重時下顎部及整個腹部均呈點點紅斑的淤血現象,若解剖內臟,可見腸管等器官發炎甚至潰爛。其病原體為Aeromonas liquefacieus或Edwardsiella tarda Par-aoolobactrum Anguillimortiferum)之類的短桿菌。赤鰭病雖然終年可見,但以冬末春初春夏之交及水溫驟變時最容易發生,雖然常常造成極嚴重的死亡,但如能在氣溫多變的季節或發現病症之初期及時處理(如利用Furan系統的藥物或抗生素,磺胺劑等適量加入餌料中)則多數可以治癒。

        3.腹水病(Hydrops or Dropsy):此病多在成鰻時期發生,其症狀為腹部腫脹凸出,腹腔內充滿淡綠色明膠狀流體(有時為淡紅色),且肝臟浮白,狀似貧血,本病原在夏季較易發生,但去年十一月間宜蘭地區曾多次發生且與赤鰭病一齊併發。其原因可能是細菌類的寄生所致,但是也可能是池水或人工餌料中摻雜過量的藥物所引起的內因性中毒現象,故平均利用藥物防治魚病須避免過量。在平時或發病初期,餌料中填加過量之魚用綜合維生素(尤其是微生素E類)對於此病有若干程度的防治效果。

        4.肝臟機能障礙症:在鰻苗時期尤為多見,其症狀為肝臟腫大或硬化,有時更迫使膽囊凸起,使該處皮膚染成黃色,由體表即可見,魚體因而逐漸衰弱死亡,本病於今年二月間在屏東地區曾多次見到,桃園、鹿港等地也時有發現。病因不明,推測其原因可能為食用冰凍過久使得脂肪酸化變質的不新鮮餌料所致(即所謂脂肪中毒)或長期使用含有過量藥物的人工配料餌料(人工餌料中多數原已含有藥物,業者往往又另外加入)所致。

        5.鰓病:病狀為鰓部粘液分泌增多且常有污物粘附,嚴重時鰓絲潰爛殘缺,引起此症之原因頗多;如粘液性細菌(Chondrococcus sp..)或各類寄生蟲之寄生,營養缺乏等物可引起鰓病。此病為長期性之慢性疾病,常使魚體呼吸困難,並漸漸衰弱,故易於受其他病原體之感染而死亡。據日本方面之報告有鯉魚混養之鰻魚池特別容易發生此病。本省各地所飼養的鰻魚在夏季水溫較高時常有零星之發生,尤其放養密度較高者發生後因傳染迅速故情況常甚嚴重,但未見有短時間內大量死亡之現象發生,除藥物防治外於餌料中加入適量之鐵礦物質可防由此症引起之貧血現象發生。

        6.爛尾病(Tail rot disease):病原與鰓病中之粘液性細菌相同,多發生於夏季水溫較高時,受害鰻魚多為幼苗,在屏東地區較為常見,其症狀除尾部潰爛外,亦常在體腹處發現腐爛部位,周遭化濃中間可見裸露之肌肉,除鰻魚外,泥鰍亦極多患此症者。此病原以抗生素類如Chloram-phenicol Streptomycin等治療,但最近似以利用Furan系統的藥物較為效。

        7.鰓腎炎症:病因不明,可能為營養性障礙或細菌性原因或水質不良所引起。症狀為鰓絲及腎臟組織腫大發生病變,腹部中央肛門前略呈凹陷,此病症在日本多發生於冬天,尤其在一至三月間最為盛行,但本省蘭陽地區曾在本年六月間發生,檢查魚池水質(來源為地下水)之酸鹼度頗為正常。其治療方法在日本方面有利用海水或食鹽處理者,雖可延緩或減少死亡現象,但並無治癒把握。

        8.水黴病(Fungus disease):仍由於水生菌(Water mold)之寄生而使魚體表皮或鰓吻等處生長白色的毛狀物,此症在水溫較低時很常見,尤其是由日本進口之鰻線因裝運或其他處置不當大約有一成的感染率,雖然本省水溫較高,病情不如日本之嚴重,但因其常與細菌性疾病併發,如未及時處理亦將遭受重大損失,本省發現之鰻魚寄生性黴菌有水黴(Saprolegnia)及棉黴(Achlya)二類,棉黴在水溫較高時仍然感染魚體,不可不注意。一般利用孔雀綠液(0.05∼0.1ppm)或甲基藍(2ppm)或提高水溫(至攝氏二五以上)可有效控制此病之蔓延,不過有時尚須混用細菌用藥始易見效。

        除以上所舉病例外,寄生於鰾內之線蟲Anguillicola及寄生於皮膚或口腔及鰓上等之針蟲(Learnea)、魚虱(Argulus)及多種扁蟲(Flatworm)等亦均為鰻魚常見之病害,唯或因其久為一般所熟悉或以其早有有效控制方法或以其對魚體不致造成重大影響,故未列入,此外如自一九七一年來在日本廣為流行的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病魚全身赤紅,特別是頭部及腹部,病原體為細菌類之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本省雖然尚未發現,亦應密切注意以免在本省流傳。

        本省養殖鰻魚每年因病害所造成的損失當不在千萬元之下,直接上減少業者的收益,間接上影響鰻魚業的前途及國家的外匯收入,但是在防治處理方法上多數因襲日本方面之資料,借鏡他人的經驗固然省時省事,但常因病原本質或地區性的差異,表面上同樣的症狀也不一定可用同樣的方法處理,不能對症下藥往往造成無謂的浪費,甚且「賠了夫人又折兵」魚病沒有治好又多花了藥費,故根本解決之道尚待詳細調查與深入研究。

 

現代畜殖(15∼17)-郭光雄.六十二年十二月第1卷第2期

home1.gif (1495 bytes)回期刊頁 index1.gif (1026 bytes)回上一頁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