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雞肉與進口雞肉是對抗或融合

      ~ 林祥德    肉雞產銷督導委員會召集人

 

        從民國 87 年 7 月開放美國冷凍雞肉進入台灣市場,至 89 年 12 月底,兩年半的時間大約進口了 34,000 噸左右的量,其間,整個肉雞產業做了相當多的措施,從 GATT 談判過程中,政府與肉雞產業間的溝通、宣導,離牧措施的實施,提升競爭力強化體質方案的執行,肉雞資訊網的建立、研判、預警,進口雞肉配額在產業間的協調、互動,至最近的策略聯盟統合經營的研討,雖然過程中並不是很完美,但總算肉雞價格也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而我們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心得。

        因應加入 WTO 後之衝擊,方法大約可分為三大類:量、成本、策略聯盟。在量的方面,從 79 年白肉雞資訊研判會議,81 年白肉雞產銷督導委員會成立,88 年白肉雞策略聯盟委員會服務處掛牌,再加上中興大學郭義忠教授長期的統計分析,目前對於量的掌握已相當完整。另外會影響整個量的判讀分析的重要因素,就是進口雞肉進入台灣市場的時間和數量的掌握,以及國產部位肉的庫存狀況。以下僅就量的部份,包括國產雞肉與進口雞肉,兩年半來的一些因應措施作一些探討。由表一推斷:87 年肉雞產量約比 86 年減產 11.9%,依實際產能計算,大約減少 2,310 萬隻,每週減少 44 萬隻毛雞。88 年肉雞產量約比 87 年減少 10.5%,依實際產能計算,大約減少 1,820 萬隻,每週約減少 35 萬隻雞。89 年肉雞產量約比 88 年增加 4.98%。在毛雞價格方面,87 年雖比 86 年減少 11.9% ( 每週減少 44 萬隻 ),但因第一年開放美國頭期款雞肉進口,所以價格只上漲 1 元/斤左右 ( 依歷年來的分析,毛雞價格理應上漲 3 ~ 3.5 元/斤 ),而 88 年比 87 年又減少 10.5%,毛雞價格卻與 87 年差不多,更不幸的,89 年毛雞產量只比 88 年增加 4.98% ( 每週約增加 16 萬隻毛雞 ),但價格卻相差 3.4 元/斤,事實上主要跟進口雞肉的時間、數量及通關價格有關,同時今年景氣在後半年較差,而火雞肉又適時的湊上一腳,攻佔部份的加工產品 ( 香腸、漢堡肉、貢丸、雞塊組合肉、辦桌用翅膀 ),使得毛雞價格出現較大的差距。

 

表一

項目

年度

肉種雞數

( 隻 )

肉雞標準

產能 ( 隻 )

肉雛銷毀

隻        數

冷凍雞肉

進口量 ( 噸 )

進口雞肉

金額 ( 仟元 )

進口火雞肉

量 ( 噸 )

毛雞產地

格 ( 元/斤 )

85年 2,058,620 300,848,908       6,411.09 22.01
86年 1,993,290

( -3.17% )

320,916,103

( +6.67% )

      6,039.73 21.15
87年 1,809,035

( -9.24% )

298,784,637

( -6.9% )

約 970 萬隻

( 約 5% )

8,039.29 246,984.01

( 平均 30.72 元/kg )

2,058.97 22.19
88年 1,846,460

( +2.07% )

267,372,316

( -10.51% )

約 870 萬隻

( 約 5% )

14,103.36 261,139.76

( 平均 18.51 元/kg )

19,112.28 22.16
89年 1,430,570

( 1 ~ 9月 )

279,843,432

( +4.66% )

約 850 萬隻

( 約 4.7% )

9,662.37

( 1 ~ 10 月 )

184,968.66

( 平均 19.14 元/kg )

13,656.95

( 1 ~ 10 月 )

18.72

( 1 ~ 11月 )

註一:肉雞實際產量約標準產能的 65%

註二:肉雛銷毀比例是依實際產能計算

 

        進口肉部份,第一年通關價格 30.72 元/kg,再加上規格不好,需增加處理費用,在台灣市場上價格競爭力較差,第二年有了經驗,不管在通關價格 ( 18.5 元/kg ) 或規格上較能掌握,相對的影響國產雞肉的程度也較高。今年更加上經濟的不景氣,國產部位肉 ( 胸肉、翅膀、雞爪 ) 的庫存頗高,所以毛雞價格至 11 月底,平均只有 18.72 元/斤。在這兩年半的進口期間,電宰公會與禽肉行銷協會一直與肉雞業者站在同一陣線,尤其在量和時間方面,控制的相當平均,其中造成這種結果,在實質上有兩大意義:(一) 電宰廠與肉雞產業,在進口雞肉的衝擊下都是受害者,所以比較能斟酌進口的量和時間,選擇衝擊最小的情況。所以分 A、B 類配額的狀況是比較完美的組合,能兼顧電宰業及禽肉行銷業的基本需求 ( A 類 33% ),同時由 B 類 ( 養雞協會 67% ),利用現在的資訊系統作研判,適時的放出一定量的配額,以滿足電宰廠的需要,同時全年進口量又能符合美國的願望 ( 全年超過 1 萬噸 ),避免對肉雞產業的巨大衝擊。由每週的肉雞產能,搭配進口雞肉有次序的節制進口,以求得肉雞產業的穩定發展。(二)利用釋放配額所獲得的回饋,全部放入公家帳戶,做提升白肉雞產業生產效力的專案運用,強化肉雞產業的體質,從全面降低生產成本著手,以期在 2005 年全面開放時,能有與進口雞肉一決高下的本錢。沒有一毛錢放入個人口袋,沒有圖利任何個人,完全為肉雞產業的永續經營,共同發展而努力。

        最後個人認為,目前進口雞肉配額的分配方式,最大的贏家是政府,在生產成本還無法全面下降,產業間的策略聯盟共識還未達成前,從總量 ( 國產+進口 ) 的控制是唯一避免傷害的方法。由於雞價穩定,肉雞產業拼命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方面努力,而電宰廠與行銷業亦能利用緩衝期的這幾年,去做市場通路及產品區隔方向調整,顯現的是政府輔導措施有效,農業的方向正確,人民不會抗爭,所以最大的贏家是政府。相反的,在上述的肉雞體質改造方案及行銷通路調整還未完成前,驟然全面自由進口,損傷的不只是整個肉雞產業,圖利的只有少數的一些進口商,但卻要賠上將來無窮無盡的抗爭,最大的輸家還是政府。有了時間表,有了緩衝期,做了那麼多的輔導措施,到了 2005 年,如果肉雞產業還不能有對抗進口雞肉的本錢,該走的是那些扶不起來的阿斗,最後我們還是會感謝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