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魚顛覆傳統(2)

台灣養殖漁業的兌變

        人類為了生存,將野生的動、植物圈養、種植,就已經改變了生物生態。尤其是為求經濟效益,加強圈養生物的管理,提昇經營技術,完全破壞了生態。如此繁衍千年,形成新的生態系。以水產生物而言,魚、蝦、蟳、貝類等水產品,將其圈圍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飼養,不但由靠天吃飯到人定勝天,非僅由粗放養殖到高密度的集約養殖,而且進行雜交配種、擇優育種研究試驗,在同屬同類中育出新的品種,更進而做單性繁殖以提高養殖效益。完全破壞了原來的生態。

        近百年來,為了生存競爭,以人為改變水產生物的生活環境,使所養的水產品提早生產以繁衍後;更進一步人工繁殖種苗,顛覆了水產生物的生活傳統。今日,維持生態平衡、生態保育的觀念倡行,其呼聲甚囂塵上,顛覆傳統、改變生態的水產養殖、繁殖,是對?是錯?其是非曲直,自非本文討論的範圍。本文將就經濟效益層面,探討養殖漁業的得失,以及養殖漁業面臨的衝擊,舉例說明,敬請漁業先進指正。

尼羅紅魚    顛覆養殖

        Tilapia台灣稱為南洋鯽魚,又叫吳郭魚。全球各地,品種很多,大小不一。廿世紀五十年代,台北的張福根先生南來屏東縣新埤鄉創建福海農場,先養鰻,後養吳郭魚。養殖的是紅色吳郭魚,命名曰:尼羅紅魚。從培養種魚、選別親魚,到育種及繁殖魚苗,養幼魚、中魚、成魚及行銷台北市,場內三條生產線,儼然是工廠生產的模式。七十年代,吳郭魚單性繁殖有成,福海農場的尼羅紅魚育種有成,繁殖的雄性尼羅紅魚達百分之九十五,每尾可養至600~1,000公克以上,再以活魚運銷台北市,頗富盛名。

        約在1978年,張福根先生潛研尼羅紅魚的生態,不以尼羅紅魚暢銷台北市為滿足,在場內建八角形飼養池,完全是水泥底,俗稱硬池,每個只有30坪,採用流水式養殖,池水深不及二公尺,超高密度養殖成魚,每池年產十公噸以上尼羅紅魚。由於在30坪的池中尼羅紅魚幾乎是並排、並列在流水中逆水攝食,無法停留;所以雌雄魚無蝦配對、無處排卵、排精、更無法授精孵化繁殖後代,所以就不用單性繁殖,可以雌雄並養,不用為尼羅紅魚生產仔魚妨礙成長而操心,完全改變郭魚傳統養殖生態。廿年以前,張福根先生即以此生物科技的養殖方法而享譽國內外。及至八十年代,張福根先生有子接缽,其子張晉嘉先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每個30坪的八角池可年產21公噸的尼羅紅魚。

        台灣的吳郭魚,即名為南洋鯽魚,即自南洋(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等)引進,體型較小,每尾成魚重在100~300公克之間。自然引進非洲種進行雜交育種,品種改良,不僅尼羅紅魚可以長至每尾一公斤,黑色的吳郭魚每尾重達三公斤已不稀罕(俗稱非洲仔、福壽魚)。不論哪一種,其在生長至成熟期,自在水底棲處成雙配對,雄魚用其驅體尾鰭擺動清出一個凹穴,在凹穴處生產孵化仔魚,此時,魚不成長,孵化出的仔魚由雌魚照顧。兒時,筆者即曾在就讀的林邊國民小學池塘中腑觀雌吳郭魚口含仔魚及吐出仔魚的情形。這種為了繁衍下一代,親魚消瘦;為了照顧子女,親魚不食的情形。是一種本性,其他生物亦然。

        然而,人類為了養殖利益,不讓吳郭魚有生育繁殖的機會,這是長期細心觀察吳郭魚生態想出的養殖方法,亦應是生物科技的應用之一。

        張福根先生將傳統的長方形土堤土底(或沙土底)養魚池,與日本的圓形水泥養殖池,相互比較分析,才自創八角形養殖池,設計中央排水系統,以迴流式的流水養殖,池中吳郭魚的排池物及餌料殘碴,全部由中央排水系統排出,池水保持在最佳狀況,才能在超高密度中保持成果。

        張晉嘉先生接手之後,福海農場更名為福晉農場。將其父親手創的八角形養殖池做更進一步的改良,將八角池中央排出的穢物(尤以魚的排池物)做為培養微生物的原料,做為培養單細胞浮游生物的營養劑,在八角池旁邊的大池中養水,養出動、植物的浮游生物,當做仔魚的餌料,當做中魚、成魚的部份營養料,抽至八角池養魚,形成一個循環系統,可以減少抽取地下水,名曰:城堡式食物鏈養殖法。張晉嘉先生因此而獲得神農獎,得到李登輝總統接見表揚。

        當然,這種循環用水的水質,不只是經過培養而已,尚要經過過濾處理,水中的雜質及不利於養魚之廢物,全部去除。

        張晉嘉先生為提高八角池的養殖放益,確保高密度的養殖成效,將原有的設備裝置科技化,以儀器控制監測水質,由電腦操作,只要水中溶氧量低於所需要的標準,揚水器(水車)即轉動打水,為增加水與空氣接觸面,增加水中溶氧,不傷及水中魚兒,在揚水器上加裝網,使水花更多;及至水中溶氧量達到所需時,電腦即切斷電源,揚水器停止轉動打水。這種完全自動電腦化的裝置,再配合水中酸鹼質(pH)的監測,可以使所養的水產品在最好的環境中生活成長。

        從張福根先生到張晉嘉先生,從福海農場到福晉產業,尼羅紅魚已經不是張氏父子從事漁業生產的重點。該場今日生產的甲魚(鱉)及其孵化的甲魚仔(鱉仔),或其孵育的巴西龜,均從其生態察中突破養殖、繁殖困境,而獨樹一格。尤其是其在巴西龜養殖及龜苗繁殖,已經打破美國獨佔市場的局面。張氏父子在水產生物科技的研發,頗有心得,是台灣民間水產養殖界值得借鏡的典範。

        尼羅紅魚全盛時,福海農場三條生產線忙個不停,國內外的訪客絡繹不絕,農場內外,樹木扶疏,經過修剪,整理得整潔清幽,優雅不俗,與一般養殖場迥然而異,比今日的觀光休閒農場更具特色,也更有看頭。張福根先生更應邀至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簡報演講,說明尼羅紅魚的養殖法,進行國民外交。

        今天的福晉企業,在張晉嘉先生的經營管理之下,轉型相當成功,正以其養殖尼羅紅魚的經驗向開發中國家及地區做技術輸出,拓展國民外交。菲律賓的漁政及養殖業者,不時前來請益,並與之合作。越南自去年派員前來參觀之後,正要求張氏父子以其經營成功的經驗來協助越南振興吳郭魚的養殖,以協助振興其漁村經濟。這項合作策略,正由相關單位推動中。

        Tilapia不論大與小,不管紅與黑,對環境的適應性都很強。1946年南洲鯽魚由吳振輝、郭啟彰兩位先生引進台灣不及七十年,已經遍佈全台,高山、海邊或淡水、鹹水,均可見其蹤跡。而國人對養殖吳郭魚,不只在求養殖密度及紅色方面的技術突破而已,更是在調節餌料及水質方面求其肉質的改變。七十、八十年代,郭子壽先生在屏東縣南州鄉壽元村以純淡水養殖黑色吳郭魚,就以肉質鮮美、特別肥碩而名聞全台。今天,郭子壽先生雖已退休,其子郭聰義先生從事觀賞魚蝦的養殖、繁殖,不再養殖吳郭魚。可是,郭子壽的黑色吳郭魚,仍念人懷念不已。

        最近十年來,台灣在紅色吳郭魚養、繁殖上,以台南縣學甲鎮的邱益華先生為最,所養的數量與面積及仔魚出口,均屬第一,已經育成第八代的尼羅紅魚,不求體型特大,但求提高其商品價值。而水產界前輩,前台灣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長郭河先生在育種上特別求嚴,其繁殖的尼羅紅魚苗,在單性率及顏色要求上,高近百分之百,為台灣的一絕。

        一般養殖漁民,如果養殖場靠近海邊,為求提高吳郭魚的肉質、確保品質,均以海水馴化養殖。原在淡水中生活成長的吳郭魚,改變在鹹水中養殖,雖然成長較慢,仍然適應良好。鹹水吳郭魚,特別好吃,售價較高,也是台灣產吳郭魚的另一特色。七十年代,台灣省水產試驗所與台灣漁業技術顧問社,在吳郭魚的單性繁殖研究方面,就已具成效,技術穩定,對吳郭魚的養、繁,貢獻很大。水產前輩的台灣漁業技術顧問社董事長闕壯狄先生言:台灣的吳郭魚養繁技術世界第一。實不為過。

        1958年在中部發現突變的紅色吳郭魚,1968年郭河先生改良、育種確立紅色吳魚品種,至1977年張福根先生引進以色列紅色吳郭魚,尼羅紅魚自此在台立足生根。

        1963年,台南水試分所長唐允安先生自南引進吉利魚(黑色吳郭魚)16尾,雖然耐寒,但是成長慢而遭淘汰;1966年,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先生與海大教授游祥平先生自日本引進非洲尼羅魚,才在育出今日的福壽魚;1974年,台灣水試所台南、東港分所廖一久博士、黃丁郎與曾文洋先生自以色列引進歐利亞種吳郭魚,在台育種,遂確單性吳郭魚人工繁殖技術。

參考資料:

        1. 訪問求證當事人。

        2. 王俊編輯之淡水養殖資料彙集。

        3. 感謝林烈堂先生提供資料印證。

養魚世界(p.14∼19)─余光雄、九九年四期